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朗
摘 要:重庆都市美学主要包括古代的巴渝审美文化、陪都审美文化和现代直辖市的大都市审美文化,这三块内容一起构成了重庆都市美学的三个维度,并且三者能形成互动,一起构成重庆都市美学良好的生态链。在新时代,重庆在生态城市美学建设方面大有可为。
关键词:重庆;都市美学
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重庆异军突起,成为全世界都关注的大都市,其“巴渝文化”“抗战陪都文化”“都市风貌”,为世人所熟知,并长期以来与“山城”“火锅”“美女”挂钩。“山城”是无可厚非的,能代表重庆最大的特色,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内陆两江交汇城市”也是很好的卖点,“火锅”虽不是重庆特有的,但起源于重庆朝天门,而“美女”也是重庆的特色。但是片面看重这些反而会让重庆成为一个浮躁、无底蕴、无内涵的城市,没有深层次的审美文化作为基础,城市的形象只会变得肤浅。在中国直辖市中,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京派和海派都市美学研究可谓蔚为大观,作为最年轻的直辖市,深入挖掘城市審美内涵,构建重庆都市美学的论著还尚未看到。因此,要加强推进重庆审美文化的研究工作并使重庆拥有与其直辖市地位相匹配的具有独特魅力的都市美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此一方面可以弥补以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为核心的实证科学研究的不足,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人口、空间等“硬件”方面,对都市文化结构及其审美精神层面基本没有触及;另外一方面是为当下流行的以大众文化、审美文化、文化批评为主流的人文学科的都市研究提供基础理论。最后,无论是当下中国城市的发展理念,还是都市个体的生活方式,如果还停留在功利主义或实用理性的层次,重实用、轻审美,不仅在城市环境与资源上造成了很多现实的问题,也使都市人的精神生态与审美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以都市美学提供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则可以为当代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全面发展和当下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某种有益的参照。
正如巴黎的风情,威利斯的荡漾,埃及遗址的缅怀,北京的皇城范儿,上海的洋气,苏杭的人间天堂,城市是一个地域文明的集中生成地,城市的个性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和文化的凝结,而且一旦形成便永难更改,岁月的变迁只会磨损她的容颜而不会消失她的魅力。“城市就像一个人,有自身的外貌形象和性格内涵,而具有特俗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城市,无疑是最具有吸引力而叫人难忘的。一个城市只有在历史和文化的传统上不断塑造和美化自己,激发活力,才会具有真正的魅力。” [1]也许城市的最初起源是源于经济,给人们提供集中居住的地方,但城市的魅力却在于其文化,这里的文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自然风光、经济生产、历史传承、民俗风情以及城市的创造力影响力等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从富起来变为美起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要求越来越高,当代城市文明环境软实力和城市美学便日益受到重视。重庆都市审美文化主要包括古代的巴渝审美文化、陪都审美文化和现代直辖市的都市审美文化,这三块内容一起构成了重庆审美文化的三个维度,并且三者能形成互动,一起构成重庆都市美学良好的生态链。随着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展开,重庆以其得天独厚的生态人文环境在生态城市美学建设方面可以成为中国都市美学建设的范本。
一、巴渝审美文化
