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一首坏诗

2018-07-25 11:28郑朝晖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8年6期

郑朝晖

小朋友问我,“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这个对联有什么不好啊?我说主要是喻体不好,玉尺、金梭都是死物,将活灵活现的东西比作死物,就把眼前的景物写死了。小朋友忽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由此想到了古诗词教学上的一个问题。

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作为学习材料的诗词,都是古代诗词中顶尖的作品。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因为不知道其他诗词写得有多差,当然也就不知道所选的那些诗词写得有多好了。

《红楼梦》里林黛玉教育香菱“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是不应该学的,这个情节选入了中学的课本,算是告诉我们不好的诗句究竟是怎样的。但是黛玉并没有说清楚这诗句有什么不好,为什么不应该学。

其实这一句诗出自陆游《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二首》之一。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

说实话,诗歌里面的句子是很难说哪一句好、哪一句不好的,因为一首诗就是一个整体。那么这首诗整体上怎么样呢?这首诗当然不算好,因为这首诗要说单纯,不够单纯,要说复杂其实也不复杂,整个一不尴不尬。什么是单纯呢?“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就是单纯,单纯到就像一汪清水,它的可爱其实就是清澈。陆游的这首诗意思也很简单,不过是在一个温暖的午后,诗人发出的慵懒的感慨,虽然简单,但是没有那样的清澈劲儿,这首诗读起来的感觉比较“雾数”(这是一个南方方言,说的是因为空气湿热而产生的那种不舒服感)。也有一些诗是言简义丰的,比如“日暮乡关何处是”之类,既有形而下的悲哀,也有形而上的感伤。况周颐说:“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在。”崔颢的这首诗就是有那么一点“万不得已者”在。那么,陆游的这首诗里有没有这些呢?似乎有一点点。“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有那么一点生命流逝的感伤,但是这样的诗句却像硬塞在这首诗里面的样子,显得不伦不类。这句诗本身还是很有些清癯的意思的,但挤在一堆油腻的句子里,就好比一个油腻中年男围了一条特别文艺小清新的围巾一般。

这里面就有一个“气韵”的问题,诗的气韵就好比是人的气质,是有高下之分的。氣韵表现在意境和用语之中,是诗人内在精神气象的反映,那么,陆游的这首诗气韵又如何呢?就是“油腻”二字。开首的句子就很俗气,接下来的颔联设景厚重混浊,在一个密不透风、帘幕重重的环境,古砚的宿墨也显得腌臜不堪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样的环境里,暄暖的天气已经不是舒适,而是难受了,任你再说多好,感觉都是混混沌沌的。这样,这首诗歌的气韵自然就不高了。

除了“气韵”之外,还要谈“意脉”。也就是说,诗歌里面要有一些一以贯之的,或者是相互照应的东西,让整首诗成为一个整体,这种整体感既可能是具体内容上的,也可以是情感方面的。而这首诗首先是情理上的联系不够。如果是重帘不卷,又怎么能够感受到“月上”和“风高”呢?既然那么留恋室内的气氛,又为什么要去感受月上、风高的清冷呢?所以说,逻辑上缺乏内在的联系。那么在情感上的关联如何呢?在这个方面同样没有,这首诗前后并不一致,比如最后意欲表现出的洒脱,在前面并没有照应。首联想要表达温暖和煦(虽然也表达得不够好),但是颔联却根本无法唤起读者这样的感觉,那个沉闷混浊的场景与颈联的“梅影”“雁声”之间也不存在关联。所以,这首诗最后的情感既没有逻辑上的必然性,也没有情感上的可能性,就变成了一句一句凑出来的东西了。

钱穆先生也曾经批评过这首诗,当然主要是要解释“重帘”那一句为什么不好。他的意思是,这一句背后没有一个“面目清晰”的人在。其实就是从这首诗的整体上来看的。那么就算从对偶句的一般要求看,究竟好不好呢?同样是不好的。原因是,对偶句从来都不是完全并列、意思重叠的两句话。好的对偶应该是有“对”的,就是内容上、情感上或者是虚实上的相对性,也就是所谓的“张力”。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但是意思上却有着内在的“对抗性”,这样才有意味。但是“重帘”这一句呢?上联的关键词是“留”,下联的关键词是“聚”,从情态上讲,都是停留凝滞的意思,联句内部缺乏变化,自然也就缺乏意趣了。

陆游的诗才是有目共睹的,不过水平发挥不稳定也正常不过。说这首诗不好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证明陆游诗写得不好,而是想通过一首具体的诗做个反例,说明应该怎样来看一首诗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