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研习中的三层次对话

2018-07-30 10:24张汉林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演史料研习,三层次对话,历史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6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8)11-0031-04

“史料研习”是指学生对史料进行研究学习,通过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运用,进而获得历史知识。这种学习活动,适宜采用三层次对话模式。该模式视历史学习为对话,即学生与历史的对话、学生与他人的对话、学生与自我的对话。①

学生与历史的对话,其基本的中介就是史料,对话的缘起是问题。学生感到困惑,对史料及作者提出问题,迫使作者进行回答,对话就此产生。故此,对话的艺术就是提问的艺术。这种对话,是一种认知性对话,或称“文化性实践”,有助于深化历史认识、提升思维品质。

学生与他人的对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一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学识却远在学生之上。学生之间亦具有不平衡,因家庭文化背景、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具有不同的视域,他们对史料各有理解。这种对话,是一种“社会性实践”,是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做准备的。

学生与自我的对话,是指学生在上述两层次对话的基础上,返观自我。这是因为,他者即自我。对他者特性的认识,实际上就是在为自我定位。而对自我的认识,实际上也是建立在区分他者的基础上。对于学生来说,史料中的古人、课堂中的老师和伙伴,都是他者。与他者的对话,最终却落在了对自我的认识。这种对话,是过去的我与今天的我的对话,是一种“反思性实践”,②要解决的是意义问题。

在三层次对话模式中,以史料为媒介,历史思维能力的四大要素——时间、证据、理解、意义均涵盖于其中。前两个层次的对话,解决的是时间、证据和理解的问题;学生与自我的对话,解决的是意义的问题。故此,史料研习不是一个纯粹的智力活动,而且还关乎学生人格的成长。

第一层次对话的关键在于理解史料。教师提供若干主干材料,一定要有一手材料,也可以有二手材料,指导学生从来源、语境等入手,对主干材料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尽可能地把握材料的丰富内涵。这个阶段学生往往以个体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层次对话的关键在于换位思考。学生往往要结成各种小组,进行历史角色体验。历史如同现实,人们分属于不同的利益群体,基于自己的视角去看问题,从而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这种换位思考,能让学生体验到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是多种多样的,要善于倾听并理解他们。

第三层次对话的关键在于建立意义。这个阶段学生又回到个体形式,因为意义是因人而异的,且只能落实到个体身上。学生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与现实或自身密切相关的活动,进而实现意义化。

为说明三层次对话模式的必要性,下面就从一则案例开始说起。

案例:教师呈现《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让学生“根据宣言内容”讨论宣言的作用,学生从调动北方积极性,推动逃亡黑奴参军,瓦解叛乱阵营、稳定为叛乱的蓄奴州三个角度回答。

师: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当林肯公布宣言的那一刻,实际上连一个黑奴也没解放,叛乱的州不愿执行,没叛乱的州不必执行,这个宣言只是一张有待兑现的支票。林肯为何要如此规定呢?我们也许可以从他曾经的一封信中得到答案:“我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既不是保全奴隶制度,亦非推毁奴隶制度。如果不解放一个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一个不放;如果解放全部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全部解放;如果解放一部分奴隶不解放其他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也照办。”

正是因为这个宣言打出了为自由和正义而战的旗帜,林肯政府得到了英、法等国人民的广泛支持,从而迫使他们的政府最终放弃了武装干涉美国内战的企图。①

这个案例呈现了两则材料,一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一是林肯的一封信。教师针对前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实际上连一个黑奴都没有解放?②然后用后者去解释这个问题,认为林肯以拯救联邦为首要目标,奴隶制对其来说无关紧要(手段而已),故此颁布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宣言,希望靠自由的名分去换取外国的不干涉。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可以商榷。第二个材料是一封信,既然是信,写作的时间、对象和动机就极为重要,但是教师对此并没有介绍,这封信就成为了“无时间”“无对象”“无语境”的“三无”作品。正因为来源和语境不详,对这则材料的理解就容易流于表面。

