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敏
摘要:高中地理综合实践基地,是开展高中地理教学的第二重点环境,是革新高中地理新课标,推进素质教育的一大手段。各地政府、教育单位、学校等需积极联同优秀社会力量, 调整当前高中地理教育模式。以此为发展契机,积极吸收发达国家在高中地理综合实践基地方面的成功建设、教育经验,从而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单一教育模式。以培育高中生形成良好地理素质,该文主要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依托,分析高中地理课外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目的与方案,并提出教学案例。
关键词:地理课外综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设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11-0115-03
课外综合实践教学,是课堂学习的一大延伸,同课堂教学内容互相补充、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综合实践基地,是面临素质教育所形成的创新教学模式,还有多元化组织内容与活动形式,有助于培育学生形成优秀综合能力。其中,同课外实践教学不同的是,学生独立自主性相对大,可充分调动其学习热情与主观能动性,转变地理课堂中的被动式教学。基于地理学科特征来看,该项学科涉及领域广泛,其要素复杂多样,有人文要素(市场、政策、交通、资金)、自然要素(气候、植被、水文、土壤)。立足于此,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包括有综合地理、中国地理、全球地理等,不仅有地理专业图,还包括景观图、文字资料等。通过建设高中地理课外综合实践基地,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高中各学科的知识联系,可将其他学科知识点当成地理学科的教学、学习媒介。基地建设需尽可能兼顾高中地理学科多元化要素,从而实现对高中各学科内容的高效运用。打造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堂,来培育、锻炼学生综合实践素养。
1 建设高中地理课外综合实践基地的必要性
1.1 有助于拓展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环境。而地理课堂综合实践接地,则是其获取实践技能的关键场所,两者互相推动。课堂所提供实践学习内容相对单一,空间及涉及范围受限,无法具体联系到实际。高中地理课堂所学习内容,多为规律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总结,须依托于实物、动手操作等来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地理课外综合实践基地涉及领域较广泛,是可以获取不同社会力量支撑的学习环境。此类基地所开设学习内容、实践教学丰富多元化。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学习水平、爱好来自主选择学习课题。可以将其理解为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强有力补充,在优化教学质量、效率方面发挥作用,是高中地理教学体系的关键构成。
1.2 有助于加强社会、学校衔接
高中生进行学习的方向不仅局限在知识获取方面,更关键的是价值观、情感素养的树立。学校是知识得以承载、创新,培育人才的场所;但部分人在进入社会后,无法在社会实践中获取成长。而通过实践基地的学习,则能帮助学生锻炼自身创新能力、组织意识、表达能力、操作能力。是事企单位、学校加快培育周期的有力手段,同样是学生了解、明确自身就业方向的媒介。
地理课外综合实践基地中会有大量地理相关的现实问题,学生需要运用自身所学知识与技能来思考、解决。如此可促进学生正确认知自我,从而了解到自身学习能力同社会需求间存在的距离,催动其进步发展。
1.3 有助于应对高考教学标准
高中地理新课程,要求培育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该标准在山东、江苏等地高考中可见一斑。例如,江苏高考某年出了一道实验题,即通过手表对正午太阳高度进行测量;对水土流失现象、温室现象等进行模拟。广东卷出有:运用竹竿对正午太阳高度进行测量,运用手表对地理经度进行测量。
不难看出,在以后高考中会持续出现地理实践相关的考题,由此加深了地理实践教育的不可或缺性。同样证明了地理实践教学同现实生活关联较大,应用价值高。
2 高中地理课外综合实践基地建设构思
打造高中地理课外综合实践基地,使学生获得实践学习平台。构建师生、社会力量一同参与的校内外教学体系,从而形成社会、学校一体式教学。依托该基地,帮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地理现象、问题的能力,并积极协同同学展开实践、实地调查,提高其问题处理能力。其建设目标大体如下:
2.1 契合地理学科特征
高中地理课外综合实践基地教学领域广泛,不仅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天文等自然地理,还囊括有城市迁移、人口分布、工业及农业区位、交通发展等人文地理。需结合地理信息技术,使学生能够依托多样技术来学习地理。
2.2 契合高中地理新课标
高中生需通过地理课堂掌握基础地理知识与技能,能够形成和谐健康的人地理念。在教学中需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中,依托观测实验来培养、测试其动手操作能力。如在自然地理必修板块中,学生必须参与的实践学习包括进行野外地貌地质学习、观测天气、天文现象等。
2.3 契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需求
高中生正处于由青春期至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故基地建设需考虑到这一层面,立足于高中生体能、心理承受能力来规划教学方案与内容。其中,高中生逻辑思维能力、抽象能力、感知能力等较初中时期有所提升。考虑到高中生自主意识较强,且行为、思想开放度高,故基地需设定可发挥其自我价值、自主思想的实践项目,培养其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学会合作共赢,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2.4 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学校方面需尽可能地利用社会各领域优秀资源,来服务于高中地理教学。无论是交通建设、工业发展或农业生产,都是地理课外教学的延伸。此外,各学校之间可通过互相共享专用活动室、模型、生物土壤标本等软硬件设施,来节约资金、资源,为地理课堂开发更多的实践学习项目。
2.5 科学选择实践场所
高中地理课外综合实践基地场所的选择,需考虑到周边地理环境构成要素,在保障学生人身安全前提之下,打造专门活动屋、仪器设施,从而推进实践教学任务开展。其中,实践场所及内容包括有:气象台,负责处理收集数据、处理成像;野外考察区,主要观察植被形状及分布、登山区地质地形、土壤特征;工业生产现场学习;测绘统計,如测绘坡度、高度;了解农业生产流程;撰写实践报告。
