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儒”“道”传统哲学思想窥探

2018-07-28 07:22田连叶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8期
关键词: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汉字

田连叶

摘 要: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表意文字之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正是由于汉字的记载和传承,才令中华文化经久不衰。汉字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一定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社会面貌,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与观念,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本文拟通过对汉字字形的分析,来探究其中蕴含的“儒”“道”哲学思想。

关键词:汉字;中国传统哲学;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2

一、中国传统哲学与造字法

中国哲学分为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传统哲学是以儒、道为主的哲学流派,大约萌发于殷周之际,成型于春秋末期。中国传统哲学致力于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和古今历史演变规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特别是注重哲学与伦理的关系。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总称“六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六书”进行了详细阐释。清代戴震提出了“四体二用”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法。

二、汉字中体现的儒家思想

(一)以人为本

汉字的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人”字直接构形,二是用人体部位的字组合构形。前者,如《说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人张开双臂则为大。“从”,“相听也,从二人。”会意字,一人听从另一人说话。“仁”,“从人从二。”会意字,两个人或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人体部位的字组合构形,如“口”,“吞”,“咽也,从口天声。”以目构形的“睡”,“坐寐也,从目从垂。”以骨构形的,“髃”,“肩前也,从骨禺声。”以“止”构形的,“歱”,“跟也,从止,重声”。以“心”构形,“志”,“从心,之声。”。以“耳”构形的,“耿”,“耳著颊也,,从耳烓省声,形容人耳朵贴在脸颊上。以“手”构形的,“扶”,“左也,从手夫声”,佐助的意思。

(二)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指的是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事态度。《论语 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这种态度在汉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汉字被称为“方块字”,主要特征就是字形结构的中正、均衡,这也是中华民族哲学观和审美观的直接体现。从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来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汉字字体逐步地走向匀称、整齐、方正。尤其是楷书,兴于汉末盛于魏晋,沿用至今,是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它笔画平直,字形方正。这正符合儒家折中、平衡的中庸之道。从具体的汉字来看,中庸是一种在整体上均衡、和谐的状态。无论是独体还是合体字都有中轴线,字形不同,中轴线会有所移动。独体字有“王、天、人、目、羊、日、山、立、雨、田、坐”等,合体字有“林,从,双、羽、因、弱、宣、罪、磊”等。

(三)敬鬼神

《论语.雍也》:“敬鬼神而远之。”古代人类社会,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人们对天和鬼神充满敬畏和崇拜。中国古代重祭祀。《中庸》:“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由此可见,祭祀是“敬鬼神”的重要手段。祭祀对象,包括神灵鬼怪和先祖两类。崇拜与祭祀中使用最广泛的名称是“神”,古人以闪电之形的“申”引申为“神”,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充满了敬畏心理。“示”《说文》:“神事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构形大多与祭祀、神灵有关,如“祐”,《说文》:“助也,从示右声。”“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人、口。“祈”,“求福也,从示斤声。”“社”,“地主也,从示,土声。”和祭祀鬼神有关,体现了古代中国重祭祀,敬鬼神的哲学观。

(四)伦理观

受宗法制影响的古代中国,特别重视封建伦理道德,对父权、男尊女卑观、忠孝观都有很深刻的影响。儒家的这些伦理道德思想在汉字的构形中也有所体现。“父”是象形字,象手拿石斧之形。《说文》:“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会意字。“率教”体现出“父”在家庭中的领头地位。体现男尊女卑的有“夫”字,指顶天立地站着的人,而“婦”手拿扫帚的女人。体现忠孝观念的有“孝”,从老从子。孩子搀扶着老人。和儒家的伦理观哲学观是契合的。

三、汉字中体现的道家思想

(一)道法自然

《道德经》:“天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的是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自然规律。这种哲学观也体现在了汉字中。早期的汉字都是对自然界的直接模仿,象形字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如甲骨文,“日、山、水都是对自然形状的直接模仿。“牛”模仿牛的头角。“草”就是两颗并列生长的“屮”,还有龟、马、鱼、门、木、手、羊、鸟、虫、川、耳、口、人、田、水、火等,都是对自然界客观事物的模仿。体现了早期人们对自然的效法和尊重,这与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观是一致的。

(二)朴素辩证思想

道家思想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思想,认为事物是彼此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老子《道德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这种哲学思想在汉字中体现为两个方面,即一个字内部的对立统一,和字与字之间的对立统一。前者比如汉字中的合体字,会意和形声字都是由两个独体字组合成一个新汉字。会意字“休”,“从人从木”人和木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东西,他们彼此之间是对立的,但是却统一在“休”这一个字中,成为一个整体。形声字的“财” 从贝才声,贝是义符,表钱财,才是声符,表音,统一在“财”这个字中成为一个整体。后者字与字之间的对立统一,汉字中有大量对立的词,大小,长短,远近,动静,阴阳,这些字之间彼此对立,但又是汉字这个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統一在汉字这个整体中。体现出彼此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天人合一

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古人抽取天地大自然中的形意创造了象形文字,并用指事、会意、形声等创造更多的汉字。董仲舒《春秋繁露》:“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三通之者,王也。”“天”《说文》:“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人”字《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也。”在天地之间,与天地并列而为三,也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汉字构形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观,与儒家的“以人为本”“中庸”“敬鬼神”和“伦理观”哲学,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朴素的辩证思想是契合的。汉字是古人们通过自己的观感,将天地万物的至理,用智慧将其抽象成文字,通过汉字的抽象符号重新诠释古人眼中的世界,体现了古人对世界的看法,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哲学。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

[2]李敏生:《汉字哲学初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

[3]张学智:《儒家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观》,北京: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

[4]朱熹:《中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

[5]尚建飞:《老子<道德经注>中的道论与本体论思想》,北京:中国哲学史,2004年。

猜你喜欢
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汉字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儒家思想与书法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李白诗歌悲剧意蕴探析及其走向
简论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与人格力量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