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伦玲
父亲周汝昌和启功先生有多年的交谊,他们之间有许多趣事,也有不少雅事。
我见过启先生写给父亲的信,开头的称呼大抵是“玉言我兄师表”“敏庵我哥先生”“敏庵老长兄”等,而父亲寄给启先生的信,我仅见过一纸,开头即是“元白老哥大人”。
父亲在回忆与启先生相交旧事时说:中华读书人,对人不能直呼其名,那最无礼貌了,只称表字,所以当面也好,“背后”也好,我总称“启元白”“元白先生”。而启先生称父亲为“敏庵”“玉言”,亦不待烦言而自明。
我曾经猜想过,父亲给启先生写信,难道一直就用“元白老哥大人”这个称呼吗?他们那一辈人,无论在学识、涵养、文采、情调诸方面,都是我们这代人所望尘莫及的。我想,以父亲的性格,肯定会使用其他不同的称谓。说来很有趣,也很滑稽。
那是1953年的秋天,父亲的 《红楼梦新证》出版了。那时父亲还在成都四川大学外文系教书,很快京中传来了很多有关的佳话,其一就是启先生见了《红楼梦新证》 后,表示要给父亲画一幅“周公解梦图”。父亲得知消息后立即给先生写信,他仿效自己的老师顾随 (羡季) 先生在诗句中称启先生为“王孙”的佳例,满心敬意加“诗意”地也用了“王孙”这个敬称,希望能够“兑现”。
可是没过多久,京中的信息来了,父亲的好友吴小如先生致函说:“……顾羡老可呼之为王孙者,敏庵或未可呼之,况王孙其人虽于羡老亦未尝无微词 (此则弟亲耳听启公所谈者),弟所以告于兄者,非望将此意传之于羡老,以为扯是非之举,实欲告兄人以不同各如其面耳……”父亲自悔鲁莽冒昧,而那“解梦图”自然没有了希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父亲与启功先生交往最为密切,走动也最勤。
1965年发生了影响很大的“兰亭论辩”,郭沫若先生撰文公开斥 《兰亭》 为伪物,说连文带字都是假的,父亲视郭文为“绝世妙文”,特用“奇文共欣赏”标题之,并由此引起驳辩之激情,经初步分析,找出二十多个大大小小的论点逐一加以考核、驳斥,全力研考它的一切史迹和版本的真相,从无数不同翻、摹、刻、拓帖中认定 《三希堂法帖》中陆继善 (元代人) 摹本是最接近右军真迹笔法的佳本之一,遂向启功先生谈论此义。启先生很感兴趣,亦不以父见为谬。这年秋天的重阳节前,父亲得到启先生论兰亭书,认为褚摹右军兰亭序殆元人陆继善所摹,此见正与父合。父亲有两次到他小乘巷的居所拜访,启先生就将所存的陆摹原墨本的开头两页小照片赠送给父亲,并说此本早已流落海外,国内只有“三希堂”石刻留痕了。于是父亲专程赶赴北海阅古楼访查“三希堂”石刻,谁知到了阅古楼,看到了全部石版陈列琳琅不差,而唯独此帖已成没字碑。父亲深感痛惜,赋诗与启先生,先生则回和三首,抄录于扇面,赠送给父亲:
敏庵先生于三希帖中最嗜元人陆继之摹本稧序。偶登北海阅古楼见陆帖一石剥泐殆尽,感而赋诗。敬和三首,即求斧削。
唐摹陆拓各酸碱,识小生涯在笔尖。
只有牛皮看透处,贼毫一折万华严。
昔日曾疑帖与碑,说他毫刃总参差。
但从灯帐观遗影,黑虎牵来侭可骑。
丛帖三希字万行,继之一石独凋伤。
恰如急景潇湘馆,赢得诗人吊古忙。
