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红
为了进一步推进广东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成效,根据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产业结构升级对于高职院校人才的时代需求,分析高职院校推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构建完整有效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进行研究,提出在课程体系目标设立、课程结构、推进方式、评价体系和支撑条件的策略。
截至2017年5月31日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其中高职高专院校共计1388所,广东省有87所,数量排名全国第二。近10年间,我国高职教育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为社会和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技能型操作型人才,撑起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随着高校扩招,生源素质不高,教学科研力量薄弱,专业与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等问题成为困扰高职院校发展的重重难题。其中,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水平与经济发展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归根结底在于高职院校落实文化素质教育认识不到位,效果不明显。
一、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少数高职院校紧跟本科院校步伐,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对于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来说.文化素质沦为一句口号,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却现状堪忧。实际上,在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对于增强学校实力,提升内涵,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无疑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一)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需求
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核心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在这之前,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主张“和谐教育“,到夸美纽斯提出泛智教育的理想,再到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教育的目的和本质就是促进人的自然天性,即自由、理性和善良的全面发展。这些都说明了保证一个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就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所以,在其大学黄金时代,除了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操作技能外,还应该给予其科学、人文、社会知识熏陶,锻造其独立自由人格、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向上的身心素质,这些正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二)基于经济时代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趋势相适应。也就是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之外,还应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而不应一味提倡“以就业为导向”,以压缩或删减文化基础课的方式,造成重专业轻文化、重技能轻素质、重就业轻发展,急功近利,致使教育功能“狭窄化”,妨碍人才的长远职业发展。
(三)基于文化传承和人文精神培养的使命
高职院校除了承担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任务外,还肩负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情怀的优秀人才的使命。其培养的学生分布到各行各业,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技术创新、技艺传承、技能突破的重要力量,因此,学生必须具备与现代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底蕴、思想内涵、身心素质、职场应变力及工作创新思维等素质,这正是文化素质教育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
二、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目前,广东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格局逐步形成,由于毗邻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频繁,在国家层面的积极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写入十九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区域产业发展将紧紧围绕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国际教育培训、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商贸服务、休闲旅游及健康服务、航运物流服务、资讯科技等八大产业。而这些产业将打破传统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藩篱,朝着综合化、交叉化的方向融合。
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掌握熟练技术的“技工”向科技创新的“技师”的转变。因此,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的珠三角区域对于高职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具备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有基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和精神追求,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和操作一门专业的技能,能灵活、适时应对职场要求变化,能进行知识结构的全面延伸和迁移,能提出创造性的设想和创造性解决问题。
这些要求仅依靠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只能是专业技术培养与文化素质教育并重的模式下才能产生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培养效果,锻造出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富于潜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三、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
高职院校施行文化素质教育,首先必须解决课程设置的问题,而课程设置中体系目标的建立首当解决。
(一)长期目标
初步设想广东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目长远目标是用5到10年时间,构建起相对完善的富有高职院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社会实践体系、学生考核与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组建一支稳定优秀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显著提高高职院校师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素质,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并在全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做出贡献。
(二)近期目标
