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文
摘 要:对于我国现有的公路隧道而言,包括其施工和其年限等问题,导致隧道漏水现象较为常见。本文根据实际的公路隧道案例,对其进行探测研究,分析其主要的渗漏水病害机理,并根据其渗漏水病害类型等,针对性的提出渗漏水病害防治措施。
关键词:隧道 渗漏水病害 渗漏水防治 防排水
中图分类号:U4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3(a)-000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路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公路的建设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公路隧道渗水方面没有有效地防治措施。本文将基于现有的公路隧道开展研究,对公路隧道的渗漏水机理及如何防治进行探讨,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
1 工程概况
油山头隧道位于浙南低山丘陵区,树木茂密,地势较陡,自然坡度在25°~ 45°之间,山体起伏较大,高程在350-603m之间,相对高差在200~300m之间,山体呈北东、北北东向展步,受区域构造的影响,山体完整性较差,冲沟较为发育。遂址区的基岩主要为元古代的片麻岩、花岗岩及石英片岩,岩质较硬,构造发育,共揭露多条断层,挤压破碎较为强烈。油山头隧道,埋深较大,隧道围岩以中~微分化岩为主,总体完整性较好,局部断层及节理密集带处,岩石破碎完整性较差。
总体而言,油山头隧道埋深较大,地面没有沟谷发育,没有发育构造的段落隧道围岩一般为III级围岩,隧道进出洞口均为V级围岩进出洞,在构造带附近,受构造影响,隧道围岩一般属于V级,在隧道埋深较小,地面有沟谷发育,岩性接触带、构造影响带附近隧道围岩岩体完整性较差,多为IV级围岩。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水量较缺乏,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隧道开挖后局部会出现滴水或者渗水现象。
但是在隧道开挖施工过程中即发现地下水非常发育,出水量大。进口段K19+005至K19+725衬砌施工完毕半年后,发现多处衬砌及垫层向外渗水、涌水。经拱顶注浆后,渗水涌水情况已有好转,但是现场仍有渗水、涌水情况。经现场实际查看,隧道渗水、涌水位置及渗、涌水情况见下表。
2 公路隧道渗漏水机理分析
根据上述勘察结果,结合该工程所处的实际地理位置及其地质条件可知,该地段渗漏水产生的主要原因有:(1)外因。既外部降水,不良地质及地下水腐蚀等情况导致的渗漏水。(2)内因。因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导致的渗漏水。
根据此结论分析可得出以下渗漏水病害形成机理:外因:(1)降水量。由于该隧道所处地区降雨量充足,且多为暴雨气候,导致其雨季时期对于隧道的围岩及衬砌产生较大的压力,导致其各种施工缝,变形缝等裂缝增多,增大,增加了渗漏水几率。(2)植被覆盖情况。由于该地区所处地段的植被覆盖中等,且岩溶地区长期发育,导致其降水时在地表面形成管道径流,若接近于隧道,将会发生涌水的危险。(3)岩溶,暗河。该地区所处地质的不良现象为岩溶和暗河,当隧道穿越这些地区时,由于岩溶地段的裂缝发育较好,使其透水性增加,在降水时,水流将会沿着裂缝渗流进岩溶地区,对周围的隧道岩体产生软化作用,降低隧道的整体性,影响围岩稳定性,若水流增加,将会导致水渗漏进隧道,形成渗漏水病害。(4)断层破碎带,节理发育带。由于该地区处于断层破碎带,节理发育时,容易导致地下水汇集于一处,而导致渗漏水病害的发生。(5)地下水的腐蚀性。
