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因蛙露出谋娶情》的故事流变

2018-07-27 11:26詹紫苇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7期

摘 要:明代万历年间张应俞著的《杜骗新书》描绘了晚明社会五花八门的行骗与被骗的故事。其中“婚娶骗”中的《因蛙露出谋娶情》这一“为夫报仇”的故事情节最早起源于宋代庄绰《鸡肋编》卷下“淮阴节妇传”,后被多次改编,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因蛙露出谋娶情;婚娶骗;故事演变

作者简介:詹紫苇(1994-),女,漢族,江苏省淮安市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0-02

一、因蛙露出谋娶情故事源流

作为《杜骗新书》中篇幅最长的小说,《因蛙露出谋娶情》主要叙述了陈彩、潘璘、游氏三人之间的恩怨情仇。商人陈彩见邻居潘璘的妻子游氏美貌绝伦,便欲占为己有。于是陈彩便约潘璘外出卖货,在归家途中把他推入江中使之溺死。之后,他又故意叫渔翁打捞潘的尸体,将之焚烧带回了潘家。陈彩在潘家人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言,故意装出诚恳忠厚的样子,把外出所赚的钱一一归还给潘璘的父母。就这样,陈彩骗得了潘家父母的信任,对他心怀感激且深信不疑。后来为了生计,潘家父母决定把儿媳游氏嫁与陈彩为妾,陈彩骗娶成功。婚后,陈彩与游氏生有二子且生活和顺。但是陈彩在二十多年后因一时大意向游氏说出当年行凶杀人之事,游氏为给前夫报仇将陈彩告至官府,最终陈彩被判死刑。

《因蛙露出谋娶情》的故事来源可追溯至宋代庄绰《鸡肋编》卷下《淮阴节妇传》,记淮阴妇丈夫被里人杀害,妇人被里人骗娶为妻。数年后妇得知真相,将里人讼于官后投淮水而死,表现其刚正性格和贞烈观念。此类故事宋代以来屡有记述。如洪迈《夷坚志补》卷五《张客浮沤》讲述了陈彩娶潘妻,明人《菽园杂记》卷三《虾蟆传》记明洪武中京民史某事等,均与此相类。《醒世轮回·谋妻报》、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陈之美巧计骗多娇》即据以铺演。其中,《陈之美巧计骗多娇》应是直接抄自明末张应俞《杜骗新书》“婚娶骗”《因蛙露出谋娶情》。

二、因蛙露出谋娶情故事的发展变化

《淮阴节妇传》、《张客浮沤》、《虾蟆传》、《谋妻报》、《陈之美巧计骗多娇》几篇小说虽与《因蛙露出谋娶情》有着共同的情节模式,但该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也发生了不同程度上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人物来看

该类故事中的骗婚杀人者的目的无一不是贪慕受害者妻子的美貌。首先,从施骗者的身份来看。故事源头《鸡肋编》卷下《淮阴节妇传》中只记载说是邻居,洪迈《夷坚志补》卷五《张客浮沤》中的骗婚杀人者是受害者的仆人,且该仆人早与受害者的妻子有了私情。《菽园杂记》故事中,骗婚者则是位伙计。到了后期,故事中的骗婚者的身份逐渐演变,变成了一位有钱的富商,如《陈之美巧计骗多娇》、《因蛙露出谋娶情》中的徐州富商陈彩。施骗者身份的转变与故事的创作时代有很大的关系。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世人皆重商轻农。其次,从故事中的人物设置来看。《淮阴节妇传》、《谋妻报》中的人物设置是夫妇二人与老母,《张客浮沤》、《虾蟆传》中只有夫妇二人,而《陈之美巧计骗多娇》和《因蛙露出谋娶情》中人物是最多的,不光只有夫妇二人与老母,还增加了老父这一关键性人物。故事人物的增加对于故事篇幅的长度、情节的推动都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比如《陈之美巧计骗多娇》和《因蛙露出谋娶情》中的人物最多,故事篇幅也是最长的,叙事也是最详细生动的。老父这一人物形象的增加,对于儿媳改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来游氏是无意改嫁于陈彩的,但是在被蒙骗的潘家翁婆的劝说下只得同意了。翁婆的同意从侧面表现了骗婚者陈彩的伪装的高超,连潘家父母都被他所欺骗。

(二)从故事情节来看

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从谋害手段来看,只有《张客浮沤》与其他篇目稍有差异。《张客浮沤》中的李二是用砖块砸死张客的,而其它篇目无一例外都是将受害者推入水中溺死的。其次,从吐露真相的经过来看,骗子的表现也是截然不同的。《淮阴节妇传》中是妻子再三逼问才吐露真相的,《张客浮沤》中则是妻问之坦然相告,而李二之所以坦然相告是因为李二将张客杀害之前就与张客的妻子有了私情,因此理所当然认为妻子不会出卖自己,但妻子良心发现将之告至官府。《虾蟆传》是直接将行凶之事告与妻子,《陈之美巧计骗多娇》和《谋妻报》的施骗者都是在妻子的真心告白下说出实情。《杜骗新书》的陈彩则是在得意忘形之际无意将实情吐露出来的。最后,从故事的结局来看。《谋妻报》、《虾蟆传》中的妻子为给丈夫报仇,杀死了自己与骗婚者生的儿子杀死并将杀人者告至官府。而《淮阴节妇传》、《张客浮沤》、《陈之美巧计骗多娇》、《因蛙露出谋娶情》中都没有杀子的情节。《杜骗新书》、《欢喜冤家》中的犹氏,报官之后,舍弃了两个儿子、放弃了陈家的百万巨资,空身回到潘家,甘处淡泊。她不肯前往狱中探望陈彩,只是让儿子们转告说:

