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710332068X。
摘 要: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从三代至宋明,汉服形成了千年不变的衣冠服饰体系。汉服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美学价值、思想价值、历史价值、民族服饰价值、经济价值等。汉服文化的价值不仅是汉族博大精深的服饰体系的显现,更是几千年来汉族的礼仪文化的象征。因此,研究汉服文化的内在价值,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国民精神的启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汉服;汉服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3
一、汉服文化的概念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礼仪文化的影响下,各民族在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了风格迥异的服饰体系。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是指从夏初至明末这三千多年间,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主题,通过历代古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展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思想价值、历史价值、民族服饰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千古不变的衣冠服饰体系。
汉服文化是指蕴含在汉服中的内在的思想价值、历史价值以及外在的美学价值、民族服饰价值与经济价值等,并通过历朝历代的衣冠服饰制度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体系。汉服文化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与精神诉求,在古代主要具有文化功能、政治功能,在现今也具有一定的时代功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二、汉服文化的价值探析
(一)美学价值
汉服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汉服的美学价值必然会打上一定时代的烙印。因此,不同时代的汉服便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但其形制结构和文化内涵却始终如一。在古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思想的影响下,汉服在色彩、质料、规整、流行等方面都具备了独特的美学价值。
1.汉服的色彩美:包括色彩调配、色彩选择。
在古代,汉服的色彩不仅具有观赏效果,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汉服的色彩,明显地受到五德始终说和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据五德学说,历朝历代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五德与朝代兴亡与服饰颜色密切相关。据五行学说,青、红、黑、白、黄这五种颜色是正色,其他颜色为杂色。正色中,黄色为尊,只可天子使用。杂色低贱,是下层百姓的服饰颜色。此外,在不同方位、不同季节以及不同场合,都会搭配不同的服饰颜色。汉服的色彩是对现实世界色彩的提取,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并上升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2.汉服的质料美:包括质料特性、质料选择、质料做工。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布的国家,经过历代发展,汉服的质料主要有锦、绫、绸、罗、帛、棉、麻、布等,并蕴含了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此外,不同的布料和做工水平也暗含着穿衣主人身份地位的高低。通过丝绸之路,精致华美的丝绸传入国外,并被欧洲上层阶级争相追求,赞不绝口。
3.汉服的规整美:包括佩饰搭配、图纹点缀、规范美、整体美。
(1)服饰结构
汉服的服饰结构具有交领右衽、褒衣广袖、系带隐扣等特征。“交领右衽”是指汉服的左襟与右襟交叉,形成“y”形的外观效果。其内涵既反映了“以右为尊”的思想,也透露出做人要如两条衣襟一样,中庸正直。此外,交领象征地,衣袖象征天,即是古人天圆地方理论的显现。但是,天圆地方不能理解为与现代科学相悖,而是体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褒衣广袖”是指汉服衣袖宽大的特征。“系带隐扣”是指汉服一般只用系带,不用扣子,即使有扣子,也是藏而不露。因此,汉服将内容与形式统一,在结构上将各个部分有机整合,体现出了文质彬彬的“中和之美”。
(2)纹饰配件
汉服的纹饰配件包括源于自然崇拜的图形文化符号(例如十二章纹中的图形纹样符号、十二生肖纹样、补子纹样中的图形纹样符号);包括体现中国人思维方式的阴阳五行图形文化符号(例如八卦纹样符号、五种正色);也包括寄寓在人们心中美好愿望的吉祥图形文化符号。此外,裙裾上配“玉环绶”,象征佩玉而思德的君子之风。
4.汉服的流行美:包括流行周期、流行速度、流行范围。
关于汉服的影响力与流行美,可见于古籍记载。如《蛮书》:“裳人,本汉人也。部落在铁桥北,不知遷徙年月。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新唐书》:“汉裳蛮,本汉人部种,在铁桥。惟以朝霞缠头,余尚同汉服。”《东京梦华录》:“诸国使人,大辽大使顶金冠,后檐尖长,如大莲叶,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带,如汉服。”