重庆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在重庆三峡博物馆中,我们可以看到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巴国的记载。巴人先民们战天斗地,自强不息,创造了灿烂的巴文化。后来秦国置江州城,隋文帝改为渝州,宋孝宗改为重庆府,至今已经800年了。正是悠久的历史文化让一座城市展示出与众不同的性格,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脊梁。巴渝文化无论在自然地理还是文化艺术方面都绽放着独特的魅力,在中国大都市中独树一帜。重庆地处大西南山区,坐拥长江和嘉陵江两江交汇,山脉河流湖泊众多,贯六峡两江之汇,率九宫八卦之冠,总扼西南之枢纽,遥牵吴楚之群船,拥有全国大城市很少能媲美的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重庆拥有四大山脉,缙云山山脉、中梁山山脉、铜锣山山脉和明月山山脉。此外还有“重庆主城小四山”的说法,铁山坪、歌乐山、缙云山、南山,形成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格局。论水,长江和嘉陵江在重庆交汇,形成重庆的渝中半岛,这里便是重庆这座城市的起点,也是重庆这座现代大都市最核心的地方。于是,环城皆山,穿城是水,重庆占尽了山水脉象,有山之绵长,有水之潋滟,一座城市,山水交融,美轮美奂。在重庆的都市美学建构研究中,自然山水美无疑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正是大山给了重庆高度和坚韧,河流给了重庆广度和灵动,山无水不活,水无山失源,山和水,一静一动,互相环绕,演绎出无穷的魅力,既滋养了古代巴渝人,又孕育出现代都市文明。重庆依山傍水而生,在审美状态中,山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存在的东西,而是人的精神家园,对民族性格、生活方式、文化艺术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山的厚重,水的灵动,山的坚韧,水的柔情,构成巴渝人民的精神特征。同时人们对山水进行艺术修饰和加工,绘制出美丽的人间胜境,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旅游景点。
大自然和人的生活交织起来构成的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历史悠久、最富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包括宗教、美术、戏剧、建筑、文学等,以及历代移民文化所带来的文化艺术的交融。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坚韧勇敢,能歌善舞,其独特的舞蹈流传至今。春秋战国时代,巴人的青铜器铸造体现出较高水平,至今在博物馆里闪耀光辉。巴族的民歌也相当有名,它不但流行于巴境,而且在楚国也脍炙人口。《昭明文选》就有关于巴山调广为民间传唱的记载:“客有歌于郡中者,其下始于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时至今日,巴渝地区的语言仍然极富特色,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又带有一种天然的诙谐喜剧感,在《疯狂的石头》《从你的全世界走过》等相关电影中大家都可以感受到。此外历代众多文人骚客在重庆自然景观中留下了数不尽的艺术瑰宝。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与云冈和龙门并称三大艺术石窟雕刻,造像众多,形态各异,美轮美奂,堪称东方美神之汇聚。虽然是宗教遗产,大足石刻极具生活美学气息,有众多反映人民生活劳作休闲的雕塑,如吹笛女,线条流畅,形态饱满,深情动人,堪称民间雕塑艺术的精品。重庆的建筑如磁器口和洪崖洞,具有深刻的地域性特征和少数民族风情,并结合山水,表现出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重庆的城市美学便是典型的山水城市,怡情城市和小资情调。自然、雅致、闲适,依山而立,滨水而居,随顺自然,因地制宜,借景入画。重庆人民的生活的美学,也是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享受生活。
二、陪都审美文化
主要包括重庆作为陪都时期的抗战文化以及文人汇集带来的文化艺术的繁荣。虽然重庆早在1891年就开埠通商,但长期声名不显,无足轻重。近代以来,尤其是抗战期间,重庆成为战时陪都,是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产生了“坚韧不屈、和衷共济、团结协作”的陪都抗战文化。重庆作为陪都不仅彻底改变了重庆这座城市,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当时和以后的历史文化进程。这期间,重庆各个方面得以飞速发展,留下了大大小小的抗战陪都遗迹有近 400 处。重庆在抗战中也是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的中心所在,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文化,留下为数众多文化艺术文物和景点,成为现在重庆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红岩文化为重庆独有,主要包括在中共南方局领导和支持下的各种文化活动,进步文化团体、个人以及左派文人及他们创作的大量文艺作品以及相关遗址。“以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人战斗在红岩村,无数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歌乐山的山岩,“红岩”成了重庆这座英雄城市革命传统的象征。红岩文化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是通过多种多样的载体表现出来,丰富而又清晰地传达着特有的文化信息。”[2] 在重庆行走,偶尔都会碰到一处文化遗址,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抗战文化记忆。欣赏重庆美色的一个胜地,便是大名鼎鼎的解放碑。当初,解放碑便是城市解放的象征,如今则成为时尚地标,解放碑贯穿历史与现代,展示一个城市的历史和万般风情。
