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对《最危险的游戏》的研究中,有学者分析其叙述视角,有学者探讨其句法,还有学者分析人物心理,文章侧重分析小说中的女性缺席。
关键词:《最危险的游戏》;女性缺席;荒岛文学;时代精神;脱衣求真
作者简介:刘莉(1994.2-),女,汉族,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2016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2139(2018)-18--01
《最危险的游戏》是美国短篇小说家理查德·康奈尔的代表作,小说发表于1924年,获得当年欧·亨利短篇小说纪念奖。小说讲述了来自纽约的猎手雷恩斯福德失去平衡跌落游艇后游至陷船岛,在岛上他遇到同样热衷狩猎的扎洛夫将军,此人厌倦了对动物的狩猎,发明了新型狩猎对象:人。雷恩斯福德被迫与扎洛夫将军进行了三天的生死较量,最终战胜了后者。文章试图从女性缺席的角度,从对荒岛文学的继承、时代精神和“脱衣求真”艺术手法对《最危险的游戏》中女性缺席进行探讨。
一
在《艺术哲学》中,法国批评家丹纳指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处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丹纳 9)。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期间,女性社会地位低,社会对女性要求严格。女性的权利受到控制,活动范围仅局限于家里。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国也深受其影响。女性的从属地位是美国家庭和社会生活的重要主题。深受维多利亚时期社会条例影响的美国,女性鲜有机会接受教育,社会只允许男性做重要决定。但这一时期出现了女作家如凯特·肖邦、夏洛蒂·佩金斯·吉尔曼和伊迪丝·华顿,开始关注社会上的“女性问题”,批评维多利亚时期对女性的压制。吉尔曼的《黄色墙纸》控诉了父权制对女性的压迫;肖邦的《觉醒》描写了女性为摆脱父权制对女性束缚的挣扎,但作品受到大众指责,凯特也险被当地艺术沙龙驱逐。这两部作品体现了女作家们对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满和提高女性关注度的尝试,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危险的游戏》发生在一战后的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女性地位相比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提升了不少,而这部作品全是男性角色,完全将女性排除在外,这一方面反映了作为时代的产物,小说仍受当时的特定风俗和社会氛围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女性作家的影响力及社会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度有待提高,社会对其认可仍需一个过程。
二
《最危险的游戏》中女性形象的缺失是对荒岛文学男性传统的极端化表现。荒岛文学是指以荒岛作为特定空间的文学。作者有目的的将主人公置于封闭的环境,把人物活动限制在小环境里,观察人物在原始状态下的变化,而荒岛作为背景用于反映人与自然的矛盾及作者对社会的思考(丁锐 8)。荒岛文学在英国小说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18世纪的《鲁滨孙漂流记》、《格列夫游记》,19世纪的《珊瑚岛》都是荒岛文学的杰出代表。这些荒岛小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女性描写都微乎其微,女性形象或粗俗平庸或是男性附属品,女性角色处于边缘状态。《珊瑚岛》中被解救的女孩是为了衬托男主人公的“英雄救美”,《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的妈妈是位顺从丈夫的女性,《格列夫游记》中小人国的女性粗俗、目光短浅。这些小说中的女性所占比重都很少,女性形象黯然无神。与上述小说相似,《最危险的游戏》的故事也发生在岛上,在雷恩斯福德到达陷船岛后,岛上只有男性和动物们,女性完全处于缺席状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最危险的游戏》继承了荒岛小说的男性传统并将其极端化,使女性角色完全处于脱离状态。
三
“脱衣求真”是指通过将主人公隔离于一个封闭的空间,飘然于社会规定、道德之外,展现出其本来面目,从而服务于主题表达的叙事艺术手法。文章认为,《最危险的游戏》通过采用这种艺术手法更好的表明主题。
在女性缺席的环境下,男性可以更直接的展现自我,不必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从《珊瑚岛》、《鲁滨孙漂流记》以及1954年戈尔丁的《蝇王》,脱衣求真都得到了完美诠释。在《蝇王》中,正是女性的缺失,杰克才毫无避讳的展现自己屠杀和野蛮的一面。行远指出“当外在环境被还原到原始状态时,这群来自文明世界的小天使便很快被还原成了原始的野蛮人”(行远 5)。《最危险的游戏》也是如此。正是因为陷船岛上都是男性,扎洛夫将军和雷恩斯福德无所顾忌,对社会上弱者生来即为强者服务的观点侃侃而谈,并疯狂的进行猎杀游戏,展现了他们人性中兽性的一面。假如岛上有女性角色,两位人物会出于给女性留下绅士、彬彬有礼的形象的顾忌,无法真实展现他们的本性。此外,女性的出现会为荒岛的背景增添几分浪漫色彩,岛上人物也不会急于离开岛,这就无法达到作者通过荒岛揭露人性恶和讽刺的目的。
结论:
本文通过从荒岛文学男性传统、时代环境下女性地位低微和脱衣求真的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分析了《最危险的游戏》中的女性缺席。文章认为,《最危险的游戏》继承了荒岛文学如《珊瑚岛》、《格列夫游记》、《鲁滨孙漂流记》等男性形象占主要地位的传统,并将其极端化,完全将女性角色隔离。另外,小说中女性的缺席也深受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社会低下的影响,尽管前有肖邦后有格尔曼在作品中呼吁关注女性社会地位,大众对此的认知仍有一个过程。最后,作品中女性缺席是“脱衣求真”艺术手法的重要体现,在女性不在场的环境下,男性角色可以毫无顾忌地展示自我,从而达到作者揭露人性恶和讽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丹纳. 《艺术哲学》[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丁锐.“英国荒岛文学中女性缺失现象分析”[J]. 河南科技大学, 2009.
[3]行远. “《蝇王》的人物、主题和结构特征”[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