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容易带动岩石中具备腐蚀性的矿物体,流经隧道时与隧道衬砌发生化学反应而导致隧道衬砌被腐蚀,产生破坏。内因:(1)施工缝,沉降缝,伸缩缝。对于隧道渗漏水而言,这三缝是主要的防水薄弱环节,而又是隧道必不可缺的结构。若施工工程中对于三缝的防水处理不到位,若止水条不密贴等,将会导致隧道渗漏水病害。(2)衬砌裂缝。在衬砌施工中,由于支护结构所受的压力较大,导致衬砌产生裂缝,并且,混凝土的收缩性也同样会导致裂缝的产生,若衬砌中有裂缝的存在,在地下水产生的压力作用下,将会导致裂缝增大,而加强渗漏水作用。(3)衬砌背后空洞。在初期开挖后,喷射混凝土过程若出现遗漏,导致混凝土不能完全密贴,给渗漏水有汇集空间,导致衬砌背后空洞,而形成渗漏水病害。(4)防排水工程设计不合理。对于当地的降水量预测不准确,导致隧道的排水能力不足,导致隧道内地下水不能及时排出,是隧道内压力增大,造成渗漏水现象。(5)防排水工程施工不当。隧道施工过程中未能使用防水混凝土,且对于外加剂的选择不当,导致混凝土的抗渗能力不足,而产生渗漏水病害。
3 公路隧道渗漏水防治措施
公路隧道的渗漏水防治应考虑其可行性与经济性,根据目前相关规范可总结出隧道的渗漏水防治原则为“防排堵相结合”。既在三缝及渗漏水量较大的地区应采取以排为主,以堵为辅的方式;在渗漏水量较小的地区应采取以堵为主,以排为辅的方法。就目前而言,运营期间的隧道渗漏水治理主要采取下列两种方式:(1)全封闭型。既采取压浆,防水层等方法,隔断渗漏水的通道,将地下水隔绝与隧道结构之外。(2)排水性。既利用排水管等将地下水引进隧道内部排水系统,使地下水无法对隧道结构产生压力,对隧道造成破坏。
针对上述分析及该隧道的检测,隧道的渗漏水治理主要分为下列两种:(1)围岩的渗漏水治理。从上述分析可知,该隧道的渗漏水多发于围岩层。由于该隧道所处地质较为复杂,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周围围岩的稳定性影响较大,致使其岩体的裂缝增大,地下水通过裂缝渗入隧道,并由于水压作用,导致裂缝持续增大。若地下水具备侵蚀性时,将导致隧道的腐蚀而增加渗漏水规模。当围岩渗漏水,应结合围岩破坏的具体形式及自身条件采取不同的支护方法。对隧道内可采取高压喷射混凝土等,实现阻水堵漏,而对于围岩破坏程度较大的情况,则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对其进行修补等防治措施。对于围岩周围破碎的软弱地段,应根据现场条件采取防水手段。(2)衬砌渗漏水防治。当隧道的衬砌产生破损时,将会给地下室提供渗漏通道,导致各种渗漏水病害。针对衬砌的渗漏水病害,首先需要做的是对衬砌破损地段采取加固补强措施,防治裂缝的增大,同时稳固围岩,采取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防治。而对于较小的裂缝可采取导水管等方式将其引入排水系统,或采取止水材料进行止水。
4 结语
本文根据实际的工程案例研究分析,对于公路隧道的渗漏机理与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成果如下:1)造成该公路隧道的渗漏水病害主要分为:外因与内因。外因既隧道周围的自然条件,如降水量,地质条件等。内因既隧道的设计施工等问题。2)隧道的防治措施应根据“以排为主,以堵为辅,排堵结合”的原则进行。由于对于该公路隧道的调研不充分,本文缺少数据支持,对于隧道渗漏水的评估体系等仍可进一步的细化研究,提出更适当的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刘赟君,张志强,谢蒙均,韦培富,满银.既有高速公路隧道渗漏水病害及整治措施[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0(04):989-997.
[2] 李鑫.公路隧道渗漏水病害检测及评价体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3] 石建勋.连拱隧道渗漏水病害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2.
[4] 潘海泽,黄远春,曹江英.隧道渗漏水病害等级评价体系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10,27(01):63-67.
[5] 劉会迎,宋宏伟.隧道渗漏水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54-56+64.
[6] 付威.公路隧道渗漏水机理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