陪都不仅使重庆成为中国抗战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而且成为文化中心,大批文人知识分子带来的新鲜血液为巴渝文化艺术注入了多方面的新气象。如佛学大师太虚,新儒学大家梁漱溟、熊十力、徐复观等都曾在此活动。著名文人老舍、茅盾、郭沫若、冰心、张恨水、胡风、叶圣陶、曹禺、梁实秋、洪深、萧红、臧克家等等都在此留下足迹,有的大作如《四世同堂》(老舍)、《雅舍小品》(梁实秋)等,都是从重庆北碚传播出去的。在文学创作方面,除了高举爱国精神的荡气回肠的文学作品,这一时期的很多作品或多或少都带上了重庆的地域色彩。难能可贵的是虽然条件很困难,但一大批知识分子在自己的学术领域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例如号称中国美学双子星座的朱光潜和宗白华都和重庆有交集。朱光潜的代表作、公认的比较诗学巨著《诗论》的第一个版本就是由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于1943年6月刊印的。1943年1月, 宗白华于重庆嘉陵江杨家滩滨创作了长篇论文《论中西艺术的写实、传神与造境》,其中的第一部分以《中国艺术的写实精神》为题发表于重庆《中央日报》的《艺林》副刊,第三部分即《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发表于重庆《时与潮文艺》,后经修改发表于《哲学评论》第8卷第5期,这些都可以说是他们学术的代表之作。
三、直辖市审美文化
20世纪90年代末,重庆直辖市成立,新重庆以崭新的姿态和积极的步伐加快了自身的现代化建设。现在重庆位列四大直辖市之一、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连接点、西部开发的重要战略支撑点。直辖市以来,重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增长最近几年位居全国前列,旅游业也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直辖以来,重庆基础设施明显提速,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崛起,以长江黄金水道、渝新欧国际铁路等为支撑的开放通道全面形成,中新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以重庆为中心运营,重庆自贸试验区启动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加快建设。系着“自强不息,和合创新”的重庆文化精神,重庆在城市建设中采取了较高的城市美学标准,城市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两江夜景、解放碑等更是让游人赞口不绝,留下了“重庆,非去不可”的美誉。如今,重庆现代化的高层建筑鳞次栉比,特别是渝中半岛的标志性建筑屡创新高,再加上大剧院,科技馆,辅以光怪陆离的霓虹灯光,江水荡漾,气势磅礴,流光溢彩,颇具国际大都市风范。而且重庆不像其他城市只围绕一个中心,重庆的特色是有很多商圈或中心,可谓各领风骚。重庆独特的地形特色形成的立体城市更是声名远播,重庆的夜景,如洪崖洞层叠的万家灯火,如高架桥层叠的流光彩带,如高山江面的点点繁星,形成错落层叠、立体魔幻、交相辉映的城市夜景,整座城市如梦如幻,五彩斑斓,闪耀着现代大都市的气息,极具视觉震撼。或登枇杷山公园的红星亭,或上鹅岭公园瞰胜楼,或去南山一棵树的观景台,登高极目远望,刹那间,你就会看到重庆这座大都市带来的美学震撼。重庆就是这样一座城市,高楼林立伴着崇山峻岭,现代与自然,匆忙与悠哉,一切的一切都如此相得益彰,尽情演绎着现代化大都市的繁华与美丽。重庆的城市气质,秀美与壮丽兼得,繁华与清丽相伴,灵动与娴静交互,充满无穷的活力与朝气。
重庆不只有大都市的繁华一面,而且还有另外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小资情调,充满生活情趣。不同于传统的精英文化支配美学趣味,大众休闲生活主导着重庆城市生活,可以说是典型的生活的艺术化,艺术的生活化,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美学在改变生活,生活也在改变美学。美学与生活本是合二为一的。没有生活的美学是空洞的,没有美学的生活則是乏味的。”[3] 而休闲则是对生命意义和快乐的探索,休闲是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是生成的审美体验。重庆的女性爱美,而且天生丽质,白净水灵,既有南方的小家碧玉、妩媚柔情,又有北方的豪迈爽美。