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导演,严寄洲

2018-07-27 01:38
北广人物 2018年26期

6月21日凌晨,执导过《野火春风斗古城》《英雄虎胆》《哥俩好》《万水千山》等经典电影的著名导演严寄洲,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101岁。严寄洲导演遗体告别仪式已于6月25日举行。严寄洲1917年出生于江苏常熟,1938年赴延安,在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十多年前,笔者为写作《雾里看花王心刚》一文曾采访过严寄洲导演。严导声音洪亮、有问必答,说话直来直去,思维异常清晰,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完全不像一位耄耋老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國影坛的男演员中,王心刚无疑是天王级的偶像,《海鹰》里的中队长,《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晓冬,《红色娘子军》里的党代表洪常青……王心刚塑造的众多“银幕英雄”给广大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印象。

严寄洲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第一位故事片导演,也有“不赔钱的导演”之称。《海鹰》是他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而精心拍摄的彩色献礼影片,这部片子不仅是王心刚步入表演巅峰期的影片,而且也由此挖掘出一对俊男靓女式的“银幕最佳搭档”——王心刚和王晓棠。

影片《海鹰》歌颂了新中国第一代军人英雄群像,王心刚扮演的舰长张敏与王晓棠扮演的民兵队长吴玉芬,随着影片的公映,迅速风靡全国,王心刚和王晓棠的名字,也被影迷们牢牢地记在心里,成为当年观众心目中的最佳偶像组合。

王心刚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可谓是严寄洲的“爱将”或“御用大男主”,但严寄洲回忆当年之所以选择王心刚时却毫无溢美之词,而只是实话实说:“当时选择王心刚扮演舰长张敏,主要是看了他在长影拍的两部片子中的表现,加上他形象英俊,有一种共产党员和军人的气质。”

随着接触的深入,王心刚在创作态度上的严谨、认真,着实感动了严寄洲,“我记得他体验生活时,不仅和鱼雷快艇的艇长同吃同住,细心地观察和揣摩生活原型的一举一动,甚至可以代替艇长驾驶。有一次,船一晃动,我忽然发现驾驶快艇的竟然是王心刚……大家都知道,鱼雷快艇是很难驾驭的,足见王心刚的用功和认真。拍摄中,我们经常在海上漂流,后来天气凉了,王心刚常常泡在水里,但他一点怨言都没有。”

由于初次合作的彼此认可,1962年,严寄洲在执导《哥俩好》时又一次想起了王心刚,“已经定了张良、张勇手分别饰演男一号、男二号,片中的指导员是一个不太重要的角色,我希望王心刚来演。他当时已经是大明星了,可他二话没说,和剧组认真地出外景……”

这令严寄洲非常感动。第二年,严寄洲筹拍《野火春风斗古城》时,第三次邀请王心刚出演。

“在《野火春风斗古城》的原小说中,杨晓冬是‘一号角色,改编成电影后,突出了银环,杨晓冬由一个冲在前面的英雄变成了隐蔽的英雄,戏也减了,但王心刚依然尽职尽责,特别是他对人物的诠释非常到位。那会儿,大家都谈‘爱色变,我不敢在电影中直接描写银环和杨晓冬的爱情,我跟王心刚讲清楚:银环和杨晓冬是互相喜欢、爱慕的,你要记住有这么一条‘线,但没有台词、没有戏,你要通过人物的眼神、内心动作让观众感觉到他们的爱慕之情,王心刚最后圆满地完成了这个任务,显示出一个优秀演员的良好素养和严谨的创作态度。”

当时有很多人说王心刚、王晓棠,是严寄洲的“基本队伍”,严导不否认他对这两位演员的欣赏和喜爱,但他同时表示,王心刚在艺术上的认真,在做人上的老实、低调,使他不得不用、不能不用,“我并没有刻意地用他演某部戏,人家也从没有跟我要过哪一个角色”。