我在你父家,一十八年,恩非不深,只不知他机谋太狠。今已泄出前情,则尔父是我仇人,义当绝矣。

从犹氏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她对于陈彩并非完全无情,只是杀夫之仇不得不报。一言概之,新欢虽然“恩”深,旧爱却“义”重。

除此之外,对于被骗者妇人结局的安排也是不尽相同的。《淮阴节妇传》中的妇人最终选择了投淮水自尽,《张客浮沤》、《虾蟆传》中则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但《虾蟆传》对于史妻“义”的行为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做了介绍,“高皇赏其烈,乃置后夫于法而旌异之。好事者为作《虾蟆传》以扬其善”。不仅老百姓作文称颂史妻,连皇帝也赞赏她的贞烈。《因蛙露出谋娶情》及《陈之美巧计骗多娇》中的游氏在恶人伏法后则选择了空身返回到前夫潘家。

三、演变特征

因蛙露出谋娶情故事从最初短短的一两百个字的简洁记述,到后来的几千个字篇幅的详细叙述,后代作家在原来单一的妻子为夫报仇故事的基础上,对骗婚杀人者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生动的刻画描写。故事的主题也由原来的对贞烈妻子的颂扬,上升为对封建社会丑陋现实的批判。其故事演变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保持故事的基本情节,细节上进行增减

虽然《因蛙露出谋娶情》的内容有扩充,但它的主要内容依旧沿袭前代的故事情节,大致就是骗子贪慕妇人的美貌,为占为己有而杀妇人之夫,后骗娶妇人。多年后妇人知晓实情为给前夫报仇将仇人告至官府。但是在细节的处理上,不同版本的作家会依据需要进行增减。如《因蛙露出谋娶情》中为更加凸显骗子的奸诈以及增添小说的情节性,作家增加了潘家翁公这一人物形象。老夫这一人物对于妇人改嫁这一行为有重大意义。首先,翁公是推动妇人改嫁的动力。游氏本来认为陈彩为丈夫之友且嫁去为妾,“不好观瞻”。但翁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游氏只得从命。其次,翁公的同意对于游氏改嫁这一行为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明清时代的女子改嫁十分不容易,但是,如果寡妇的夫家主动提出寡居的儿媳改嫁,她就能顺利改嫁。所以,公公的同意并劝说游氏改嫁给陈彩这一细节的增加使小说情节更具有合理性。除此之外,为了妻子形象的完美性,大部分篇目中删去了妻子与骗婚者先前有染这一情节,只有《张客浮沤》一文中有这一情节。这不仅使得结局中妻子告发骗婚者的行为更具有合理性,也更好地塑造了妻子这一人物形象的完美性。

仔细考察《欢喜冤家》第七回《陈之美巧计骗多娇》对《因蛙露出谋娶情》故事的改写可以发现,《陈之美巧计骗多娇》在改写中增加了孝道的描写。改嫁后的犹氏向陈彩提出回去看潘家父母遭拒后,便将陈彩前妻私下保存的金银珠宝及约五百余金偷偷带回前夫家,接济贫困无依的潘玉夫妇。连潘玉都忍不住称赞道:“好个孝顺媳妇二如今的世人,嫁去了便恩断义绝了:那里还念前夫的公姑二今日方见你的孝心。”这一细节的增加,从故事情节的层面来看,体现了游氏的“义”的一面,为下面“为夫报仇”的情节做了铺垫。

(二)随着时代的变化,主题不同

宋代程朱理学对女性的“贞节”道德提出了要求,要求女性从妇德、妇言、妇容和妇功四个方面规范自己的言行。《淮阴节妇传》这则故事就是宋代文学的产物,主要是为了宣扬女子刚正性格和贞烈观念。而到了明代中晚期,商品经济高速发展,市民阶层大量兴起,贪骗之风盛行。同时,当时社会思潮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主要是以泰州学派为代表的王学左派,他们宣扬“百姓日用即道”的观念,肯定人的私欲。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不再以好货好色为耻,反而不择手段地去追逐财色,甚至不惜犯罪。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诈骗行为开始大量出现。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受过传统封建教育的文人的创作心态受到了直接的影响,心态的变化使文人创作小说的动机也发生了改变。因而从明代开始,这类“为夫报仇”故事的创作主旨发生了变化,由原先的颂扬贞节的女性,变成了对见色起意的商人的批判及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原先这类故事中的骗婚杀人者的身份并没有详细的说明,只说是里人、仆人或是朋友,而到了明清时期的小说作品中,这类人物的身份则变成了见色起意的商人。他们不满足于现实的生活,觊觎妇人的美貌,使出杀夫骗婚的手段满足自己的私欲。创作于明代晚期的《陈之美巧计骗多娇》,其中写到游氏在改嫁后仍接济前夫的父母,这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明代后期,社会道德沦丧,作者写这些体现出作者对于当时孝道普遍缺失的担忧。

参考文献:

[1][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鸡肋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8 .

[2][宋]洪迈撰:夷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明] 张应俞著:杜骗新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明]陆容著.菽园杂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明] 无名氏著. 醒世轮回[M].北京:中华书局,2013.

[6]《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 欢喜冤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7]张佳妮.明代万历年間社会经济对文言小说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1.

[8]刘文香:《〈杜骗新书〉研究》[D].2006 年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黄霖:《杜骗新书与晚明世风》[J].文学遗产,1995 年第 1 期。

[10]刘文香.明万历《杜骗新书》试析[J].历史教学问题,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