重庆既有现代化高楼大厦,小巷老街又遍布各地,既有富丽堂皇的星级酒店,又有随处可见豆花和小面。重庆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大雅而大俗,大气又小资。大气是海纳百川,不故步自封,小资是会享受生活,小富即安,爱玩爱休闲,风雅文人才子多。林语堂曾说吃是一种民族文化,吃反映的是民族性格,重庆的火锅和小吃名满天下,一到周末节假日,各种美食餐点人满为患。嘉陵江河畔仿造上海新天地没有做成,却做成了典型的重庆特色的洪崖洞,活脱脱展现了全生态式的重庆人的生活方式。重庆的城市气质,秀美与状伟兼得,繁华与清丽相伴,灵动与娴静交互。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些都给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美,引导美,塑造美丽城市也是一项需要充分重视、细致落实的宏伟事业。我们的大城市建设论繁华程度已经不亚于西方发达国家,可是却面临一些因“美”的缺失而产生的问题,有的城市生态破坏严重,环境脏乱差,有的商业广告低俗不堪,城市景观品味不高,特别是有的城市市民素质提不高,如果不做改变,国际性大都市只怕是虚有其表。“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人们为了活的更好,而居住在城市。”在当代,绿色、生态、人文、宜居并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成为后工业时代全球化的城市竞争的策略和主张。”[4]在此背景下,都市美学应运而生,中国的大城市经过了大工地的大跃进之后,纷纷在考虑如何转型,越来越侧重于城市文明和环境因素包括文化艺术建设,这一点,国外很多大城市在其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借鉴。在当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的新时代,重庆要发挥自身优势,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道路。
重庆城市建设必须注重自然环境美学的呈现,生活美学的呈现,建筑艺术美学的呈现,综合为整体的生态美学。重庆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自然山水,打造都市美学,挖掘内涵,凝练打造城市独特的品味魅力有很好的基础。“城市文明不仅表现在有干净整洁的街道及功能完善的下水道,而且表现在生活其中的人能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城市之美。”[5]通过对重庆都市审美文化的三维建构研究,能改变以往的肤浅认识,提高重庆作为大都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重庆自然山水、人文历史,历经陪都到新中国直辖市,其审美文化是轮动的交融的,不是线性的,应该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形成覆盖面广的都市美学生态链。相比重庆的传统审美文化研究,重庆在直辖之后,城市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现代城市景观星罗棋布,但对此在理论研究上还显得滞后,需要加强。重庆都市美学的研究一方面能提升重庆文化建设的高度,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对重庆文化的学术研究,打造类似于上海海派文化那样的学术阵营和影响力。和其他城市相比,在城市美学方面重庆有优势也有劣势,当扬长避短,努力经营。中国四大直辖市中重庆最年轻,但有后发优势。北京是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但现在生态环境形式严峻,天津和北京太近,无法形成有效的中心,上海海派文化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势必也会放缓节奏。相比这些,重庆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重庆毕竟是在内陆,发展程度不如北京、上海,在文化艺术和城市美学建设方面也北京、上海上有较大差距,需要更加努力,繁荣重庆文化艺术,打造独一无二的重庆都市美学。
参考文献:
[1]赵东华.上海的性格[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
[2]王泉根.中国第四直辖市重庆文化谫议[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1):30.
[3]赖勤芳.休闲美学:审美视域中的休闲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0.
[4]郑川.当代城市的视觉城市战略及视觉传播策略[A].重庆文化研究[C](2014年卷).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15:407.
[5]周小兵.城市美学漫谈[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