这三首诗,称得上启先生的绝妙之作,具有书学内涵,又有风趣幽默的口吻,是他独擅的风格。“黑虎牵来侭可骑”(指猛龙碑)、“恰如急景潇湘馆,赢得诗人吊古忙”(指父亲),由此二句也可略见他的亦庄亦谐的风格。
1972年10月,父亲收到启先生一封来札,信是这样写的:
玉言我兄师表:首先话说称谓问题,我公来称,弟只敢以为戏言,但即此戏言,又何敢捧读第二遍!万望下不为例!尤其拙妻闻之,不禁骇叫,虽云及乌,总希勿使病妇增愧也!条约签定,立即生效!!程乙本之荒谬,诚如高论。此书问题,日益澄清,“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旧谚可诵,益恨胡氏胡说也。故今之印本,迳删程本之序,是治丝愈禁也。双钩曹氏书,草法既有误,又乾隆人而作章草,俱大有研究余地也。此疑恐未可遽与吴公言,必目验而后有权发言耳。至于“祖师爷赏饭吃”之梨园行业语,所以注释者,非仅为我公豁然,实亦为别人不致误会,此层用意,想公当首肯也。逸少之字,自梁武与陶隐居即有辨别,宋人黄、米,复齗齗于阁帖,我辈习书正好玩味米札之语,所谓“去一百碎故纸,知他真伪”者,实为名言,又米诗云:“寄言好事但赏佳”,可称无等等儿也。弟自住进内弟之家以来,已将十六年矣,今年东墙欲圮,因口占云:“东墙雨后朝西鼓,我床正靠墙之肚。坦腹多年学右军,如今将作王夷甫。”弟所幸在未遇石勒,而逢房管所,此番可免夷甫之遭遇矣。因谈逸少,书之以发一笑!又有奉求之事,尊社所出之小人书,若刘继卣兄所绘诸本,能由我公代购几本么?倘有希望,谨当恭奉书值,泥首趋领。所惠何止百朋耶?其书闻有三打白骨精、芭蕉扇、东郭先生、武松打虎等等,所闻不全,统求分神料理,小弟何敢词费乎!贱疾稍痊,即当趋候。人生之乐,乐在朋友;朋友之乐,乐在谈学;谈学之乐,乐在谈书。书有二义,曰书籍、曰书法。谈书之乐,乐在谈书法。我公当示河汉斯言!专此,
即致敬礼!
小弟功谨上十八日晚
这封信,是启功先生书札的典范——诗文并茂,妙语连珠,名言至理,幽默诙谐,令人捧腹。但在风趣幽默之外,论书的佳句,却又是十分精辟重要的。
看得出来,启先生对于父亲去信的称谓很不满意,他用了“下不为例”作为“警示”,其后的“条约签定,立即生效!!”则又极诙趣。
说罢称谓,再说说启功先生手札内容。
1972年,是 《石头记》 程乙本出版整整180年。而在这一年,中央决定重新出版四大古典小说,《红楼梦》 是为其一。何其芳先生主张另出新本,意主接近曹雪芹原著之脂本,而不要搞程本。此与李希凡先生意见也相合。于是国家正式安排出脂本为普及版,交于文研所去搞。早在1948年,父亲就说过:胡适先生欣赏的程乙本正是篡改曹雪芹原文最厉害、最恶俗的,并批评胡适不该拿出自珍的程乙本,让亚东图书馆付印流传,那本子的文字太坏了,完全糟蹋了雪芹的原笔本意。程乙本可望进垃圾箱,父亲快何如之。启功先生亦来函探询:“侧闻文研所近将校点脂本,续以程本,我公当有所闻。吴恩裕先生曾在中華晤谈,云有新资料,公曾见之乎?……”果然不久,李希凡先生即在历史博物馆礼堂作古典文学讲座,讲的就是 《红楼梦》 新前言。之后又陆续传出要重印与 《红楼梦》 相关的几种著作的消息。