上述实践活动的进行,需结合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在开展实践任务前分析其可行性,后制定实践项目以深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
3 高中地理课外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分析
济南市第一高级中学,为山东首批重点中学、示范高中,周边有黄台公园、前进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兴泉生态园等。校内占地面积158亩,新建设标准教师90个,人文气息浓郁,现代化功能丰富多元化。依照该学校教学条件,立足于简单调研,制定有校内外两大地理课外综合实践基地建设方案。
3.1 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3.1.1 建设规划与场所
充分利用校内闲置教室,可做如下规划:
1)预计建设周期
立足于校内地理教师师资水平与状况,构建流程长达一个月。
2)预估资金
资金消费以采购材料、设施为主,将该项支出定在两万左右,资金估算如下:
3.2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因校外社会、自然环境相对繁琐,安全威胁大,且建设地理课外综合实践基地过程较麻烦。基地不在高中管辖范围之内,需及时、积极地同相关单位互动、合作,学生自身实践学习、活动易受到不同领域限制。但考虑到校外环境的亲社会特征、亲自然特征,学生学习地理、实践地理的质量、效率更佳,有利于形成良好学科、求知素养。
3.2.1 建设场地
建设场所定为历城区兴泉生态园,该公园为济南市主题公园之一,位于历城区,邻近有油画艺术馆、农业科学院等,可依照各类实践规划,来制定相对应的路径。
路径①:大明湖、七佛山
路径②:油画艺术馆
路径③:农业科学院、生态园
3.2.2 预期建设周期
所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依托本地风景带、文化区域展开,尽管建设内容相对简单,但因需中间协商相关事宜,故过程在1个月-3个月之间。
3.2.3 资金评估
建设此类基地仅需花费路费。
3.2.4 使用规范
为确保地理课外综合实践基地的正常使用,需制定相應规范:
1)外出实践需提前登记。
2)实践过程中,需维护基地环境、公共财物。
3)实践过程中不可高声喧闹,要服从安排,安全第一。
实践准备工作:
个人用具,手套、水杯、垃圾袋、工作服等。
学习材料,农业生态园相关文件。
用具,pH试纸、罗盘等。
食品,水、食物等。
药品,创可贴、风油精等。
实践方法:
调研分析、实地考察、实践操作。
实践路线:
济南市区-大明湖-千佛山-油画艺术馆-农业科学院-生态园。
实践场所一:兰花种植基地。
茶园是各地基于自身自然特征所进行的农业项目,兰花属于农业科技下兴起的农业项目。兰花成长需选取保水、透水性能佳且土壤呈微酸性、空气流通优的场所。因济南地区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不适宜培养兰花,故特地进行大棚生产。在生态园进行优种培育,并陆续改良基因,在科技馆建设有展览区、催化区与组培区。通过在体验区的实践学习,学生可亲身体验秸秆粉碎作业流程,了解如何在茶园中合理铺设碎草以及土壤的翻耕,了解到需将碎草深入到土壤内部,从而了解到农民劳动群体的艰苦与辛勤品牌,更加珍惜粮食,了解有机食品的价值。
在农业科技馆中,可了解由农耕场景、农具等起源史。并切身体验木板平田、套牛梨田等农具使用方法。此外,济南农业科技馆内还展览有“太岁”—肉灵芝,此为迄今为止相对古老的活体古生物标本,通过学习了解,有利于感受自然地理变迁。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已掌握地理知识或技能,为生态园区、科技馆提供农业或其他相关建议,有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效结合。
4 总结
高中生通过系列地理课外综合实践学习,不仅能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还能够在学习中锻炼自身逻辑思维、人际交往与动手操作能力。高中地理课外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类型多种多样,且建设流程有繁有简。在建设及日常运作过程中,必须依托相对应的科学、系统理论指导,并加大安全管理力度,为地理实践教学开展奠定基础,深入挖掘地理实践基地教学的第二课堂价值。
此外,因资料采集不足,且受具体情况限制,故所提出建设方案与内容略有不足之处,有待日后完善。
参考文献:
[1] 车云.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地理生态教育实践基地[J].中国教师,2014(6):30-31.
[2] 吴文成,胡玲.中学地理课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维护策略[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30(1):74-76.
[3] 冯罗红.当今教育中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分析[J].新课程·下旬,2016(11):257.
[4] 锐马(福建)电气与莆田学院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J].衡器,2016,45(8):7-8.
[5] 陈文辉.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利用研究——以西樵山和三乡教学实践基地为例[D].华南师范大学,2010.
[6] 曾清.高师地理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7] 郭素花.高中地理田野探究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临海国家地质公园为例[D].浙江师范大学,2015.
[8] 朱玲.高中地理课外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研究——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5.
[9] 邱霓,郑芷青.罗浮山野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34-136,139.
[10] 曾阳,陈振宁,唐勋,等.西部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高师理科学刊,2016,36(5):98-101.
[11] 田洁,程先富.从国际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谈野外实践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4(12):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