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廷, 曹国全, 郑 翔, 黄伟剑, 闻彩云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近10年治疗数量年均增长率达20%~30%[1]。但该技术使术者近床操作时间长、所受X线辐射剂量大,并以桡动脉途径最为显著[2],因此越来越引起医疗防护部门广泛关注。王智廷等[3]报道分析不同悬吊防护屏位置对术者所受辐射剂量的影响,陈子满等[4]研究不同防护屏防护效果,Batlivala等[5]评价防护屏对心脏介入治疗时术者的防护作用等,但针对PCI术者整个站立区水平方向辐射剂量分布特点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有/无床旁防护屏时不同水平距离入射体表剂量率,探讨水平方向X线辐射剂量分布特点及床旁防护屏对该区域剂量分布的影响,为PCI术时术者辐射防护提供指导和帮助。
研究用设备仪器包括美国通用公司Innova 2100型DSA机(床下型球管,探测器大小20.5 cm×20.5 cm,20/17/15/12四视野,自动滤过,采集频率30 fps,灰阶 12 bit),床旁辐射防护装置(悬吊防护铅屏为50 cm×70 cm、0.5 mm铅当量,床旁固定铅裙下屏蔽为70 cm×90 cm、0.5 mm铅当量,上屏蔽为50 cm×50 cm、0.5 mm铅当量),美国CIRS公司ATOM 701-D型仿真人模体(高173 cm,体重73 kg),瑞典Unfors Raysafe公司Solo型医用X线多功能检测仪(72~3.6×106μGy/h,精度±5%,自动校准)。
仿真人模体置于DSA机手术台中线,设置PCI术中常用的足位(CAU35°)、右足位(RAO30°+CAU30°)、头位(CRA30°)、左足位(LAO40°+CAU35°)、左侧位(LAO40°)、左 头 位 (LAO10°+CRA30°)、右 侧 位(RAO30°)等 7 个体位[6],参数设定为照射野(FOV)15 cm,采集频率30 fps,自动滤过插入方式;结合临床实际并参照医用X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术者站立区检测范围确定为距有用线束中心垂直距离40、120 cm处(40~60 cm为术者1站立区,60~120 cm为术者2站立区),每间隔10 cm为1个检测位置,距地面125 cm和155 cm处(相当于胸部及眼睛高度)[7]为入射体表剂量率检测点,始终距床缘10 cm,检测时检测仪入射面始终朝向模体左前胸部[8];取桡动脉途径,分别在有/无床旁防护屏时对体模进行X线曝光采集,同时检测不同水平距离不同高度入射剂量率。每个检测点在不同体位时重复检测20次(n=20),取其算术均数。绘制有/无防护屏时不同水平距离入射剂量率分布图。
无/有床旁防护屏时不同体位不同高度X线辐射剂量率检测结果见图1。125 cm高度有/无床旁防护屏时不同水平距离入射体表剂量率比较结果见表1,无床旁防护屏时体表入射剂量率高于有床旁防护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 366,P<0.05);155 cm高度有/无床旁防护屏时不同水平距离入射体表剂量率比较结果见表2,无床旁防护屏时体表入射剂量率高于有床旁防护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 543,P<0.05)。
图1 无/有床旁防护屏时不同体位不同高度辐射剂量率分布图
表1 125 cm高度有/无床旁防护屏时不同水平距离体表入射剂量率比较 n=20,±s
表1 125 cm高度有/无床旁防护屏时不同水平距离体表入射剂量率比较 n=20,±s
注: CAU35°: 足位; RAO30°+CAU30°: 右足位; CRA30°: 头位; LAO40°+CAU35°: 左足位; LAO40°: 左侧位; LAO10°+CRA30°: 左头位;RAO30°:右侧位
?
表2 155 cm高度有/无床旁防护屏时不同水平距离体表入射剂量率比较 n=20,±s
表2 155 cm高度有/无床旁防护屏时不同水平距离体表入射剂量率比较 n=20,±s
注: CAU35°: 足位; RAO30°+CAU30°: 右足位; CRA30°: 头位; LAO40°+CAU35°: 左足位; LAO40°: 左侧位; LAO10°+CRA30°: 左头位;RAO30°:右侧位
?
PCI术中术者接触X线辐射不可避免,辐射对人体危害主要涉及随机效应和确定效应。这种辐射对患者是短暂、适度的,剂量相对较大,但对术者则是长期、低剂量医疗暴露。许建等[9]研究显示介入诊疗术者外周血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微核率、染色体畸变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医用X线诊断术者。临床常见PCI术中术者及患者所受辐射剂量较大,尤其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10]。桡动脉入路PTCA术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但透视时间增加、术者站立位置距球管距离较近,X线辐射剂量明显高于经股动脉入路[11]。有研究表明,常规防护下术者在患者身旁位所受辐射剂量比股动脉操作位高1.8 倍[12]。Weinberg 等[13]研究显示 2~4 Gy 辐射可引起一过性皮肤红斑,10~15 Gy辐射则导致永久性皮肤和软组织损伤。Richardson等[14]研究认为肿瘤发生率与低剂量电离辐射呈正相关。介入医师晶状体改变较为普遍[15],心脏介入医师是罹患X线诱导白内障高危人群[16]。因此,PCI术医师尤其是职业生涯较长者X线辐射防护,显得越来越重要[17]。充分了解PCI术中术者站立区辐射剂量分布特点,对做好术者防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表明无床旁防护屏时,随着水平距离增加,术者站立区辐射剂量率逐渐减小,第1术者站立区各检测点剂量率高于第2术者各检测点。这是因为PCI术中术者所受辐射主要来源于球管漏射线和患者散射线[18],其能量与距离平方呈反比关系,随着水平距离增加术者距离上述两射线源越来越远,术者所受剂量逐渐减少。有床旁防护屏时,随着水平距离增加,术者站立区辐射剂量率逐渐增大,第1术者站立区域各检测点剂量率低于第2术者各检测点,因此床旁防护屏能有效降低术者站立区各检测点辐射剂量率(t=2.4~3366,P<0.05)。不论是125 cm高度还是155 cm高度,床旁防护屏均能有效减少术者所受辐射剂量,这是其很好屏蔽了患者左前胸部球管漏射线的缘故。但随着水平距离增加,术者站立区域剂量率逐渐增大,第1术者站立区各检测点剂量率低于第2术者站立区各检测点,这是随着水平距离增加,各检测点逐渐超出床旁防护屏有效屏蔽范围的缘故,这时床旁防护屏对术者站立区防护作用逐渐降低,其程度大于X线衰减程度。
本研究检测125 cm、155 cm高度头位和左头位70~90 cm水平距离范围内辐射剂量率峰值,是因为这2个体位各检测点距离球管较近,且各检测点刚好位于床旁固定铅裙和床底座之间屏蔽空隙内,使得球管漏射线未得到很好屏蔽而最终出现剂量率峰值。对这部分术者所受辐射剂量峰值,可通过加长床旁固定铅裙长度更好地屏蔽球管漏射线,进一步降低之。此外,由于未考虑到临床操作中铅衣的防护作用,对125 cm高度的检测值会大于术者实际吸收剂量,但其变化趋势能真实反映实际情况,具有借鉴价值。
总之,床旁防护屏使术者站立区各点辐射剂量率有效降低,也改变了该区域剂量分布。临床实践中应正确应用床旁防护屏,注重对第2术者站立区域防护,使术者所受辐射剂量尽可能降到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