彼时,红学家吴恩裕从孔祥泽处得知 《废艺斋集稿》,说是曹雪芹的佚著,其后把 《南鹞北鸢考工志曹雪芹自序》 双钩摹本影印件寄给父亲,并云已送交制版。父亲最注意的乃是曹雪芹手写序文,字作钟王及章草法,父亲观其双钩数行,虽觉方笔遒美,私心却暗祝此物勿为妄人作伪冒充,但于此项发现还不敢断言如何,遂将一二疑问以告启先生,先生即复函意谓:乾隆人而写章草,又草法有一二可疑处,则尚大有研究余地,不能遽信。到1973年年初,启功先生又携来尹望山诗稿轴,以鉴定“双钩”,大以为笑柄。
那时,启功先生正参加标点 《清史稿》,常常奔往于灯市西口的中华书局,距离米市大街的父亲居所只两站之地。他告诉父亲,自己正在撰写《字体结构黄金律》 和 《诗文声律》,苦于旧疾美尼尔综合征剧发,不能用脑。还举例说,一日看怀素自叙帖,以字大不费力,孰知目随其草书笔划旋转,竟忽然晕起。他曾与友人戏言真可谓“祖师爷不赏饭吃”矣!并加小注曰:“旧时‘梨园行谓嗓音喑哑,不能复演,谓之‘祖师爷不赏饭吃”,他感叹道:我辈以脑眼手为劳动工具,今若此,其何以堪!
父亲彼时则注释鲁迅旧诗,忙于 《红楼》 诸务,撰写 《李白诞生地碎叶考略》,还为 《柳文指要》 涉兰亭部分写了意见。此时广州商承祚先生也来书说要写兰亭文,向父亲索提供帮助。
几年后,父亲写下一首七律,写尽他对 《兰亭》 的感慨,诗曰:
说着兰亭意气增,向来腕鬼漫凭陵。
池鹅潋滟难常课,野鹜张狂易得名。
玉匣虚谈争启闭,鼠须谁缚助锋棱。
桑家议罢萧寥甚,惆怅新翻手眼生。
上世纪60年代,父亲初访启先生,是奉出版社之命请先生作 《红楼梦》 注释的公事,尚是东城黑芝麻胡同旧府居,迨至父亲为讨论 《兰亭》 时,启先生已移寓宣外小乘巷,所居是一个简狭的小院子了。这就是先生借寓的“内弟之家”。先生口占之诗最为幽默诙谐,其中也含一典故:王夷甫即王衍,是西晋末年的重臣兼清谈家。永嘉五年(311年),被石勒命人推倒坏墻活埋了。启先生借此庆幸自己未遇到石勒,碰上的是房管所,免除了与王夷甫相同的遭遇。读罢虽令人捧腹,细思则不免为先生心酸。
那时,父亲常常受友朋之托代购书籍,其中尤以 《红楼梦》 为多。先生独嘱以购“小人书”,还属首例。父亲常向启先生讨教而致谢,启先生给出的回复是:小弟老不客气,老兄老客气,“呀呀是何理?!”—— 这就是大学者启功先生活生生的独特语言。
函末,先生以“人生之乐,乐在朋友;朋友之乐,乐在谈学;谈学之乐,乐在谈书。书有二义,曰书籍、曰书法。谈书之乐,乐在谈书法”而止笔。这几句名言至理,道尽人生、友情、学识、情怀,是书札的点睛之笔,结穴之所,足供当代学子牢记、学习一辈子。
2005年6月末,启功先生驾鹤西归,父亲得知老朋友去世的消息后十分震惊,立即写下七律一首寄托自己的哀悼,短短五十六字,涉及到先生的身世、地位、成就、功绩乃至二人交谊,父亲更指出:启功先生的离去,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巨大损失。其悼诗云:
玉镌谱牒列藩崇,绛帐青衿位不同。
八法心追羲献妙,兼长笔擅北南宗。
词吟兰禊波澜势,舌粲莲花曼倩风。
回首展春高会盛,众中握手笑谈红。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