直来直去、实话实说,是严寄洲导演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十多年过去,他讲话时的语气和声音依然如在耳畔。看得出,无论是对演员,还是对每一部电影作品,乃至对同事、朋友、家人和普通观众,严寄洲都一视同仁地负责到底,有啥说啥。他身上有那么一股劲儿,像军人,更像一位普通人。严寄洲一生执导了25部电影。在自己拍摄的影片上映时,他至少要当三次观众:一次是到高档影院,一次到中档影院,一次到普及型影院去,坐在观众席上静听,观察各个层次观众对影片的反应。有时,他认为观众会有反应的地方,观众却无动于衷,有的地方却意想不到观众反应强烈。他都一一记下来,回去思考原因。他也常去电影发行公司,听取业务人员的意见。他说:“拍电影就像商店里卖东西一样,有好商品,人家就爱买。拍出好电影,观众就爱看。所以只有亲自到电影院,才能知道人家爱不爱看你的电影。”难怪他执导的影片叫好又叫座、都“不赔钱”,因为他是站在普通观众的立场来为普通观众制造精神食粮。

斯琴高娃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的演员,她曾对笔者说过还有比她严的人,那人就是严寄洲,真是人如其名,太“严”了。电影《再生之地》讲述的是中国政府改造日本高级战犯的故事,斯琴高娃在影片中扮演女主角川岛真美子。“开拍前的体验生活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严导先带我们参观抚顺监狱,之前他已经和监狱打了招呼,一参观完就把我们12个男女演员分别‘关进监狱,至少‘关三天。参观那天气温很低,监狱方面就和严导商量能不能不关或少关,严导这才‘开恩,只让监狱‘关了我们半天。但要求每个演员第二天哪儿都不许去,必须要交一份观后感。戏中有几盒战犯家属从日本带来的糕点,严导在抚顺找到一个伪满时期开糕点店的朝鲜老人,做了真正的日本糕点,这样才能端上镜头。当时天特冷,穿着厚棉衣都觉得冷飕飕的,有一场戏是我奔出门外,跌倒在雪地上……为了拍出效果我当时大衣都没穿,连拍了三次严导才喊停……”斯琴高娃已经分不清脸上是雪水还是泪水了。这件事,笔者曾向严寄洲导演求证过,记得严导说过一句话挺让我感动的,他说:“有时让演员‘恨你也是很难受的一件事,我希望他们拍戏时要‘恨我,过后都能理解我。”

“文革”期间,严寄洲曾被打成“黑线人物”“反革命导演”,四次被开除党籍。“文革”结束后,严寄洲再度焕发艺术青春,拍摄过《猎字99号》《再生之地》《陈赓蒙难》《陈赓脱险》等作品。2012年,严寄洲获得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影坛一严师,深情寄五洲。严导,走好。

绘就银幕野火春风

抗日老战士严寄洲,这位从晋绥大地走出来的原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于2018年6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他携手王晓棠、王心刚、田华、于洋、张良、斯琴高娃等演绎了银幕传奇,执导的《战斗里成长》《五更寒》《野火春风斗古城》《英雄虎胆》《哥俩好》《万水千山》《海鹰》等一大批经典影片,用黑白和彩色的画面,演绎着战争的经典,书写着人间真情,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

2017年“第八届中国导演协会年度盛典”颁发给严导“终身成就奖”,当时他没能来现场,可全场的掌声如雷鸣。大屏幕上,嚴寄洲导演白白胖胖,精神不错,喜笑颜开,红光满面。今年5月,中央电视台《中国文艺》播出了“向经典致敬——严寄洲”,我们依然只能通过大屏幕看到严导的身影。致敬词却相当感人:“人生百年,不舍戎装,每一部作品都关乎军旗和战场。坚守创新,业界担当,一路走来始终引领时尚。倾全部智慧和深情,留几多经典时光。共和国第一代导演,电影界大国工匠。”

没想到,严老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严老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不禁回想起两次近距离采访这位军中大导演的一些细节,依然历历在目。虽然相处短暂,却让我真正读懂了老艺术家“德高望重”的含义。

90岁还想拍电视剧

严寄洲导演是电影频道《流金岁月》栏目的“专业户”,记者也数不清楚有多少次在那儿遇到过他老人家了。每次,严老都把我们媒体人当朋友,很亲切。最难忘的一次是他90岁那年参加《猎字99号》主创人员30年聚会的情景。

节目组顺利地联系好了已经79岁高龄的老艺术家田华老师,但严老会不会来,似乎还没定下来,因为他在医院住院已经三个多月了。没想到录制那天,严老来啦,他腰不弯、背不驼、声如洪钟,丝毫看不出他是刚出院的人。“严老,您好!”大家都对他特别亲切。他那炯炯有神的目光里有着长者特有的慈祥,还不厌其烦地给影迷们签字,又亲切地和影迷们合照,非常和气的一老头。

