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笔者根据近几年与缅甸媒体的交流合作情况,试图分析当前我国对缅外宣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以期在开展对缅外宣工作中有更大作为,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树好中国形象。
【关键词】缅甸 周边外宣 媒体交流合作
中国和缅甸山水相连,两国交流合作源远流长。缅甸作为东盟国家中的重要成员,也是中国近邻,加强中缅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好感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东盟报道》为例,结合近年来与缅甸媒体深度合作的相关资源,进行了切实调研,试图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进而为加强对缅甸宣传提供参考。
一、当前中缅媒体交流合作的形势
(一)中缅媒体合作面临难得发展机遇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缅甸成为连接“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之一。在此背景下,中国与包括缅甸在内的东盟国家已经由“黄金十年”走向“钻石十年”,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
中国将周边作为外交的优先方向,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对缅外宣是当下我国周边外宣的工作重点,包括缅甸在内的东盟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力量逐步增强,中国正处在崛起的重要时期,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营造良好的周边舆论环境具有特殊意义;同时,缅甸也正在经历由军政府到民主政府的政治转型,也需要通过媒体宣传获得更多国际社会的理解支持。因此,中缅两国媒体共同面临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推动了解互信的使命和责任。
(二)对缅外宣具有重要现实和战略意义
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媒体的对外宣传非常重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与缅甸合作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加快国际化步伐,走向缅甸拓展市场。中国正在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也进入缅甸消费者的视野,成为缅甸国家民众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还将带来更多领域的合作机会。
值得关注的是,在企业、经贸等硬实力走向緬甸的同时,宣传、公关、公益组织等配套软实力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在西方反华势力的推动下,中国在缅甸的合作项目也遇到很多发展瓶颈,特别是密松水电站的搁置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也带来负面社会效应。因此,加强对缅宣传、提升中国在缅甸的国家形象具有重要现实和战略意义。
(三)《中国东盟报道》与缅媒体探索多种合作模式
近年,中缅两国高层交流密切,在多个领域达成合作共识。中缅两国媒体交流、联合采访等活动频繁,新闻媒体在多边、双边国际交流活动中达成合作共识和意向。
曾于2016年来华参加中国一亚欧新闻部长论坛的缅甸宣传部部长吴培敏非常重视媒体国际传播力,他表示,欢迎中国媒体与缅甸媒体建立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推动媒体间的发展与合作,建立包括纸媒、广播、电视媒体、新媒体在内的合作网络,从而使中缅媒体间能够顺畅沟通。
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国东盟报道》挖掘自身优势,不断拓展的海外影响力,与缅甸多家主流媒体如缅甸仰光传媒集团、北极光杂志社、《镜]孙等达成合作共识,在内容共享、出版合作、人员交流等方面探索合作模式。在中国驻缅甸使馆的支持下,中国东盟报道多次与缅甸来华记者团座谈交流及联合采访,在此过程中建立了良好关系。
二、存在的问题
(一)对象国本土化语言问题
除缅甸国际台等少数缅甸媒体拥有多语种频道外,大部分缅甸主流媒体的呈现语言为缅语。在《中国东盟报道》接待过的缅甸媒体采访团中,笔者发现能用英文交流的缅甸记者不足to%。
(二)缅甸媒体对华报道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缅甸媒体对国际新闻的报道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对外国报忧不报喜,这也是国际新闻中数量最多的报道类型;二是与缅甸相关的在中国举办的国际性会议和中国“两会”等政治活动,主要为通讯报道;三是关注在缅中国企业的动态,特别是国际组织的负面评论、员工不满和当地村民的抗议等。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缅甸媒体对中国的认识了解不全面,笔者在接待采访团记者过程中了解到,大部分记者都是第一次到中国,采访结束后他们普遍认为中国的现代发展与他们的固有印象存在很大差异;二是我国对缅外宣投入力量较少,缅甸普通民众缺乏了解客观、真实中国的渠道,对于一些涉华新闻,他们通常会援引西方新闻社的消息源。而目前很多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感到不安,媒体不断涌现出有关中国的负面文章。这是中央外宣媒体亟需加强报道力度的区域。
