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阅读:那隽永的滋味幽深而绵长

2018-07-25 10:34张悦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滋味纸质读书

张悦

嗨,请捧起书来

亲爱的同学,此刻,一窗晴岚,柳绵清歌,绿水人家:江南正氤氲在最美的风光里。

春天如此深情,世界如此缤纷,时代如此伟美,韶光正好的你們,又该如何谱就青春的弦歌雅意,留下值得久久涵泳的意味深长,并且让自己的人生有种诗意与理性共同“搅拌”之后的意义升华?

我想,你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来实现你的拿云之志。这个时代从不“欺负”、也不拒绝一个有梦想的青年去擎起那支撑向光明的桅。风正帆悬的新时代,期待着你扛起“济沧海”的远梦,划亮水流湍急的河道,做一个奋进的弄潮儿。

但是,我想问你的是,你带齐了你的“行囊”吗?你选择了出发,我祝福你绽放旅程。那么,你的“出行攻略”里有“阅读”这一项吗?你有多久没有阅读了呢?也许,你会说,我和“阅读”天天见啊——我过的可是无“机”不欢、无“脑”不欢的生活呢,我的手机、电脑就是我的生活、学习助手,它们天天和我共伴随行,我从来就不缺少“阅读”。是的,网络时代的阅读形式多样、阅读载体丰富,而作为“数字原民”的你,网络提供的短平快的阅读方式恰好和你的生活节奏是“押韵”的,这是一种节约生活成本的阅读路径,这对学业紧张的你来说,似乎是一条走进生活、理解世界的捷径。而我也不得不说,我所说的“阅读”与之干系不大,如果我之前的问题指向更明确一点的话,应该是:你有多久没有阅读一本“纸质书”了呢?

我不知道这个问题会不会让你感到“猝不及防”或者小小的不悦,甚至在心里悄悄地“揶揄”我的背时、落伍。我只想说,手中有书,对你当下的生活和未来的世界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人生“攻略”。所以,请捧起书来。

读书滋味绵长。书是朴素安静的所在,它和炫目的屏幕有着太多的不一样。在你捧起书的时候,你一边感觉着书本身的“重量”,一边在文字中看见世界,映照自身,你会慢慢发现,你在逐渐增加你自己的“重量”,这种“重量”无关乎“身”,只关联着“心”。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回转“心”来,在文字营造的神秘森林里“兜兜转转”,每一次遇见可以是久别重逢,每一次遇见也可以是若如初见;如果你愿意,你会听到自己的手指翻动书页的声音,你的思想随着这声音不断“起飞”,这种足够擦亮心灵的细微之音,胜于妙曼之音乐、自然之天籁,如撞钟之声,清音不绝;你若再投入一点,甚至会闻到书页浮动在空气里的暗香,而你微醺于缕缕书香,渐渐也成为有着独特风致与品位的深刻的人。这种滋味,岂是键盘的敲击、鼠标的滚动、频道的翻转可以代替的?这种直抵内心的滋味,只有你的心拥有体味、涵泳、亲近的力量。亲爱的同学,阅读,其实就是走回你的内心,最终在那里对话的,是你和作品、和你自己,当然,还有作品背后的那个成就作品的人,因为,任何有价值的作品都是从作者生命的根里“流”出来的。这种隽永的滋味,无与伦比。

自由的生活朝向读书的灵魂。书是存在,而非目的。任何阅读,都是让自己超越“清贫”与“卑微”的过程。我觉得,一切有深度的东西,可以通过阅读来升华,思想与心灵都自由的生活由读书来构建。在你捧起书的时候,邂逅“思想”绝非偶然,阅读获得的理性,“躲藏”在你对理性的思考里。我所理解的“自由的生活”是思想和心灵的上升,读书就是让我们不断上升,上升到道德、崇高甚至是纯粹的自然与淳厚的天性。这一切,我想,书都会馈赠于你,只要你愿意。也许你会说,我的与“机”“脑”共舞的阅读给不了这一切吗?是的,亲爱的同学,它们真的给不了。缤纷喧嚣的形式,极速变化的内容……都无法让我们获得踏踏实实的存在感。你被“裹挟”于过于便利、唾手可得的阅读形式里,一边受用着“便利”给予的低成本、高速率的“福利”,一边也丢失着阅读需要的专注以及对知识的敬畏:过于高频率的变化,让你无法专注;轻易可以获得的知识或信息,离散你的敬畏——你丢掉的无非“过程”二字。乐趣的生成需要经历“波澜”,没有任何“弯路”的阅读,自然就毁灭了跌跌撞撞走过“弯路”才能获得的那种趣味。而高纯度的纸质阅读屏蔽了所有形式主义、技术主义的干扰,赋予你完整的自由,使读书变成一件特别简单也特别深沉的事情:你只要捧起书,目光停驻处便是用心专注处;面对极具“留存感”的阅读对象,你的思维正合着文字的节奏,与文字擦碰思想、共鸣情感——你和书或共情或“冲撞”,彼此坦诚而敞亮;你如此从容,你有足够的时间慢慢地去阅读一本书,你可以自由自在地浸润其中,要多久就多久,不必如此匆促地“赶路”;在时间问题上,当你面对一本纸质书时,你拥有任性的权利。低参与度的阅读,只是偶尔投影于心灵的一片轻羽。高参与度的阅读,有时如玫瑰花的露珠,玲珑剔透;有时如面包上的蜂蜜,丝般柔顺;有时如悬崖边的磐石,嶙峋奇诡——每一次读书的过程,都在靠近自由的生活。