“高大夫,您喝水。”记者刚把水杯递给严老,可严老却把水杯给了紧随他身边的人,高大夫。高大夫笑着忙把茶杯往严老手里送,说,“谢谢首长,您喝水。”这时我才明白,严老身边的人是干休所专门派来照顾严老的大夫。“他坚持要陪我来录制现场的。”严老笑着跟我们解释。“哈哈,其实我早没事了。80岁时我几乎不去医院,不吃药……”

电影《猎字99号》是严寄洲导演1978年拍摄的,是继《英雄虎胆》后严老导的第二部惊险片。无论是新颖的大宽银幕,还是众多新老明星的会集,都成了吸引观众的看点。尤其是该片,严导成功地把电子音乐搬上了银幕,从而诞生了我国第一部运用电子音乐的影片,为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电影做了一次潇洒的“引领时尚”。

严导高兴地说,“我现在告诉你们一个消息,我最近写了20集电视剧正在筹备……第二本著作也即将出版。”他的眼神充满了自信。严导离休后,拍摄了100部集电视剧,电视连续剧《贺龙》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90岁的他还要拍摄电视剧,那得有多大的精力。不仅如此,90岁的严老仍在为报刊撰写文章,为某些文艺团体修改剧本、指导工作……仍以一位老艺术家的胸怀,关注着电影事业。

在节目现场,严老一上场就跟大家调侃开了,说,“我年轻,离90岁还有五个月。我老在想自己还年轻,从不认为已经老了。”这话顿时把大家逗乐了。在他的心目里,根本就没有“老”这个字眼。说话这么清晰也很有条理,实在是不像一个“老人”啊!2000年,严导被评为“第五届全国健康老人”,2001年被评为“全军17位健康老人”。多次被评为“健康老人”的他,的确是我们健康的榜样。他还说,自己出院后仍然要坚持每天出门散步,有两句口诀:脸带微笑,意念青春。笑,不是假笑,是从心里发出来的笑,这样的话心情总是快快乐乐的。他说也从不回忆那些伤心往事,把一生坎坷当笑话似的讲给人们听,这是严老的豁达与宽容。每次来电影频道做节目,上电视之前他都要做一番准备,他告诉记者,回忆当年拍摄的酸甜苦辣,这对大脑的保健非常有好处。年龄对他来说,从来就不是什么障碍。他相信健脑能养生,“脑为神之本,脑强必多寿”。

改名“严寄洲”后入了党

严老披露自己拍摄《猎字99号》时是63岁,他说当年自己的心境就是:把63岁当36岁来计算,重新出山,拼命抢时间。他很感触地说,“我关了十年了,没怎么拍片子,生疏得很。这个十年全国人民看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没有戏可看。‘文革后,国门打开了,电影界掀起看外国参考片的热潮。我也就看了很多的内部参考片,美国片子、香港片子等等。看了以后,我发现里面有优秀的好片子,还有很次的片子,但大部分是一般的片子。我就一心想学外国电影,也想拍出故事性强,有反特的或者地下斗争的片子。可能我从小就喜欢这种形式,我年轻时就特别爱看福尔摩斯的小说,我也爱看带传奇色彩的惊险影片,很过瘾。我拍的第一个惊险片叫《英雄虎胆》,它虽然是惊险片,但我没有走惊险片的老路,没有人为的编造戏剧情节。所以我还想拍一部。四处找本子,突然发现一个摄制组门上写着《战争再继续》,成立了两年了也没有拍摄,我问怎么回事?人家说,‘那本子不行,不拍了。我拿来一看,《战争再继续》中篇小说,这是反特战线上的故事,正合我意。这个作者是天津公安局的,现在是电视上面的大人物了——周振天。我就跑到天津去找他,回来以后我就重写了一个本子,连名字都改了,叫《猎字99号》,想这样会有人看。”

说到拍电影,严寄洲还真有一些独家秘方。严老非常重视电影名。比如他接拍《我是一个兵》时,就觉得这个剧名不行,没人看。那些天他脑子里一直在想,早上醒来,恍惚听见喝酒划拳的噪杂声,他听见“全福寿,哥俩好”,太棒了,就叫《哥俩好》用一个演员演两个角色,在新中国的故事片里,严导是第一人。还有,他拍《英雄虎胆》,原名《北仑河畔》,像风光片,严导想了好几天,叫《英雄虎胆》,这个名也起对了。《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王晓棠一人分饰性格不同的金环、银环姐妹俩,也同样成功。1980年,严导拍摄《三个失踪的人》,原片名叫《三个共产党人》,描写延安保卫战中,三个失散者在敌后与敌人展开斗争的故事。经严导这么一改名,吸引了观众。严大导演改名改上了瘾,把演员张永寿的名字也给改了。这一改,就改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张勇手”,喻意丰富,叫着也响亮,加之演技出色,张勇手还真红了,成了当年的“偶像派”。

