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科
摘 要:审读是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最能体现一位编辑的专业水平,它要求编辑不仅要具有充足的敏感度和创造性,还应该掌握科技发展的新动态。对书稿进行审读,不仅可以帮助编辑预先确定一本书是否具有出版价值,而且可以尽早发现书稿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提前处理,避免浪费出版时间和出版资源。
关键词:科技 图书 审读 数据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8)02(a)-0253-02
科技类图书的审读包括作者撰写前审读、作者撰写中审读和交稿后审读。
作者撰写前审读,有时也称为编前审读,主要是审读书名、目录、内容简介等。书名是全书的点睛之笔,一个符合书稿内容的、简洁的、有吸引力的书名,往往可以直接提高销量。而有的书名很长、含糊不清,甚至不符合书的主题,即使是一本好书,也可能因为书名而影响销售。比如《Hochschild同调和上同调》一书,原书名是《Hochschild及模-相对Hochschild同调和上同调》,原书名比较冗长,有些绕口,后经与作者商讨,改书名为《Hochschild同调和上同调》,此书名简洁,而且可以很好地突出主题,也容易使读者记住书名。另外,对于丛书名,应该尽可能地突出叢书的定位和适用范围。又比如“南开大学研究生数学教学丛书”,是南开大学数学学院的老师为该院的研究生所写的讲义,将来希望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和组合中心的研究生讲义也纳入本丛书。该丛书的出版是为了分享南开大学多年来的研究生教学成果,同时,也是想通过出版来征求更多的专家和读者的意见,以更好地促进南开大学研究生教学。原丛书名为“南开大学数学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但从丛书名来看,该丛书适用范围比较窄,后经与南开大学数学学院有关领导讨论,改为“南开大学研究生数学教学丛书”。对内容简介和目录的审读可以了解书稿的进一步内容和结构,对于有些结构不合理的书稿可以提前与作者沟通调整结构,以免定稿后出现结构不合理而浪费时间和精力。另外,编辑应该在编前审读甚至作者计划写书时给作者发一份写作模板和著译者须知,避免交上来的稿子不符合出版规范。
作者撰写中审读,是指作者在完成一章或者一节后将样章发给编辑,编辑主要审读书稿中编辑不能改、不便改或不易改之处,比如:公式序号、参考文献、章节结构等。笔者曾收到一份样稿,正文中没有注明任何参考文献,按照出版规范应该在引用处标注所引用的参考文献,这时编辑可以建议作者补上,减少交稿后再让作者全书正文中补参考文献的繁琐工作,交稿后的审读包括要素审读和内容审读。对书稿的要素审读,主要是审查书名、内容简介、前言、正文、参考文献和索引是否齐全、规范;内容审读主要包括政治性、思想性、前沿性、科学性、专业水平、结构层次和文字表达等方面的审读。下面结合实际工作针对交稿后的审读进行论述。
1 政治性和思想性
因科技图书偏重学术或技术,涉及社会科学内容相对较少,有些编辑容易忽略政治性问题。在这一点上,作为审读人,要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对于政治、军事、外交、安全、民族、宗教等敏感问题,要时刻提高警惕性。例如,审读中应注意对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提法是否正确;地图中包含的我国的地名是否完整,比如钓鱼岛等。
科技类图书的思想性审读是指图书的思想内容必须符合我国关于出版物的思想性要求,要弘扬先进文化、传播高科技成果,反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
2 前沿性和系统性
评价学术的前沿性需要非常专业的学术背景,可能需要专家来评判。但我们编辑可以通过审读一本书所参考的文献来初步判断其内容是否具有前沿性。比如,查看参考文献的出版时间,以及其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等。若是国内的文章,还可以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查看其检索量和下载量;若是国外文章,可以查看其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等等。
对于系统性,可以通过目录查看是否兼顾基础性、应用性和前沿性于一体。一本好的科技类图书,应该在介绍基础理论的同时介绍其应用性和最新研究成果。对于学术论著,还应该有作者的新体系、新观点或新方法。
3 结构层次
对于结构层次,初步可以通过查看目录的方式进行审读,查看是否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各章节安排,以及各章节内容是否恰当均衡、重点突出。进一步可以查看书中各小节中带项目编号的小标题,查看同一层次的标题是否表达同一层次的内容。比如,曾经有一本书,同一层次的标题序号,有的用“1,2,3,……”有的用“1),2),3),……”而按照出版规范,这两种编号是上下两个层次,并不是并列的。如果不做修改,将导致书稿层次混乱,影响阅读。
4 图表
对于图表的审读,需要注意是否有地图,如果有,应尽量少用,避免误用地图而产生政治问题,如果确实需要用,建议报总编室审核,以免存在政治性问题。另外,图表应有编号及简短确切的图表名。对于图表中的数据,应审查是否是最新数据,避免使用过时的数据。
5 参考文献
对参考文献的著录,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作者对该领域了解的深度和广度,是编辑判断书稿学术水平和前沿性的重要依据。编辑审读参考文献可以从参考文献的出处、出版时间以及正文是否确实引用进行审读。关于参考文献的出处,一方面要看参考文献是否是公开的,是否已发表,有的参考文献属于内部资料或者没发表的,这不符合“参考文献应是公开出版物”的原则;另一方面要看参考文献来源于哪些期刊,这些期刊的级别也反应了书稿内容的学术水平。反之,如果参考文献大部分是来自一般水平的期刊,说明书稿的学术水平有限。关于参考文献的出版时间,如果文献出版时间是近期的,说明书稿内容包含了该领域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反之,如果参考文献大部分是几十年前出版的文献,说明书稿内容缺乏前沿性。另外,对于书后所列的参考文献,编辑应审核正文是否确实有引用,有的作者为了宣传自己或者朋友的文章,将书中未引用到的参考文献也列在其中,这样就扭曲了参考文献的定义,同时也会给读者带来误解。
通过对参考文献进行审读,不仅可以初步分析书稿的前沿性,还可以发现作者的写作态度。一位严谨认真的作者会严格按照出版要求将参考文献的信息全面、准确地列出来。相反,有的作者则在参考文献中要么少页码,要么少刊名,等等。
6 数据
数据是人们准确认识事物或计算数量的客观结果,科技类的书稿一般会有很多数据,但有时会因为笔误会出现错的数据,而失实失误的数据,不仅给读者造成很不好的印象,甚至可能误导作者。比如,笔者所做的一本书中,有下面的数据:
基于GM(1,1)预测模型,时间点11△t时的坐标预测值为,预测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
显然同一类框中的数据应该是一样的,但原稿中却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这种情况也许是笔误,也许是作者在录入公式时复制了其他公式而忘了改数据,如果编辑不仔细审读,就会出现严重的数据错误。因此,编辑在审读时应重视对数据的核验。
目前,出版社大多已改制为企业,有些出版社或编辑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忽视审读,往往拿到书稿就开始编辑加工,忽略了编辑的重要环节——审读。笔者认为作为科技文化传播的媒介,出版社应该严把质量关,对于可以接受出版的稿子,要通过编辑的审读使得作品更加完美;对于有严重问题的稿子,要坚决拒绝。只有这样,才能优化我们的出版环境,为科技文化的传播提供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李梅.科技图书审读:审什么?怎么审?[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07-13(004).
[2] 杨中岳.什么是审读[J].出版科学,2000(4):9-11.
[3] 甘海燕.浅议科技论文的审读[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9):128-13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