为更好地理解这两则材料,我们先整理出一个大事记:

1862年7月22日,林肯向内阁成员宣读了他起草的废奴文件,决意废奴。

1862年8月20日,废奴主义者霍勒斯·格里利在《纽约论坛报》上发表了写给总统的长篇公开信,敦促林肯廢除奴隶制度。

1862年8月22日,林肯将其回信公开发表在《全国通讯报》,信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我在此是根据我对我的政府职责的理解来阐明我的目标的;我丝毫无意于修改我经常表达的个人愿望,那就是,任何地方的所有人都是可以获得自由的。”

1862年9月22日,林肯正式公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由此可见,理解这封信有几个关键点:

第一,早在致霍勒斯·格里利信之前的一个月,林肯就决意废奴。他为何不在信中告诉霍勒斯·格里利?

第二,林肯将其信件公开发表,肯定是希望更多的人知道。他希望美国国民知道什么?

第三,林肯在信中说他的政府职责和个人愿望是不一致的,如何理解?

第四,整整一个月后,林肯就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如何理解?

如果这几个问题没弄清楚,就很难谈得上理解这封信的意义。

如果采用三层对话模式,就可以这样设计。

第一层次:学生与历史的对话。通过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理解历史。

步骤1:教师呈现材料:

在这场斗争中,我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而不是保全奴隶制或推毁奴隶制。如果我在不解放任何奴隶的情况下就能拯救联邦,我愿意这么做;如果我可以通过解放所有奴隶才能拯救联邦,我也愿意这么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保留另一部分,我同样愿意这样做。

——林肯①

问题:根据材料,林肯对奴隶制度持什么态度?

意图:故意呈现无来源、无语境且断章取义的史料,让学生初步进行判断,以便与后面的思考形成反差。这种反差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好途径。

步骤2: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相关信息:

在这场斗争中,我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而不是保全奴隶制或推毁奴隶制。如果我在不解放任何奴隶的情况下就能拯救联邦,我愿意这么做;如果我可以通过解放所有奴隶才能拯救联邦,我也愿意这么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保留另一部分,我同样愿意这样做。……我在此是根据我对我的政府职责的理解来阐明我的目标的;我丝毫无意于修改我经常表达的个人愿望,那就是,任何地方的所有人都是可以获得自由的。

——林肯②

问题:你的看法发生改变了吗?为什么?

意图:该步骤是想让学生明白,要在文本的内在语境(即上下文)中理解话语的意义。如果只看到三言两语就轻下结论,很容易犯断章取义的错误。

步骤3: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提供史料的来源和语境信息:

1862年7月22日,林肯举行内阁会议,向内阁成员宣读了一项命令,决定从1863年1月1日起,在仍被南部同盟控制的“任何州内的所有奴隶从那以后将永远获得自由”。③

1862年8月20日,废奴主义者霍勒斯·格里利在《纽约论坛报》上发表了写给总统的长篇公开信,题目是“两千万人的祈祷”,敦促林肯执行《第二部敌产没收案》,包括其“解放奴隶的条款”。④

1862年8月22日,林肯把给霍勒斯·格里利的回信发表在《全国通讯报》,内容如上。

问题:第一,早在致霍勒斯·格里利信之前的一个月,林肯就决意废奴。他为何不在信中告诉霍勒斯·格里利?

第二,林肯将其信件公开发表,肯定是希望更多的人知道他信件中写的内容。他希望美国国民知道什么?

第三,林肯在信中说他的政府职责是拯救联邦,而他的个人愿望是解放黑奴,你认为哪个是他的真心话?

第四,除以上问题外,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林肯?

意图:该步骤旨在通过问题的设计,使学生置身林肯写信的语境,尝试着理解林肯写信之意图。

第二层次:学生与他人的对话。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饰演不同角色。

步骤4:教师呈现材料,学生分组回答问题。

温德尔·菲利普斯在写给废奴主义者盖伊的一封信中称,林肯的回信是“迄今来自自由人民的首领那里的最可耻的文献”。盖伊本人却很乐观,他写道,北部的普遍印象是,林肯很快就会宣布,为了拯救联邦,“摧毁奴隶制”是必要的。⑤

小组1(霍勒斯·格里利):你对林肯的回信感到满意吗?

