浅析校园霸凌的法律治理路径

2018-07-30 11:11刘沛然
魅力中国 2018年4期

刘沛然

摘要:所谓校园霸凌指的是学生之间权力不相等的压迫、欺凌,对受害方施加精神、肉体及言语、行为等方面的攻击、排挤、欺辱,是一种影响非常恶劣的不良现象。校园霸凌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都造成的危害都是极大的,特别是对于身为青少年的我们而言,其所带来的伤害更是难以言说。由于青少年学生仍处在心理素质、认知结构不断健全和成长的特殊阶段,对类似行为的认识、理解和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中学生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校园霸凌的主要受害者,一些管理不够完善的初、高中校园也成为了校园霸凌事件的重灾区。对此,本文尝试从法律角度探讨校园霸凌的治理路径,以期为我国校园环境的净化贡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校园霸凌;法律治理;路径

长久以来,校园霸凌事件就时有发生,近年来更是呈现出一种上升趋势,极大的影响了学校教学秩序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前由信息传播途径、范围都相对较窄,政府与公众都未给予校园霸凌问题足够的重视,一定程度上导致校园霸凌事件无法得到有效的处置和防治。而随着我国迈入了信息时代,校园霸凌事件渐渐浮出水面,屡屡出现在政府部门与公众面前,就此政府与社会各界都开始将目光关注到校园霸凌问题之上。

一、校园霸凌事件回顾

就读于永泰县东洋中学的初三学生黄某,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时常受到同學的欺凌,在独自隐藏此事件的四年后,再次受到同学的殴打,导致其脾脏严重出血,后手术切除了脾脏。重庆初中女生兰兰,因住校期间不注意个人卫生,被同寝5名女生扇耳光进行“教育”,后被打至10级伤残。浙江一名15岁少女,被7名同校女生用水淋、打耳光,强迫其脱衣下跪。就读于黄山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的一名高三女生,先后在“百度贴吧”、“新浪微博”发文,称自己被3名男同学“下药”,瞬间引发了网络热议,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报道出来的事件,可能只是校园霸凌中的冰山一角,但一桩一件都让人触目惊心。不仅给被霸凌者造成了肉体上的伤害,更严重的是创伤了其内心。若不能及时处理和化解这些心理创伤,形成的心理问题,则有可能伴随被霸凌者的一生。对受害者本人及其家庭,乃至于社会公序良俗,都会造成深刻的伤害。

二、校园霸凌产生的原因

(一)内在原因

社会运行的基石便是规则,其更是现代社会良性发展的基本元素。任何社会、单位,都有着运转的基本规则。若是生活在社会与组织体系之中的个人,置这些规则于不顾,违反规则,便会给社会及单位的正常运行带来阻碍。[1]社会运转需要的一系列规则组合作用,法律则是其基本规则。简单来讲,法律规制保障着社会正常运转,是每个人都须遵守的底线。而通过对校园霸凌现象地分析,其产生的内在原因就是学生基本的法律规则意识淡薄,漠视他人权利。

(二)外在原因

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是校园霸凌产生的外在原因,之所以学校长久以来对校园霸凌没有好的应对办法,缺乏惩治校园霸凌的程序性规则是直接原因。如果没有合适的程序进行追究,那即便有着完备的法律规定,也将会落空。虽然,教育惩戒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能够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能使校园霸凌现象的发生得到有效遏制。但是,教育惩戒时常会被误解为体罚或是变相的体罚。由于操作规程的缺乏,渐渐地造成教师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违反规则的行为不管不问,置之不理。

三、法律治理的路径

(一)对校园霸凌行为做出法律界定

当前,之所以在校园霸凌治理过程中法律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未能在法律层面上对校园霸凌行为进行明确的界定,占据着很大一部分因素。这就导致了在处理校园霸凌问题的时候,没有具体的法律依据。对校园霸凌的行为在法律上进行界定是依法治理的基础,需对校园霸凌的分类、等级与发生的时间、形式、地点、侵害方式、参与人员等都进行详细的法律规定,让校园霸凌行为的处理有法可依。

(二)加大对霸凌者的惩处力度

应将预防与惩处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大对霸凌者的震慑、惩处,适当的将刑事责任年龄下调。即使未满负刑事现任的年龄,但若霸凌者造成的后果严重并有前科,也可按照犯罪进行定案、量刑。并将霸凌行为的其他参与者视情节轻重,按照共同犯罪处理,依法惩治。此外,关于教师的惩戒权,应专项立法对惩戒行使的标准、程序及界限进行明确,从而有效强化教育的规训和惩戒,使教师的传统权威得以重新树立。同时,在学校的纪律处分权上,要对其进行更为详细的规定,对殴打、侮辱、推搡、损害和侵占财物等设定的处罚规范要更为严格,如停课、留级、告诫、开除等,并且应当严格地执行和落实。要想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得以落实,教育的批评、惩戒权力就离不开法律的真正赋予。[2]

(三)加大父母管教子女的责任

作为子女的监护人,父母应竭力培养其法律意识,使其不发展为霸凌行为的实施者。若子女受到霸凌,要及时和学校及有关部门取得联系,采用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同时,法律应当规定,若子女的霸凌行为和父母的不良行为有关,法院可将父母的监护权剥夺。并且,对于子女霸凌行为给他人造成的伤害,父母必须承担起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四)强化青少年法制教育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法治社会,想要做到人人懂法、守法,就必须加强法制的宣传与教育,这对遏制校园霸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园霸凌实施者往往是因为自身法律意识薄弱,不能正确认识霸凌的危害与后果,才会变得肆意妄为。而被霸凌者,往往因为相关法律知识的缺乏,不懂如何依法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才导致自身受到更大、更多的伤害。因此,学校不能忽视法制宣传的作用。如,法律知识竞赛、法制讲座及法制宣传黑板报等,竭力构建一个充分和谐氛围的校园。同时,对我们青少年而言,社会大环境也影响巨大,应当过滤网络、媒体输出的不良信息,多传播正能量的事件,从而让我们拥有一个更为健康的成长环境。

结语

总之,校园霸凌不仅影响到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还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是给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影响。反校园霸凌已然成为我们的共识,在法律法规保障、政府和学校主导之下,社会各界齐心协力,为青少年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校园生活、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夏翠翠.校园霸凌之后,谁来关注受伤的心灵?[J].心理与健康,2017(4):6-8

[2]杨川林.英美校园霸凌防治的教育政策研究[J].教育研究,2016(3):14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