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2018-07-28 07:22杨夜明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8期

摘 要: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改编自福斯特的同名小说,一度斩获奥斯卡金像奖八项提名。本文采用Kress & Van Leeuwen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个维度解构影片中呈现同一意大利风景的三个画面如何实现电影的女性主义觉醒主题的构建。分析发现,多模态话语分析有助于观众更直观地把握电影《房间》的女性主义觉醒主题。

关键词: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女性主义觉醒

作者简介:杨夜明(1987.7-),女,汉,贵州遵义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2

一、引言

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以下简称《房间》)改编自二十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E·M·福斯特同名小说。该部作品是有关成长主题的小说,以清新明快的基调讲述了生活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中产阶级小姐露西摆脱中产阶级保守、僵化的思想禁锢,忠于内心,勇于追求爱情,最终实现自我意识觉醒的成长历程。1986年,美国著名导演詹姆斯·艾福瑞(James Ivory)将之搬上荧幕,斩获了奥斯卡金像奖八项提名,跻身为英国文学经典电影之一。有学者认为影片比小说的情节更加的紧凑。本文试图采用Kress & Van Leeuwen(以下简称K&V;)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选取影片中呈现同一意大利风景的三个画面为研究对象,解構电影《房间》如何运用“风景”这一意象建构女性主义觉醒主题。

二、理论框架

K&V;构建的视觉图像语法,参照了系统功能语言学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提出了对应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三个维度,即再现、互动、构图意义。他们在《阅读图像》中提到,“正如语言的语法决定词如何组成小句、句子、语篇,视觉语法将描写所描绘的人物、地点和事物如何组成具有不同复杂程度的视觉的‘陈述。”[1]。本文将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个维度展开分析。K&V;将再现意义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且根据图像元素之间是否存在斜线构成的矢量对两个概念加以区分。若存在则为叙事再现,若不存在则为概念再现。[2]互动意义是指参与者同图片观看者之间形成的关系。互动意义的实现主要依靠接触、距离、视点和情态四个方面。接触是指图像参与者同图像观看者之间(想象中)关系的建立基于他们目光的接触。若参与者目光指向图像观看者,则被划定为索取类图像。若参与者目光未指向图片观看者,或是图像的参与者为动物或是无生命的物体,不能同观看者构建人际关系。则被K&V;划定为提供类图像,旨在向图片观看者提供信息。距离是指图像参与者同图像观看者(想象中)基于图像制作者的镜头取景所呈现的社会距离。亲近距离,只看到脸或头;个人近距离,头和肩;个人远距离,腰部以上;社会近距离,整个人;社会远距离,整个人并且周围有空间环绕;公共距离: 至少有4-5人的距离。[3]情态是指在色彩、细节再现、深度和色调等元素在图像中的使用程度。[4]K&V;提出构图意义的三个要素是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K&V;将图像分为上下、左右四个区域。根据图像元素在图像构建中的位置,可以决定该特定元素为“理想”和“现实”、“已知”和“未知”。图像制作者通过将图像元素置于前景或背景或是通过对比各元素的尺寸、色彩和鲜明度等实现对某一特定图像元素的凸显,实现其意义。[5]

三、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风景”

本文分别选取了电影10分52秒(画面一)、37分20秒(画面二)和109分54秒(画面三)处的三幅画面。这三幅画面都以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为背景。

(一)画面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画面一是女主角露西在同男主角乔治父子交换房间之后,推开窗看到了她理想中的意大利美景:窗下缓缓流动的阿诺河,远处的文艺复兴风格的圣母百花大教堂、乔托钟楼、西纽里亚宫交相辉映。

就再现意义而言,画面一中,只有女主角露西一个参与者。她背对图像观看者,手肘支撑着前倾的身体,眺望左前方。画面一中形成了三个矢量,因此属于叙事再现。期中露西的目光构成了一个矢量,因露西的目光并未聚集在某一具体对象上,所以属于不及物反应过程。K&V;认为“我们看到图中某个人向画框外看,但他在看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如果这类图中的反应者是女性,则往往目光盯在中等距离处,似乎她们并未投入所处的环境,而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 [6]露西不单在欣赏佛罗伦萨的美景,更是在凝视自己的内心。露西的身体前倾,由于前倾动作没有目标,因此属于不及物动作过程。人的本能,被美好的事物吸引,会因讨厌的事物而排斥。由此可推测露西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因而她情不自禁地想要融入其中。

就互动意义而言,画面中只有主角露西一个参与者且背对图像观看者,无目光接触,属于提供类图像,表明露西如愿以偿的拥有了一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镜头圈定了参与者露西腰部以上的位置,因此社会距离为个人远距离。图像制作者在画面中间选用了高饱和度的色彩凸显了高感官情态,而四周用黑色凸显低感官情态,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对比,让观看者感受到窗外景色的美好,和房间内的压抑。

就构图意义而言,图像参与者露西位于画面的右边。旨在暗示在这样的美景下,她的内心将经历“未知”的变化。画面四周的黑色色调同中间的风景形成清晰的分割线条,一方面构造窗户的意象,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分割线条使得窗外的景色得以凸显。旨在暗示,女主角露西想要摆脱内心的压抑,向往窗外五彩斑斓世界。

(二)画面二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在意大利的郊外旅行中,表姐夏洛蒂意外地发现男主角乔治亲吻了露西,夏洛蒂非常生气地带走露西。画面二则在此刻呈现。目睹此事后,表姐夏洛蒂认为意大利已不能久留,决定立即带露西返回英国。