小组2(温德尔·菲利普斯):你为什么对林肯感到失望?

小组3(盖伊):你为什么感到非常乐观?

小组4(南方的奴隶主):当你看到林肯的公开信时,你有什么感想?

小组5(一个主张维护联邦统一,但却歧视黑人的白人):当你看到林肯的公开信时,你有何感想?

意图:林肯是全体美国人的总统,他的信既然公开发表在报纸上,就是给全体美国人看的。因此,他在措词的时候,应该是反复斟酌,考虑到美国各个阶层的可能反应,并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支持。林肯的措词非常讲究,也很模糊,可做多种解释,以致温德尔·菲利普斯和盖伊同为废奴主义者,但却做出了两种不同的解释。实际上,只要联系到林肯在写信之前的作为(“不解放任何奴隶”),就不难看出林肯此信的倾向性(“解放所有奴隶”或“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保留另一部分”)。采用这种角色体验的方式,旨在让学生从他者的角度,对林肯的行为再做一番审视。

步骤5:教师呈现材料,学生分组回答问题。

1862年9月22日,林肯颁布初步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从1863年元月1日起,凡在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定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获得解放的黑人可以参军。

1863年1月1日,林肯颁布最后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称自己“在合众国政府遭受武装叛乱时期,依据合众国陆海军总司令职权,为剿灭上述叛乱而采取适当的与必需的军事手段”,正式解放叛乱各地的黑奴。①

小组1(废奴主义者):当你看到《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时,你感到愤怒还是高兴?

小组2(逃亡的南方黑奴):当你看到《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时,你想干什么?

小组3(未叛乱地区的奴隶主):当你看到《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时,你有何感想?

小组4:(最高法院法官):你认为林肯有权解放黑奴吗?你可以控告林肯违宪吗?

小组5(林肯的政敌):林肯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有没有给你留下可以攻击的把柄?

意图:该步骤与步骤4的意图大致类似。不同之处在于,该步骤增加了另外两个重要的角色——最高法院法官和林肯的政敌。美国是三权分立的国家,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和大法官的制约。按照法律,只有修改宪法才能廢除奴隶制度,但这是国会的权限。所以,林肯刻意强调他是以总司令的职权采取军事措施,是害怕被控违宪,让政敌抓住把柄。

第三层次:学生与自我的对话。这种对话是内隐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

步骤6:写作任务,学生课外独立完成。

决策训练:设想你是林肯的内阁成员,对林肯忠心耿耿。现在美国因奴隶制而陷入内战,不同利益群体的观点对立严重,有激进的废奴主义者,有坚定的分裂主义者,有顽固的种族主义者,更有大量的中间派别。即使在主张解放黑奴的人中,也有众多意见:有人主张立即解放全部黑奴,有人主张逐步解放黑奴;有人主张给予被解放者平等待遇,有人对黑人与白人平等感到恐惧,还有人主张将其返送到非洲大陆。国会和最高法院随时都有人准备弹劾林肯,行政分支也有人等着看他的笑话或取而代之。请你给林肯写一封信,建议他慎重地处理奴隶制的问题。

要求:1.主张明确,措施具体。2.有6~8句引文,4~6部参考文献。

意图:透过当时的一个局外人的眼睛,来看林肯所面临的世界,对林肯的行为再作全面的思考。引文和参考文献是要培养学生历史阅读和论从史出的习惯。这实际上是知识个性化,他们所学到的并不是林肯,“而是他们自己的感受与看法,尽管此时这些感受与看法非常内隐,不易察觉到”。②

三层次对话模式,通过对古人的理解、对他人的理解,进而加深对自己的理解。在这种模式中,历史就像是一面镜子,透过镜子,我们更好地认识了自己。这就是人文科学的意义所在。

【作者简介】张汉林,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雅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