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简述了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发展历史,给出了现阶段研究基元反应过程的有效手段—量子含时波包的理论概念,并对含时波包的具体计算分为了3个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量子方法由于严格求解含时薛定谔方程,且包含了微观水平下的各种量子效应,其计算结果是非常精确的。对于目前还不能通过波包方法直接得到反应的立体动力学性质,希望这方面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改进。
【关键词】基元反应 含时波包 分子反应动力学 薛定谔方程
【中图分类号】O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040-01
一、量子含时波包发展背景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光谱、分子束、激光等技术的发展和大型快速计算机的研制成功,都使得分子反应动力学进入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迄今为止,分子反应动力学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让人们对于化学反应过程的认识从定性宏观转向定量微观,从静态转向动态。
在理论研究领域,处理分子反应散射主要有两类方法,一类是精确的量子方法 一类是经典或半经典方法。而精确的量子方法又包括含时(Time-Dependent,TD)[1,2]和不含时(Time-Independent,TI)方法。目前含时方法已经成为研究分子反应散射的有利工具,尤其是九十年代提出的含时波包法,与不含时方法相比能大大减少计算量。因此逐渐成为目前计算反应动力学的主流方法。
量子含时波包的核心是求解单电子态势能面上的含时薛定谔方程。在计算过程中主要包含三个重要步骤:
(1)构建合适的初始波包,用以模拟所研究的能量范围和初始条件。
(2)求解含时薛定谔方程,在该过程中需要让波包传播足够长时间,能够覆盖感兴趣的整个散射过程。
(3)利用传播后的波包,计算所需要的动力学信息。
二、量子含时波包计算理论
1.初始波包的构建
为了方便表达波包以及边界条件,通常选用反应物或者产物的Jacobi坐标。对于三原子A+BC散射体系,图1给出了反应物的Jacobi坐标示意图:
在核绝热近似下,波函数只需要描述核的基本运动。常常设定初始波包对应相应分子的振动本征态,初始波函数对应于一个定域化平动波函数与BC分子振、转动本征函数的乘积,形式如下,其中平动波函数利用高斯函数来表示,。
波包宽度δ和波包的中心位置R0确定了能量覆盖的区域,平均动能为。BC分子的振、转本征函数同样也要在振动基函数和转动基函数中展开。
2.波包的传播
初始波包构建完毕后,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传播波包。常用的有二阶差分方法[3]、分裂算符方法[4]。
(1)二阶差分方法SOD
薛定谔方程可以表示成有限差分的形式。波函数的传播需要计算。当Ψ在等间距间隔的格点上展开时,用快速傅立叶变换技术可以很方便地计算:。这里定义了相应的动量格点,n为格点的数目。。结合上面2个式子可以得到动能算符在每个格点上对波函数的作用结果,同样,势能算符也可以在每个格点上做类似计算。
(2)分裂算符方法SP
在每个小的时间段范围内,传播子为。整个时间段内的传播可以表示成N个时间段的叠加。
这样,可以利用像SOD方法计算动能算符对波函数的作用一样,利用FFTs方法在每个格点上计算。当哈密顿量含时间变量时,SOD和SP是常用的两种传播方法。
3.终态分析
波包达到产物通道后,可以在产物渐进区选取一个特定面来对波包进行分析。把在分析线位置截取的波分解为最终产物态的波函数的线性组合,其展开系数为含时的,这些含时的系数与散射矩阵有关。总角动量为J时,能量分辨的反应几率为
。其中为终态波函数,由传播完毕的含时波函数求出
,。
散射截面可以由反应几率对所有的终态求和得到。
三、结束语
量子含时波包方法是研究基元反应过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有着准经典方法不可比拟的优点。对于精确了解微观反应的机制,量子波包是唯一可信赖的选择。近年来,量子波包方法不断得到完善,已经能研究更为详细的态-态动力学性质。但是对于立体动力学性质的研究,量子含时波包还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参考文献:
[1]Lv S J,Zhang P Y,Han K L,He G Z,Exact quantum scattering study of the reaction on a new ab initio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H2S (3A),J. Chem. Phys.,2012,136:094308(1-7).
[2]Gao S B,Zhang L L,Song Y Z,Meng Q T,Coriolis coupling effects in the H+Li2 reaction:A time-dependent wave packet investigation,Chem. Phys. Lett,2016,651:233-237.
[3]Mouret L,Launay J M,Dunseath M T,Dunseath K,Time-dependent quantum dynamical study of C(1D)+H2→CH+H and S(1D)+H2→SH+H reactive collisions,Phys. Chem. Chem. Phys.,2004,6:4105-4110.
[4]M. Hankel,S.C. Smith,A.J.C. Varandas,Quantum calculations for the S(1D)+H2 reaction employing the ground adiabatic electronic state,Phys. Scr.,2011,84:028102(1-7).
作者簡介:
张佳慧(1980-),女,汉族,黑龙江佳木斯,软件工程硕士,实验师,攀枝花学院,研究方向: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