众所周知,中国是书法大国、瓷器大国、武术大国、玉石大国,同样,她也是衣冠大国。四千多年以来,汉服以自己独特的美学价值展示着汉文化的博大精深、海纳百川。汉服不仅影响了本国少数民族如鲜卑的服饰制度,也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儒家文化圈的服饰体系,此外,汉服通过丝绸之路,对世界服饰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现如今,汉服文化正通过汉服运动为国人所知,并以雍容华贵的姿态再次走向世界的舞台。
(二)思想价值
对制衣者而言,汉服更具美学价值。然而,对于统治者而言,汉服的思想价值则更为重要。对于不同的民族,其服饰体系具有不同的思想载体,而不同的思想流派则会主张不同的服饰体系。例如儒家强调服饰的“礼”的作用,主张“文质彬彬”(《论语·雍也》)的文质统一;道家欣赏“见素抱朴”(《老子》第十九章)的“大象无形”(《老子》第四十一章)之道;墨家则主张“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墨子·节用上》)的节用之法。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虽未如西方那样政教合一,却也将世俗的服饰文化纳入政治统治的范畴之内,其影响力贯穿几千年,丝毫不亚于西方宗教对服饰的控制力。因此,探讨汉服的思想价值,就不得不讨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思想的干涉作用。
儒家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范畴,反映到服饰上来,汉服便不仅仅只具有实用价值、美学价值,随后也具有了“昭名分,辨等威”的“礼”的内涵,即道德属性。正如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度制》中言:“凡衣裳之生也,为盖形暖身也。然而染五彩,饰文章者,非以为益冗肤血气之情也,将以贵贵尊贤,而明别上下之伦,使教前行,使化易成,为治为之也。”服饰的色彩、质料、规整等美学价值便从属于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服饰也就成为了历朝统治者的工具。因此,历朝王公贵族服饰精美繁复,历朝平民百姓服饰鄙陋简约,体现了政治权力对于服饰文化的垄断作用。
然而,汉服文化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已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但其所蕴含的普世价值却并未遭到否定。例如冠履之制中的“天冠地履”;“玄衣纁裳”中的“天地玄黄”;深衣“圆袷方”中的“天圆地方”观念等等,都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强调人与服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再如上衣用布四幅,象征春夏秋冬;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十二个月份,以此来阐释人们的生产生活要遵循四时季节,天地大道。汉服从上至下的中缝象征着做人要中庸正直;汉服腰间的系带,象征着人们的所言所行要符合规矩;而云肩则象征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圆通圆融之境。
现如今,汉服的思想价值早已褪去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弊端,其更多体现的是儒家“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第八章)的精神内涵。孔子在《论语·尧曰》中道:“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强调的是内心修齐治平的道德理想,而不仅仅是外在的衣服整洁。穿上汉服,心中有道,为人处世中庸而不逾矩,便正是汉服在当代的最重要的思想价值。
(三)历史价值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服饰文化属于物质生活,是世俗性与超越性的统一体,服饰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始终是一定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体现。台湾学者王关仕在其编写的《仪礼服饰考辨》序言中也提到,“服饰之事虽微,然而属历代礼仪典制之所系。”因此,汉服既然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时期,便顺理成章地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研究汉服的历史价值,不能仅仅局限于文献资料,而是应该进行考古发掘活动,继而从服饰中影射出整个社会的发展轨迹。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照过去以书注书方法研究,不和实物联系,总不容易透彻。不可避免会如纸上谈兵,和历史发展真实有一个距离。”
蕴含在汉服中的色彩、质料、规整以及流行状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并同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习俗、外交等各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就色彩而言,历代封建王朝为了宣扬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便借助阴阳五行五色理论来证明。比如夏是木德,崇尚青色;商是金德,崇尚白色;周是火德,崇尚红色;秦是水德,灭周之火,崇尚黑色。历朝历代,周而复始,不仅易色,同时易服,乃至社会风俗也为之一变。就质料而言,不同时代的质料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纺织、印染技术的水平。例如宋末元初的黄道婆,通过改进纺织工具,传授精巧的棉纺技术,使淞江“衣被天下”,一跃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历百年之久而不衰。就规整而言,从三代至宋明,服饰基本结构虽万世不变,但历朝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制度。如汉之博大精深、唐之艳丽丰腴、宋之平实简约、明之雍容华贵。就流行而言,汉服不仅通过丝绸之路主动传入外邦,同时也吸引着外邦之人前来借鉴。