就再现意义而言,因画面中无矢量构成,属于概念再现的象征过程。该画面由两个象征过程构成。其中一的承载者是远处的风景,象征露西所追求的、自由、开放的世界。另一象征过程的参与者是近处的风景,象征现实的阻碍,即英国中产阶级固执刻板的思想禁锢。

就互动意义而言,图像中无人际关系构建,所以该画面属于提供类图像,暗示露西想要摆脱中产阶级的束缚,追寻真我的过程会历经千重阻碍。图像制作者在远景的取景上采用了高饱和度的色彩,与近景近乎黑色的低饱和度色彩形成对比,凸显了远景的轮廓。旨在体现缤纷的世界对露西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现实的阻碍也真实地存在。

就构图意义而言,图像元素主要构建了上下两个区域。上部明亮的远景是露西“理想”中的世界,而下部色调灰暗的近景是露西面对的“现实”世界。上下部份的风景因一条分割线而显得分外清晰。因上部远景明亮的色彩,显著性得以凸显。下部区域被分割线将近景四周和中心区域分割开,在下部中心形成一个凹陷的圆圈,显著性得以次要凸显。近景中树木构建的屏障象征了现实的阻碍,而屏障包围的凹陷的圆圈象征了内心的束缚。该构图暗指露西要找到向往的真正自我,需要跨越现实的阻碍,但真正的困难是摆脱中产阶级文化对她思想上的束缚。

(三)画面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露西回到英国,应家里的安排,同门当户对的塞西尔订婚。作为英国中产阶级的典范,迂腐、傲慢、专断的塞西尔越发让露西感受到男权主义带来的压迫感。乔治的再一次出现,让她顺从心又起了波澜。她的反叛意识、女性意识彻底被激发。最终她选择顺从内心,毁掉塞西尔的婚约,同乔治私奔到了让她找到自己的意大利。他们住进了之前露西住过的那间能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画面三呈现的是他们对坐在窗台上深情拥吻。

就再现意义而言,画面中的两个参与者露西和乔治构成了四个矢量。根据矢量的指向,四个矢量均属于叙事再现的及物行动过程。乔治的右手托住露西左脸颊,乔治的右手为动作发出者,露西的左脸颊为目标,构成的这一矢量无不透露出乔治想要把露西捧在手心,好好呵护的情感。乔治和露西双眸轻闭、相互拥吻,他们互为动作的发出者,也互为目标,构成了双向的再一矢量。此刻,画面一中同样的美景再次呈现在露西眼前时,已不能吸引到露西的目光,构成画面一中的反应过程。因为露西已经将这样的美景所隐喻的斑斓世界收入了心中。

就互动意义而言,画面的参与者露西和乔治相对而坐,与观众无目光接触,属于提供类图像,揭示露西终于摆脱英国中产阶级的思想束缚,实现了女性主义的觉醒,同有情人乔治终成眷属。图像制作者选取了两个参与者腰部以上的位置入镜,社会距离为个人远距离。但由于该画面中,两个参与者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二分之一,因此同画面一体现的距离相比,该画面中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想象中)的社会距离相对缩短了。这是因为在露西女性主义意识变化的过程中,观看者对露西有了更多的了解。图像制作者用明快的色彩虚化了背景的圣母百花大教堂,而参与者露西和乔治的色彩相对暗淡但轮廓清晰,因此露西和乔治体现了高感官情态。

就构图意义而言,参与者露西和乔治处于画面的中间。露西和乔治分属于画面的右边和左边。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乔治的真诚、开放的性格特征并未发生变化,也在两次亲吻露西的情节中为观看者熟悉,因此他可归属于“已知”。露西被放置在画面的右边,传递的是图像制作者对于露西未来可能的变化的“未知”。她是否会永久的摆脱束缚,或是迫于家人的压力再次屈从于英国中产阶级的束缚。画面的右边,房间的内部因窗外阳光而有了一丝明亮的光线。同畫面一暗指的露西压抑的内心相比,此刻的露西心中已被阳光照亮,实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四、结语

与露西所处的等级森严、思想迂腐、男权主义盛行的英国中产阶级相比,该影片中的“风景”被隐喻为自由、开放、平等的世界。因此露西对“风景”的追寻,实际是对自由平等世界的追寻,是女性主义意识觉醒的体现。本文选取的影片中的以圣母百花大教堂为背景的三处“风景”画面清晰地向观看者呈现了故事的主题。画面一表明露西对自由世界的向往,女性主义意识萌芽。画面二表明露西对自由世界的追寻,面临现实阻碍。自由世界的追寻、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过程势必荆棘丛生。画面三表明露西挣脱了束缚,最终到达了自由世界,实现了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视觉技术和图像在当代社会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因此对图像的分析也需要更多语言理论上的工具。[7]分析发现,电影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能让观众通过直观的视觉更深入地理解电影的主题表达。

参考文献:

[1]Kress,G.& Leeuwen,T.v.(2nd edition)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 London: Routledge. 2006.

[2]转引自李战子.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 外语研究,2003(05).

[3]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2009(01).

[4]李战子.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 外语研究,2003(05).

[5]张德禄, 袁艳艳. 动态多模态话语的模态协同研究—以电视天气预报多模态语篇为例[J]. 山东外语教学,2011(05).

[6]朱国华. 电影:文学的终结者?[J]. 文学评论,2003(02).

[7]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 期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