而当记者问起他的名字是不是也是自己改的,他说是,而且这背后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那是1938年,严老在上海“国民救亡团”中的地下党员帮助下,和救亡演剧队的十几个人一起投奔延安。他们从上海杨树浦出发,席地睡在德国客轮的底舱,出租界要检查,他最担心这个,因为他身上有一封介绍信,到了武汉后要交给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他怕被敌人搜去,便找了一张牛皮纸信封,把介绍信夹在牛皮纸信封底下,再贴在小箱子的盖子上。牛皮纸信封上的名字是他发表文章时用的笔名“严寄洲”,而不是他的本名,从此他就改名“严寄洲”了。到延安没几个月,严寄洲就加入了党组织。那一年严老才21岁。

他一直把自己当“幕后工作者”

录制现场,严老透露了自己的小秘密,说,“我的每部电影里面都有我一个镜头。”大屏幕上,我们一睹严老在《猎字99号》里演的一个角色,外表像中医,拿听诊器的样子又像一名西医,戴着眼镜、帽子,很神秘。主持人潘奕霖当时就称赞他“有点像悬念大师希区柯克”。

印象最深刻的是严老讲“陈佩斯被抓”和“田华补丁套补丁内衣”的故事。

当时青年演员陈佩斯在剧中扮演的角色需要留长头发,他去选择外景地,在街头走的时候,当地几名纠察队员尾随其后,见他东张西望的,头发还那么长,觉得很奇怪,就上前拦住他,可他就是不吭声,问急了,老半天才丢出一句话,“我喜欢这个”,这下完了,他就被纠察队带走了。抓去审问时,他才说自己是八一厂的演员,来这拍电影,结果人家赶紧给他派车送回,他还不高兴,说现在到饭点了,要吃了饭才走。严老说完这个故事,乐了,说,“他开始不说的,这就是陈佩斯的性格。”

严老还披露了田华老师一件衣服的秘密,也很有意思。有一天,严导在家看书,忽然来了一群田华老师的粉丝,那全是追星族大姑娘,她们跑了进来,非要见田华这个大明星不可。严老家跟田华家是邻居,严老一开门,他就被她们包围了,也不知道他是大导演,缠着要他带去找人。严老告诉她们,屋子里没人,那就是出去了。他跟这些人说没用,非得让他跟她们一起等。严老说,那让你们看看田华穿的内衣是不是就可以过瘾啦。严老让她们看到的栏杆外面拉着的绳子挂的一件衣服,很普通,一件没有袖子的毛衣,上面补丁套补丁。看到了吗,那就是你们最喜欢的大明星穿的衣服。她们看傻眼了,都不相信那是田华老师的衣服。“大明星怎么穿这样的衣服?”当时那些粉丝们都不敢相信。

严老说,“那个时候的电影明星不挣钱,我们每天去拍摄,所有电影人都是这样,自己掏钱出伙食费,穷得要命,所以你们要了解我们过去拍电影有多苦。田华平时也就穿这样的衣服,你看看,看看她是多有名的人。”

在现场,田华老师说,“严导演说的是真的,有这么回事。你别看它破,那是我在上海拍《白求恩大夫》,为演冯医生,我在南京路上一个百货商店转了好几层才下决心买下的,一件带扣的开领毛衣,那是非常高档的了,用现在的话那是名牌,很贵,那时候一个月才几十块钱的津贴费。那件毛衣我缝缝补补穿了13年,补丁太多了,后来只好把毛衣袖子剪了当补丁了。难怪严导演看到了还以为那衣服是内衣。”

严老向我们袒露自己这么多年,对名利一向淡泊,一直把自己当“幕后工作者”。他说,“在我的影片中,红了的于洋、王晓棠都是政协委员,而我不是。有没有心理落差?没有,在我看来,当平民百姓最好。这么多年,我基本走遍全国,很破烂的地方我都去过。只是没去过新疆西藏,成为人生的一大遗憾,我吃过树叶子玉米面饼,也吃过山珍海味。什么苦也吃过,什么福也享过,老百姓说话,没白活。”

