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信节目,你怎么看?

2018-07-27 07:44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书信名人风筝

名人读信节目《见字如面》曾刷屏朋友圈,从年轻演员林更新到张涵予、归亚蕾、周迅等,他们声情并茂甚至眼含泪水地在荧屏上读信,给观众带来了惊喜。而董卿主持的《朗读者》中也涉及名人读信内容。最近,朱军主持的《信·中国》也将播出,李幼斌、唐国强、吴京、徐峥、黄渤、陈建斌、蒋勤勤、刘涛、陶虹等名人也将读信。为什么这类节目受到青睐,大家有什么看法?

是读信,更是读心

在众多制作方把钱纷纷投入到高成本、大规模、动辄邀请一线影视明星做娱乐真人秀的时候,荧屏上出现了一股“清流”,它们反其道而行之,这就是“读信节目”。从《见字如面》到《朗读者》再到即将开播的《信-中国》,这几档名称不同但气质相近、精神实质类似的文化类节目似乎正引导着一股新鲜势力,正在俘获观众的心。

相比真人秀,读信节目看似有点过于“清心寡欲”,一没有高额的制作成本,二没有错综复杂的内容编排,有的只是一尺方桌或者一席沙发,以及嘉宾手中的一纸书信。观众的注意力之所以在此停留,与节目所蕴含的情感内核密不可分。

书信是一种特殊文体,大多数情况下,它以一种较为隐秘的形式存在。所以,读信节目利用书信作为信息载体,通过明星之口,向观众表达一个故事、一种情绪时,节目就带有自然的真实属性了,而且这是其他真人秀节目永远也无法比拟的一种真实。从古到今,书信始终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这就决定了读信节目有着海量的素材库。观众对历史上名人、伟人的书信内容自然关注,同时对普通人的情感也极易产生共鸣,依靠嘉宾声音的演绎和情感再现,向观众投射出最真实的历史事实和寻常往事。

说到底,观众需要能够滋养心灵的节目,因为大多数真人秀像是快餐,可以充饥,但时间一长容易导致营养不良。读信节目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观众找回我们对于文字、对历史、对情怀的渴望。观众之所以被书信打动,是因为写在纸上的文字曾离我们那么近,如今却在渐行渐远,我们期待一次情感最质朴的回归。有人说,读信节目也请了明星,如果让普通人来读还会受到欢迎吗?不可否认,邀请明星读信不排除他们自带流量的可能,但是如若不是书信的内容动人,仅靠明星“动动嘴”就能赚足眼球吗?事实上,明星在读信之前,最先被书信的内容打动,进而才用自己的语言方式把感受到的情感表达给观众,引起更为广泛的情感共鸣。读信节目看似读信,实则读懂了观众的心。

李雪源

如此“独角戏”

近期北京卫视热播电视剧《风筝》,因为比较喜欢柳云龙,笔者追看《风筝》。然而,这次感觉比较失望,在看了近二十集的作品之后,我们只看到了一个无所不能的个人英雄“六哥”,却没有看到那个打入敌人心脏多年,为组织做贡献的“风筝”的风采。

在这部作品的前二十集中,很多共产党的地下特工以及游击队员英勇牺牲,这其中,只有以郎中做掩护身份的“陆汉卿”是为了保护“风筝”而死——剧中交代,只有他一人单线和“风筝”联系,除了党中央高层,没有谁知道“风筝”是谁。而其他死去的人,似乎全都成了冤死之人。前二十集,观众并没有看到“风筝”送出什么有价值的情报或者是像能拯救自己的性命一样去智慧地拯救自己同志的生命。结果就是我们从荧屏上看到的,在共产党、军统、中统三方面分别设下的诛杀包围中,“六哥”每每都是化险为夷,安然无恙,而却让很多革命者成了牺牲品。真想不通让那么多人“垫背”,就是为了塑造出又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吗?这样扎眼的一个人物,都摆明面上了,怎么还能潜伏得下来?

