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利机长》:用专业点亮奇迹

2018-07-27 01:17方正宇
上海工运 2018年6期
关键词:刘传健萨利哈德逊

方正宇

有没有戏

一次史诗级的迫降

前不久,川航一架飞机在9000米高空遭遇风挡玻璃破裂脱落的意外。面对险情,以机长刘传健为代表的机组成员沉着应对,最终成功备降成都机场。在这条新闻引发热议期间,很多人都联想到两年前那部名为《萨利机长》的美国电影。

由汤姆·汉克斯主演的 《萨利机长》,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作品。剧情本身并不算复杂:由萨利机长所驾驶的飞机,在起飞爬升过程中遭到鸟类撞击,导致飞机完全失去动力。在判断来不及前往附近机场安全降落的情况下,萨利机长做出大胆抉择,强行在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最后确保了全体成员的安全,他也成了备受敬仰的英雄。

主角说

我不喜欢当英雄,我只是尽本分。

是我的一生让我把飞机安全降落在了哈德逊河上。

任何事情都史无前例,直到第一次发生。

撞出荧屏

不近人情背后的严谨

《萨利机长》其实并不只是一部普通的塑造英雄形象的影片。事实上,《萨利机长》真正的精彩之处,恰恰出现在主人公成为英雄之后。一方面,他在媒体和公众那里收获了无数掌声。但另一方面,萨利机长也受到了来自主管部门的调查,质疑其当时所做的选择是否符合操作规范。

对于观众来说,或许会觉得上述质疑对英雄很不公平,包括影片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似乎也在相关调查人员身上专门添加了一点“反面”元素。但换个角度思考,此类调查真的是画蛇添足吗?无论在航空公司还是普通职场,结果不应当成为衡量正当性的唯一标准,更需要从规范和程序的角度来评判。有些时候,哪怕结果是理想的,若过程存在着瑕疵,同样需要进行纠正和反思。因此,在意外已经得到处理的情况下,仍然有必要对处理过程进行调查。看似不近人情的背后,其实体现出必要的职业严谨性。

当然,这种调查并不意味着对英雄人物的否定。恰恰相反,正是通过在调查过程中实施的各种假设和推演,让人们进一步意识到萨利机长的决断有多么正确。在以秒为计算单位的反应时间内,萨利机长迅速分析了飞机的故障与周边地区的迫降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准确的决断。在此过程中,他没有任何一丝的保守和犹豫,而是依靠自身优秀的职业素养,体现出机长应有的责任担当。因此,尽管影片似乎刻意给主人公制造了不少麻烦,但他最终还是得到了来自权威部门的认可和赞誉。

职业人的风采难以复制

作为一部具有纪实元素的影片,《萨利机长》做出了不少有趣的安排。比如那场飞机营救戏的拍摄地点,正是当初真实进行救援的哈德逊河。又比如影片中有一个率先抵达救援现场的轮渡船长角色,其扮演者就是所对应的人物原型。而在影片的最后,还安排了现实中的萨利机长在花絮中亮相。面对这位拯救了无数生命的英雄,不少观众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尽管汤姆·汉克斯的演技已经足够精湛,然而当“本尊”出现时,人们才发现即便是奥斯卡影帝,也难以完全复制萨利机长身上那种专属于职业人的独特风采。

无论萨利机长还是刘传健,在这些人物身上总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并非只是源于对英雄形象的人为塑造,而是建立在其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的基础上。从表面上看,处理此类危机的时间可能只有几十秒或者几分钟,有时也许给人以纯属侥幸的错觉。但实际上,为了应对各类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他们可能已经接受了长达十几年到几十年的专业训练,并且时刻保持职业人士应有的责任感,这才能将消除危机的可能性由偶然变为必然。

方法论

尽管绝大多数人可能没有成为机长的机会,日常生活中也未必总有性命攸关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处理,但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上,尽职尽责都是值得所有职业人士遵循的准则。只有每个人都如同萨利机长和刘传健那般尊重自己的职业,安全才能得到维护,质量才能得到保障。当我们习惯性地仰视那些英雄时,其实也完全可以信心满满地告诉自己,我们同样可以成为各自领域内的“萨利机长”。

方正宇 沪上著名律师、时事评论员

猜你喜欢
刘传健萨利哈德逊
东京街头的出租车司机
天籁之声隐于无形 哈德逊河边的景观小屋
第17号不受欢迎者
“中国机长”刘传健:我真没想到我会活
披萨的味道怎么样
“忠犬”萨利默默守护老布什灵柩,温情一幕感动美国民众
刘传健:不朽的34分钟,英雄归来
刘传健:不朽的34分钟,英雄归来
川航备降机组获“英雄机组”称号,机长刘传健被授英雄机长
从《萨利机长》看民航客机的应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