郭老夸他:“创业良艰继亦难,坚夫接踵战狂澜”

录制节目后的两个星期,记者跟电影频道栏目组的工作人员一起去干休所拜访他时,见到他家里的书真多,好几排大书柜。严老家是书香门第,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家乡小城常熟长大的。严老指着一套《资治通鉴》说,那是他84岁的时候买的,他说是他的“母校”中华书局出的。原来,严老走上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是校对。

初中毕业那年,严老随家人到了上海居住。为了生存,不久,他考进了上海世界书局印刷厂当“练习生”,也就是学徒工。每月工资12元,刚够一人糊口。他把这区区12远安排得紧紧凑凑,除去饭钱、与朋友合租的“亭子间”房费外,剩余的大部分都看了两毛钱一场的廉价电影。过了两年,抗战开始,仅仅当了两年学徒的他失业了,于是参加了民间抗日组织的“国民救亡团”,撒传单,刷标语,街头宣传,还到难民收容所分发白面饼,从此走上了革命之路。

翻看严老家的老相册,看到严老的戎装照很威武。严老说,他的军旅生涯中还当过七天连长,虽然档案里没有记录,但却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真正打仗的经历。当时他从抗大毕业后就想上前线打仗。愿望终于实现了。打大同那次,他没有枪,抓了两颗手榴弹,晚上就跟著突击队上去了。他跟着一个老兵班长往前冲,没想到敌人的火力很强,打不上去,一个连伤亡了一半,连长也牺牲了。指导员挂了重彩,抬下去了。连队撤到教堂,他遇上了团长,跟团长说快派一个连长来。团长说:“我上哪儿找连长去,你就是连长。”严老只好服从命令,马上把三个排长找来,商量对策。等到第七天,上面才派了连长来。1947年,严老随部队马上要打呼和浩特。接到情报,敌人的一支骑兵要来偷袭,他们没有警卫部队,就是政治部机关和战斗剧社的一部分人。领导说严老脑子活,点子多,让他当指挥。他觉得自己是演出队的主任,责无旁贷,任务也很明确,就是先把敌人挡住,好掩护大家撤退。敌人骑兵来多少是不知道的,他们战斗剧社只有十多支道具枪。所以大敌当前,严老动了一番脑筋,好好布置了一番。在村头他们打了很多木桩,拉上了铁丝,设想是用铁丝把马绊倒后,他们就射击。严老自己带上日本指挥刀,让每个人到位。他们白白紧张了一夜,敌人骑兵没有来。战斗打响后,严老负责转运伤员。伤员太多,他见火车站有好多平板车皮。车皮很重,启动很难,但一启动,有一两个人就可以推着走了。严老就用那几个车皮,一个车皮上放一二十个伤员,很快就把伤员转运走了……

问起严老有哪些爱好,没想到他的爱好太多了。比如,他曾在延安当过魔术师,原来他在上海跟表哥学过魔术,能把一个乒乓球变两个,两个乒乓球变四个。他还做过魔术师的服装和道具,把日本呢子大衣剪了,染成黑色,冒充燕尾服。严老说,每年干休所开晚会,他就表演魔术,赢得大家的叫好声。他还幽默地说,“不料到老了,杂技倒成了我的专长了。”

严老还会设计房子。他爱画画,担任战斗剧社的演出主任时就兼任美术股的股长。舞台布景他也不拘一格。后来,贺老总让他设计一个能坐千人的大礼堂,他两个星期就画出了设计图。他的“发明”还有很多,比如他设计过纺车,还能一个灶能让两锅水开。这种发明欲他一直保持到晚年。严老说,上世纪70年代,他在总政五七干校时当过钳工,学了一手很棒的钳工技术。自己在那设计出了一个点种机,机器一转就能下地点种子。当然更不要说他的电影了,哪一部他都喜欢创新,所以影片形成了他独有的风格。

客厅的墙上,我们看到了郭沫若先生送给他的书法——“创业良艰继亦难,坚夫接踵战狂澜。既收水利丰年乐,更树戡天世界观。”那次站在郭老写给他的条幅之前,心里对严老的敬仰之情更甚。

严老,一路走好!永远缅怀您,老前辈——人民的艺术家严寄洲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