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思想文学对日常生活产生了多样化的态势,中国现当代文学也出现了审美先锋和日常写实两种形式,显示了传统和现代以及新奇和陈旧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新时期的日常生活诗学,带有文化和想象的价值。本文从日常生活诗学的含义入手,论述了三个阶段的现当代文学日常生活诗学。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日常生活;诗学
作者简介:唐艺玮(1997-),女,广西省河池市人,壮,本科学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01
前言:
日常生活是现代化的标志和产物,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出现了多向化的发展,总结了反复性的习惯行为和日常价值,从美学和诗学的角度对文学中的思想和方式进行重构,给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提供美感和诗意。为此,对日常生活诗学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是重要的文学发展内容。
一、日常生活诗学
日常生活诗学的提出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提出,像《三里湾》这一作品就是典型,但这一时期的日常生活性质的叙事作品是在大的意识形态上形成的,并没有很好地展示出来日常生活的诗学空间。所谓日常生活诗学,简单来说将人的日常生活形态为作品的描述重点,基于社会群体或个体情况思考,隐含着对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尊重和肯定,彰显了日常生活的理性、价值和意义,还将人的存在状态通过写作技巧凸现出来,就像《日瓦戈医生》这一作品就是以主角在日瓦戈的生活为主线,对将西方从二十世纪初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等重大的历史事件浓缩到主角尤利·日瓦戈的四十年生活中,从人的日常生活视角反映了时代变革和思想[1]。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日常审生活诗学发展
从二十世纪末期,日常生活被引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范围,带动了新文学形式的出现,重新地赋予了日常生活的诗学意义,形成了新寫实风格作品和垃圾美学的风景和意蕴,具体地可以从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研究。
(一)日常生活诗学的开拓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是从二十世纪初期至今,经过了古典文学和一系列的文学革命。对于日常生活诗学的发展而言,新文化运动在进入低谷期之后,对待这一思想的态度就出现了两种形式,一种是应付日常生活的消极性态度,一种是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社会审美先锋文学。而在我国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也形成了对日常生活的对抗和重视日常生活的常理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就是鲁迅。1924年到1925年的一年时间内,鲁迅将自己的视十篇文章整理成为《彷徨》这一小说集,从首篇的《祝福》到终篇的《离婚》都是对当时的时代生活进行描述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无一不是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但剥离时代社会的特色,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作品本身,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就是作者在经过思考后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反复的社会行为中颓唐审美管观念的抵制和反抗,并没有将日常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省去,从客观的角度对生活中的风险进行规避并提升了生活的价值。而同时期的另一种思想则是由周作人提出,将重点放在了常识和人情层面,将理性思维完全地排除在日常生活中,反对了“中国人重视理学思维而不近人情”的思想,简单来说就是“凡人”这一观念,之后陆续出现的《竹林的故事》等作品都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常理为主,从实际上看与鲁迅的反抗思想不同,带有明显的颓废心情[2]。
日常生活诗学在这一时期在中国文学的冲击下,重新地对内容和思想进行了重组,城乡的矛盾就是典型的形式,可以说日常生活诗学实现新与旧的影响下,进入了开拓的时期。这一阶段的作品,大多是以大城市和小乡村之间的冲突为的主线,既将作品的风格变得舒缓,也通过两相日常生活的对比,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那个年代的情况和文化思想。诸如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就是以城乡之间的矛盾为线索,展示了日常生活的诗学。
(二)日常生活诗学的“转型期”
经过了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一段时期后,日常生活诗学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逐渐地被概念广泛认可和的接受,从中国现代文学转入了当代文学。这一阶段主要是建国之后,毛泽东对文学和艺术进行指示,将重点放在了对日常生活的描述和集中表现上,但初期的作品中还是想要以日常生活为线索,表现更高层面的思想价值观念,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新文学方向得以确定,将文学美感同生活联系到一起,相继出现了《受戒》等日常化的文学作品。
(三)日常生活诗学的新发展
日常生活诗学是和谐和变化的统一体,会随着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等方面的发展,出现新的变化。自1990年以后,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文明程度也不断地提高,日常生活诗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像本雅明的“垃圾美学”等都是新的发展。我国的文学作品也从历史大格局的表现,越加向日常生活专转变,如余华的《兄弟》。
结语:
总之,日常生活诗学是中国新当代文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了开拓期、转型期和新发展三个阶段,不仅反映了历史和时代信息,也是社会与文学的交汇点。
参考文献:
[1]郜元宝,“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学化”趋势[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16(02):1-25.
[2]郭恋东,论中国文坛对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接受与反思[J].学术月刊,2017,49(01):11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