剧中还有一点有点可笑,就是“风筝”的身份,从一开始就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只有党中央最高层领导以及单线联系的相关人员知道,是个绝密。可是,无论在八路军边区这一边,还是中统、军统的敌对势力那边,几乎都在聊“军统高层有风筝”,甚至很多人知道的更多,“红军长征的路上,此人的档案就已经销毁了”,这无疑是让“风筝”暴露,在给敌人搜捕其人缩小包围圈。

一部影视作品,需要一个团队的合作,而不宜突出某个人,连韩冰都夸马小五“放到人堆里都不显眼”,是个干特工的料儿,可“六哥”这么“跳”,三方都要置他于死地,他却英雄不死,这样也太老套路了。如此“独角戏”,并不好看。

李雄峰

一封信 一场文化之旅

《见字如面》,国内首档明星读信节目,没有游戏,没有搞笑,没有冒险,有的只是“落满尘土”的历史信件和充当朗读者的明星们。就是这样一档综艺气质不够强的节目,却在豆瓣有着九点五的高分。令人感慨名人读信的热潮来得有些猛烈!仔细想想,也没什么可奇怪的,它的成功正因为它诞生在这样一个精神需求越来越高的时代。

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见字如面》、《朗读者》,文化类节目受追捧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不满足于浅层次的嬉笑打闹,而是更加需要情感的互通、心灵的共鸣,名人读信恰恰迎合了观众的这种需求。在手写书信传统悄然逝去的今天,一档专门朗读书信的节目能够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时光和记忆,传播那些值得中国人知道的、有意思的、真实的中国故事。而合适的明星读信人的选取,更给这样的节目增色不少。《见字如面》里,蔡琴的好友归亚蕾朗读蔡琴在丈夫杨德昌去世之后含泪写下的一封信《让他活在我的歌里吧》,言语中那种不舍和成全的矛盾让观众动容。老戏骨何冰朗读编剧蔡春猪写给自闭症儿子的一封信《那天,你被诊断为自闭症》,读到动情处,直接啜泣了几秒。《信·中国》的录制过程中,杨烁在看朱德的信时忍不住潸然泪下,杨洋在念黄继光的信时,情不自禁地把“不立功不下战场”这句话反复读了两遍,全场的大学生跟着他一起念。连朗读者都被信的内容所打动,观众怎么能不被信里所饱含的深情所感染呢?林更新说,《见字如面》这个节目很走心,其他节目只需要带着肉体,但这个节目需要带着灵魂。也许这就是名人读信节目的魅力吧,需要你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聆听,让浮躁的心沉淀下来,体味信中的亲情、爱情、山河、家国,体味深邃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

从2200多年前的秦扫六合军中的大头兵黑夫和惊,到当今艺坛宿将黄永玉、曹禺,隔着屏幕,信与我们跨越着历史的距离,却没有情感的阻隔。正如参加英国一档书信朗读节目《见信如晤Letters Live》的“卷福”所说:“书信是沟通交流中的诗意手法,它们像一扇扇窗户,让人窥视作者的热情、美丽、痛苦和幽默。”一封信,一曲心灵共鸣,一场文化之旅。

程戈

谨防好形式做成“一窝蜂”

看到朱军主持的《信·中国》即将播出的消息,一下子有些熟悉感,因為这两年,有不少名人读信或者是读书的节目出现,如《见字如面》、《念念不忘》、《朗读者》、《阅读·阅美》等等。当然,对于《信·中国》笔者还是很看好的,如此多的名人,读的又是非常有意义的书信,相信这档节目会成为一档继《朗读者》之后又一档有深度有情怀的节目。

但是对于名人读信节目笔者还是有一点小顾虑,因为据称,还有类似的节目将在各卫视播出,不但名人读信,还有的名人读日记等。

一种好的形式,最怕出现一窝蜂式的跟风者。名人读信这种形式目前已经不新鲜,于是怎么在节目中将信读好,可能最考验类似节目了。

首先,选合适的名人,当然这很重要,由颇具实力并且影响力好的一些影视演员来读信,至少保证了朗读的技巧和表演的丰富。这已经是上述的几档节目证明了的。

其次,选择什么样的信尤为重要。书信内容不是唯一应该参选的条件,还要考虑到写信人和收信人的情况。文化类节目看似温和无害,实际上也有不可逾越的红线,文化并非无禁区。就如前段一档节目中名人朗诵了吴三桂写给父亲的诀别书,因而引起了争议,说明选信需要慎重又慎重。

文化传承,读信节目是一种好形式,希望相关制作方能把这种形式做好,而不是看到人家做好了,就“一窝蜂”的跟风。

平沙

猜你喜欢
书信名人风筝
失窃的书信
名人摔跤后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书画名人汇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书画名人汇
书画名人汇
学做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