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摘 要:现今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应当进一步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高校教育的工作重点,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中之重则是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阐述了学科竞赛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学科竞赛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3(a)-0000-00
学科竞赛是指在课程教学或新技术应用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过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增强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学科竞赛拥有独特的教育创新功能,不仅能以兴趣为引导提高学生学科的学术水平,还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让学生具备广泛的科研兴趣和刻苦严谨持之以恒的科研品质。因此学科竞赛的作用在高校中日益凸显。
1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1998年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创新能力指个体或群体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就表现形式来说,创新能力就是发明和发现,就是人类创造性对事物规律的操作化。可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在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课后总结中,现代大学生创新能力普遍降低,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缺乏创新的意识
目前高校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对大学生的教育主要以书本资料的理论教学为主,主要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学生依靠老师在课堂上授课获取知识。如果没有了老师的传授与指导,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学习,对老师和课堂的依赖无疑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其次,尽管大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很高,但是却没有付诸行动。所以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能力仍存在不足,主动性和自主性亟需提高。
1.2 缺乏对应的指导
时代改变了,但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未转变,课堂的传统依然只单纯得注重知识的传递,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更不要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部分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无法消除位差效应,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无压力、宽松的学习氛围,因此学生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创新意识也随之被扼杀。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未完全发展,尤其需要老师提供指导与帮助,有了对应的指导,学生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就有了方向。
1.3 缺乏相应的制度
现阶段,高校把招生和就业率当成工作重点,并没有重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没有相应的制度为之服务。致使许多大学创新意愿都被空于脑海遗忘于校园,个体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意识毫无提高。即使多数学校开展各种学科竞赛,但学生最后的成果,学校也没有给予相应的支持,“产学研”只是空谈。学生缺失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场所,缺乏基础设施,所以他们无法独立完成自己的创新课题。
2 学科竞赛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作用
为了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许多高校积极开展学科竞赛。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主要为:
2.1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科竞赛是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对产品进行新技术、新方法、新应用方向且符合逻辑、有实际应用意义且有新意的设计。开启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勇敢尝试,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科竞赛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特点,需要学生打破常规思维的限制,提出创新性想法,通过翻阅文献不断扩展思路,因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深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科竞赛一般需要综合性知识,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积极主动的思考,对事物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在学科竞赛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判断分析的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3 磨炼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促成学科竞赛的竞争激烈性,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付出努力,能够在高压力、高强度的过程中坚持下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做到不怕艰辛与困难。学科竞赛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坚韧的品格,这份毅力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2.4 增强学生的创新技能
学科竞赛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硬性技能,软实力也同样重要。除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外,在团体竞赛中,需要成员通力合作,取长补短,找准自己在团体中的定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团队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科竞赛开展情况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一所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地方性高校,学校拥有全国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学校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命名为“全国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學校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落实与培养上,关注实验教学环节,聚焦深化教学改革,重视完善实验教学体系,着力于常规性的实践教学,开展各类学科竞赛。学校以各类学科竞赛为牵引,逐渐形成了“三层四步五类”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三层”是基础创新、专业创新与综合协同创新三个层面的创新教育培养过程。基础创新实现基本技能、创新兴趣的培养,如学校的“梦想起航”、技能竞赛等;专业创新是本专业学科领域的相对集中的创新实践,如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专项学科竞赛;综合协同创新更多的是面向企业的综合项目或综合类学科竞赛,进行多人多学科协同的综合创新实践。
“四步”指按照“激→培→提→引”四步骤循序渐进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激”指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与热情,高校需从大一新生入学起注重培养学生兴趣,主要通过专业导论、科普讲座以及“梦想起航”等专项创新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指对学生的基本技能与理念的培训,如面向学生开展单片机、机器人等专项培训的提高基础创新技能。“提”指组织学生多参与如同科研项目、学科竞赛等创新实践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引”指引导学生参与更高层次的创新实践中,如深度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综合类大赛、校企协同综合创新设计开发等。
“五类”指创新实践的五大类别,即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科研项目、校企协同创新和社会创业实践等。一方面,学科竞赛由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等少数学科竞赛拓展到包括“外研社”英语竞赛、大学生化学技能比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信息安全、广告设计等各类竞赛,另一方面,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社会实践以及校企协同创新设计开发等创新实践,形成了百花齐放、人人参与的局面。2015年出台《科教协同育人计划项目管理办法》,鼓励本科生进一步参与各种科研实践活动。
实践证明,学科竞赛的顺利开展有效地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就业质量不断新高,毕业生也受到用人单位的首肯。
4 结语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需要新鲜动力来推动,尤其是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中最具潜力的群体,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需要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学科竞赛正是以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一项课外科技活动。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建设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学科竞赛平台,构建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建霞,周文和,李志伟等.打造学科竞赛平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5):216-218.
[2] 陶剑飞,梁军.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高教论坛,2016,(1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