亲爱的同学,请捧起书来。为了那绵长的滋味,也为了思想与心灵都自由的生活。

那么,你真的会读书吗

你真的会读书吗?这似乎又是一个简单到有点“愚蠢”的问题。我不怕你的再次“揶揄”,真的。我问你这个问题自有我的道理。书是“执拗”而“冷酷”的,它从来不愿意让一个不会读书的人完全拥有它。有时,你以为你是懂它的,可是当你和你的伙伴分享你对“它”的觉解时,你突然会“败下阵”来,激烈的思想交锋之中,你会有后背发凉的感觉:你和“它”隔得远极了,你还没有碰触到它思想的根须呢!那么,你又怎么好意思说你已经读过它了呢?于它而言,你只是一个过客或路人;你的手指翻动它的时候,你,根本就不在。

这么说来,我的问题兴许就会有存在的价值了吧?人就是这样的,我们总是在“一望而知”的地方发现我们其实“一无所知”的东西,也会在“自以为然”的时候突然滋生“不尽如其然”的感喟。所以,我们也要对看似简单的问题抱以敬畏的姿势。

“会读书”之“会”,首先取决于你的阅读观。我希望读书是你的生活方式,而非你的生活“插曲”。读书是你的精神生活,你的精神“海拔”的提升和读书密切相关;而你的社会化的良性互动交往关系的建立与持续,也和你的“阅读”有着意义关联。会读书的你,必定是主动朝着书奔过去的,而书呢,也会迎向你,你们相向而行,邂逅于小径分岔的“花园”。慢慢地你会发现,你主动去读一本书的快乐,要远远超过任何其他情形中去“撞见”一本书,因为,只有你经常主动去打开一本书,才会有可能较少地“匍匐”于功利之下、成为读书人口中最最庸常的那一群。

“会读书”之“会”,再要追问你的阅读品味。不加选择地见书就读,对形成阅读品味没有任何裨益。打个非常简单的比方,打开购物网站,面对陌生商品,你肯定会在确定下单前比对、权衡,判断它是不是基本属于优质良品。在无法确定之前,你一定是小心翼翼的,你会调动自己的经验去选,你也会去看他者的经验(那些买过同类产品的陌生人的评论),然后你才会作出判断,决定取舍。请问,对待你的阅读,你可有这样的耐心?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建议你是一个挑剔的读书人。不要轻易打开一本书,在你确认它的价值前;也不要轻易合上一本书,在你还没有完全读透前。也许你又会说,我怎么确定它是一本值得拥有的书呢?善读者的建议很关键。另外,讀得多了,你的判断也会建立起来,读书,毕竟是自己的事,尽可能自己“做主”。这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儿。

“会读书”之“会”,还要你拥有基于“联系”的阅读策略。我这里不想再去说精读、泛读、概览之类的既定法则,对这些形而下的阅读方法,我相信你是耳熟能详并且是能运用的。我建议你建立一种“联系”的阅读方式,而不是简单地朝向单一文本做静态的阅读。对于这个世界而言,一切意义在于关系,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语),我希望看到你在“联系”的阅读里,体验感性的美,更见证理性的深和道德的善,由此丰盈你有温度有宽度的人生。比如,你在读鲁迅的《朝花夕拾》时,可以同时读鲁迅的《野草》,这两部作品创作于同一时期。前者是散文集,鲁迅将自己扔进回忆的“场”,故事、故人、故乡、故情,柔婉明朗;后者是散文诗集,鲁迅直面当下,灵魂的挣揣、寂寞的际遇,希望与绝望一直在冲撞。若是我们根据其中的任何一部作品就确定“彼时”鲁迅的人生体验与思想辉芒,那会是多么狭隘。再比如,你阅读德瓦尔特·比默尔的《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往复书简》,你会看到四十年间西方著名哲学家有关哲学问题的分歧、共见以及个人思想情怀上的波动与纠结,但若是你只看这本书,你至多是对两位大师做了个生活史范畴里的个性化解读,而要进入他们深邃的思想领地,你还必须去读他们各自的哲学经典,比如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和雅斯贝尔斯的《存在哲学》,也许,你只有读其书,方见其思想的精华,之后呢,你也可以寻着思想的脉络看到他们的差异与关联,并结合他们书信交往的历程,发现各自独异之深沉,才能真正在读书时感受“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当你用“联系”的方式去读书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把书读厚了,读宽了,也读深了;内心很踏实,很平静,但又很从容,很和裕——此刻,世界正褪尽所有的庸常属性,让物化的繁华成为思想的背景。

亲爱的同学,也许阅读不可能直接引发你的任何变化,书只是以沉默的方式在和你“说话”而已。但是,请你相信,存在的独特与自由是阅读赋予你的。读书足以抵抗虚无,读书足以交付给你一颗有修养的心灵,读书陪伴着你走过一条感性、知性,乃至于理性的思想之路。和纸质阅读相比,没有一种阅读方式可以替代它所给予你的如此重要的“留存感”与隽永绵长的滋味。愿你将一些宝贵的东西设定为你的目标,通过读书去实现它们的真正价值吧。

猜你喜欢
滋味纸质读书
自由到底是什么滋味?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说谎的滋味很糟糕
春天的滋味
我们一起读书吧
纸质书与《北京是个好地方》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