此外,透过汉服,亦可以了解一个王朝的社会风气以及兴衰过程。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大都励精图治,一切从简,反映到服饰上来,服饰简约平实。至王朝中期,奢侈之风盛行,服饰艳丽华贵。到了王朝末期,服饰因循守旧,老气横秋。及至新朝建立,又陷于此圈。回顾历史,几乎每一个王朝都是这样的发展轨迹,此可谓服饰的周期性变化。究其原因,无非是封建伦理道德与人类自然天性之间的矛盾罢了。
汉服文化虽然是封建历史的产物,但却并不是封建糟粕,其不是如传统思想那般的利弊二分,而是如传统建筑那般所具有的美学价值与历史研究价值。钱穆先生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礼”发展至今,主要是指“礼仪之邦”的“礼”,而不再是指具有伦理纲常色彩的“礼”。此外,汉服的历史价值不仅有助于研究社会历史的变迁,其更多的是一种被历史所承认并将持续发展下去的广义上的历史存在价值。
(四)民族服饰价值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同地区的民族产生了风格迥异的民族服饰,并相互借鉴、吸收融合,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人类服饰文化体系。中国素有“衣冠上国”的美誉,自三代至宋明,漢族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蔚为壮观的服饰体系。然而,自清朝“剃发易服”后,汉服发展便日渐式微,以至于如今汉服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竟不及和服、韩服等。此外,汉服发展也受到一些人的诟病,他们认为汉服早已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而消亡。而且,褒衣广袖的汉服,也不再适应于快节奏的时代。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汉服并未被提上日程,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当年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领域默默研究,其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可谓开山之作,然而,先生之学,后继无人。沈老当时曾感叹到:“中国人不穿中国衣服。”其感伤郁结之情使今人也掩卷沉思。
现如今,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印度有纱丽,泰国有纱笼,越南有奥黛,阿拉伯有长袍,葡萄牙有连衣裙,苏格兰有格子裙,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也有民族服饰……而且,逢年过节或是寻常时日,他们仍然会穿民族服饰,并以自己的民族服饰为荣。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因,不只是因为外在物质上的富足,也要有精神文化的内在支撑。汉服是汉族服饰文化的代表,只有汉族人自己尊重自己的民族服饰,汉服才会走向世界,为世人所尊重。
2018年的上巳节,由共青团中央发起的中国华服日活动不仅揭开了汉服发展的又一高潮,同时,也预示着56个民族的服饰文化“和而不同”,共同发展的前景。在处理各民族服饰文化的关系上,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确,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才是每个民族真正应该做的。
(五)经济价值
服饰产业作为全球化的新兴产业,已经发展成为集科学、技术、艺术三位一体的发展态势。服饰产业由众多元素组成,包括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外在与内在、视觉与触觉等。因此,服饰产业界有两条定律:一是服饰产业依赖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二是服饰产业必须立足于一个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
目前,中国很多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服装时,都会或多或少的运用古老的中国元素,一些大牌设计师由于对中国元素的出色运用,还跻身世界知名的奢侈品服装品牌,如台湾的“夏姿陈”。因此,为了解决中国服饰产业的发展问题,必须要挖掘本民族深厚的服饰文化底蕴,形成品牌效应,从而得以立足于世界时装舞台。此外,汉服文化的经济价值不仅在于可以为当今时代的服饰设计提供灵感,也体现为汉服自身的商业化。
汉服自身的商业化主要体现为汉服服饰和汉服周边的销售过程,例如汉服店铺“重回汉唐”的线上线下制作与销售;汉服与传统婚庆、传统节日、传统商演、汉服摄影、汉服配饰的结合销售等。
因此,重视汉服的文化底蕴,发展新时代的汉服产业,对汉服经济价值的实现和国内外需求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结语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从外在之服饰礼仪到内在之文化精神,是中国人生存至今的内在支撑。在新时代,我们既要肯定汉服文化的价值,同时也要将汉服文化纳入到传统文化发展的大框架中,以此重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盛世气象。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欧阳周,陶琪.服饰美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
[3]王关仕.仪礼服饰考辨[M].台湾: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