退一步来说,确立一个近期目标,即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着力抓好课程、教材、队伍、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初步構建起广东地方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一批国家级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四、广东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构想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不能照搬本科院校做法,而是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尤其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职业情感和敬业创业精神,提高学生人文修养和职业素质方面下功夫。
具体方案如下:
(一)构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人课程体系支柱
根据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我们构想: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大支柱。
1.显性课程可分为五个小模块。大课程(如各种研讨会、论坛、讲座等)、小课程(包含思想政治教育、文史哲英数计、艺术修养、体育与心理健康、职业素质和能力等5个板块,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方式)、自修课程(如在自习课播放文化系列纪录片等)、网络课程(如网络人文社科资源平台作为选修课)和实践课程(如各种社会调查、实践、公益项目等)。显性课堂计入学生课程学分,小课程按照传统的教学考核模式进行考评。大课程、自修课程、网络課程、社会实践课程由学生管理部门进行统计考核,折算成为学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素质课程的积极性。
2.隐性课程则包括专业课程的职业素养渗透、学校文化活动等。
教师或者学生活动组织者可以在教学、实习实训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与人的关系,纠正“重技能轻基础”、“重技术轻人文”的观点,提倡技术中的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学生管理部门和文化建设部门则应在课外活动中导入优秀文化基因,激活文化时代动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文化建设与传承的积极性,如科技文化节、社团艺术节、宿舍文化节、读书月活动、诗词大赛、创业设计大赛等。力求以格调高雅、丰富多彩、形式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去充盈学生的头脑,沉淀他们丰厚的文化底蕴,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培养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3.提高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课时占比。
为从根本上改变文化素质课程边缘化的局面,我们建议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文化素质教育课时比例。文化素质教育显性课程课时在各专业学教学总课时数中应占到25%以上的比例,具体实施可分为公共必修课(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选修课(如数学、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等)和公共选修课(文化类、艺术类、实践类、考证类课程),同时,为适应时代发展规律,引入网络选修课程,以更加浩瀚广博的课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阶梯式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宜采取阶梯式、层递式方式步步推进。
1.大一侧重人文情怀和艺术修养养成
高职院校在学生初进校就应该注重以厚德载物的校风和求知恪行的学风熏陶学生,并着手社会人文知识的积累,具体做法:(1)开设文化素质必修课程,夯实文化素质根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音乐鉴赏、绘画欣赏、民族舞、棋牌、茶道、书法、商务谈判、营销知识、演讲与口才、管理科学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素质课程供不同专业学生选择。(2)邀请文化名人进校园,熏陶高雅文化艺术情趣。邀请知名学者、作家、艺术家到学校开设文化讲座或者举行专题论坛,针对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现象进行探讨,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各种地方传统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山歌、戏曲、杂技表演以及现代话剧中蕴含的宝贵艺术财富价值,可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注入新鲜活力。(3)构建文化艺术交流展现平台,挖掘学生艺术潜能。大一开始即鼓励学生加入文化艺术类的社团,多参加省市校级文化艺术比赛,从中培养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曲艺类的好苗子。通过读书月、艺术节、文化交流、艺术展览等平台,加强学生爱读书、爱思考、善写作,通才艺的人文素养。
2.大二侧重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培养
基于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要努力创造条件,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宜采用短期专题培训和在教学中贯穿创新能力培养为常规教育形式,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并普及相关知识、技巧为辅助手段。要使学生将创新意识渗透到其参与的一切活动中,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在经常性的实践中开发其潜能。同时,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将创新能力的高低列入教师及学生的有关评价指标中。具体形式则以社会调查、公益行动、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研讨会等来开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大胆创新意识、动手实践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以及处事应变能力。
3.大三侧重职业素养和职场应变能力的强化
职场良好素养和应变能力的培养应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具体把握四个内容:(1)加强职场素养的培育,包含质量意识、规范意识、安全意识、诚信意识等以及工作中的严谨作风和求精精神。(2)培养学生及时捕捉相职场信息能力,并学会分析、判断它们对职场的影响。把握市场的需求与变化趋势、行业发展的动态(包括科技发展方向、产业结构的变化、消费观念的变迁等),及时调整职业方向。让学生掌握有效交流沟通方式,进行自我管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3)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跨专业、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结构。因此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多样的专业选修课程,开设综合性实践性的职业科目,并保证学科知识的前沿化,使学生能及时跟上时代的变化与要求。(4)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校期间就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自学能力,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应社会的需求及时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评价机制应要遵循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除给予学生公平的理性评价之外,还应注重激励原则,尤其是实践课程和文化活动中,侧重开发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不能以硬性的标准扼杀学生的积极性,而应加以引导并积极创造条件。
(四)强化文化素质教育的平台和政策支撑力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推进需要贯通各管理层面的认识和理念高度,强化文化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配备充足的教学和实践资源,开放引导性的活动平台,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全方位为学生素质的提升创设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