(三)对缅开展外宣工作缺乏整体规划
在对缅外宣工作中,中国东盟报道虽然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探索积极开拓,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并举办了富有实效的联合采访活动,但是多为单独项目和报道选题,没有被纳入到国家全局角度顶层设计的系统中去,项目设置和资金支持均缺乏统一安排和长期规划。希望对缅外宣工作能够纳入上级有关部门整体统筹规划,在开展对缅外宣工作中有更大作为。
三、结论与建议
(一)中缅联合采访活动常态化
2017年,缅甸媒体团到访中国外文局中国报道社,与《中国东盟报道》进行座谈,密切了两国媒体间的交流交往。缅甸国际电视台播发了中缅媒体交流情况,表示期待与中国媒体加强交流,通过媒体的桥梁作用为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发挥积极作用。缅甸记者团纷纷表示,中国向缅甸媒体发出联合采访的邀请,是双方交往的一个非常大的进步,此次中缅媒体共同采访的安排也非常好,在采访中加强了媒体间的交流互动。缅甸记者表示,中国与缅甸的合作应该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希望双方媒体之间能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和平台,互通有无。通过联合采访,笔者感受到了缅甸记者对亲眼见证中国多领域发展的迫切心情,这也说明联合采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不少记者回缅甸以后,继续撰写有深度的专栏和综合性报道,还接受本国媒体的采访,向缅甸介绍中国的发展情况,传递中国的真实、积极、正面的信号。我们认为联合采访活动具有实效,建议将联合采访活动形成常态机制,采访主题从以经济为主扩展到人文等多领域。
(二)对缅国际合作建立机制化举措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缅甸媒体较为迫切地希望与中国的媒体同行建立起机制化的交流平台,分享媒体发展经验,研讨传媒发展趋势,共商媒体间合作项目。期待对缅国际合作能够从顶层设计到计划实施都能建立机制化方案,保证对缅外宣合作的长期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新媒体合作传播
缅甸媒体发展相对落后,对中国情况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西方媒体,特别是年轻一代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了解片面的“被报道的中国”,与真实中国存在差距。在采访交流中,不少记者表示加强与《中国东盟报道》等媒体合作的意向,希望通过建立长期机制化的交流平台,直接获取中国发展变化的真实情况。近几年,通过联合采访双方建立媒体互信,为加强中缅媒体合作传播奠定了基础。同时,针对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缅甸年轻人新闻信源平台的情况,移动阅读成为获取中国信息的重要方式。《中国东盟报道》推出缅语微视频,列入中国外文局《第三只眼看中国》微视频系列。建议有针对性地建设面向缅甸开展本土化语言的新媒体传播系统。充分发挥新媒体时效强、成本低、传播快以及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全球传播的优势,将其与传统媒体权威性强、公信度高、拥有丰富新闻资源等优势结合起来,打造一批有一定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新媒体对外宣传平台,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对外传播方式,增强对外传播能力,利用不同的传播方式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树好中国形象。
(四)加大对中国企业的报道力度
中国企业在缅甸的企业形象和舆论环境正在面临困境,不仅表现在缅甸民众对企业的认知度低,还对中国企业的发展和社会责任缺乏了解,导致中国企业在缅的贡献度与美誉度不匹配。就中国企业在缅甸国家接触当地媒体的现状来看,大部分企业自身还无法成为报道的首要消息源,当地媒体通过参照西方媒体中的基调和内容对央企进行报道。在这种情况下,媒体报道出来的消息无论是角度还是内容,与事实和企业预期相差很远。缅甸主流媒体记者表示,中国很多企业无论是技术、规模还是管理方式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由于缺乏一手素材,现实中缅甸国家媒体相关的报道还不多。建议制定中国企业在缅形象传播的专项工作计划,尤其是中国企业在当地媒体上的传播計划,进行顶层设计,这不仅能够扩大中国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有利于缅甸与中国了解相互的需求,为资源对接创造平台。
中国在缅甸开展经营的企业也在调研中表示,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主要精力和经验都集中在技术研发和生产经营,宣传和公关都是企业的弱项,另外,缅甸媒体的宣传形式也有别于中国,令他们无力应对,希望有经验的中国媒体能帮助搭建企业与当地媒体、受众对话交流的平台。在国际化进程中,舆论环境更为复杂,企业不可避免要直接面对境外媒体,企业要充分了解和掌握信息的国际传播规律,加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透明度,借用外媒力量,宣传品牌。
参考文献:
[1]刘继南,何辉.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新加坡]马凯硕,孙合记著.翟昆,王丽娜,等译.东盟奇迹[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