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明
随着《我不是药神》的热播,A股上市药企受到大量投资者关注,其中,有一家专业从事过敏性疾病治疗产品生产的药企我武生物(300357.SZ)吸引了大量眼球,因其核心产品“粉尘螨滴劑”,是目前国内唯一获批上市的舌下含服型尘螨脱敏药物。
那么这家公司的经营状况如何?市场前景怎样?近日,《投资者报》记者联系到公司张姓女工作人员,她称将转答公司相关负责人,但截至发稿并未获得进一步回复。
我武生物成立于2002年,于2014年1月上市。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过敏性疾病诊断以及研发销售相关产品的高科技生物制药企业。其药品“粉尘螨滴剂”一直占营收的98%以上,可以说是绝对的核心产品。
那么尘螨类脱敏药物的市场竞争情况如何呢?据公开资料,目前国内获批上市的尘螨类的脱敏治疗药物共有三种,分别是我武生物的“粉尘螨滴剂”(畅迪)、ALK公司的“屋尘螨变应原制剂”(安脱达)以及Allergopharma公司的“螨变应原注射液”(阿罗格)。其中,畅迪为舌下含服脱敏药,安脱达和阿罗格为皮下注射脱敏药物。畅迪较其他两种药物市场份额较大,市占率约80%。
我武生物依靠这款核心产品近几年业绩增长相对平稳。2016年至2018年一季度,其营收分别为3.12亿元、3.86亿元、1.07亿元,同比增长16.8%、23.5%、31.8%,净利润分别为1.29亿元、1.86亿元、5195万元,同比增长9.53%、44.22%、35.98%。可以看出,2016年净利润增速相对较低,这与其2016年营业成本相对往年较高有一定关系。而导致2016年营业成本较高的原因,一定程度上与当年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都处于历史高位有关。
此外,翻阅公司近几年财报显示,“粉尘螨滴剂”这款核心产品的平均出厂单价呈下降趋势。有业内人士认为,这可能由于价格不同的各型号产品增速不同,造成平均出厂单价降低。但具体原因记者还未得到公司相关回复。
综合来看,我武生物的成本结构,销售费用一直在成本中占比较高,如2017年总成本1.78亿元,销售费用就占了1.29亿元。有业内人士认为:“较高的销售费用率是创新性产品的一个特征。因为产品比较创新,市场认知度低,医生都不了解,一般公司都需要通过学术推广等向医院和医生介绍推广和培训,让医生先接受和掌握产品。”这一点也可从我武生物的销售费用明细反映出来。据财报,公司2017年的销售费用中,市场推广费就占了45%,同比增长27.5%。
细看公司的销售模式,因粉尘螨滴剂为处方药,公司主要采取经销模式,通过各地的医药商业公司将产品销往医院或药店。由于粉尘螨滴剂前期市场认知度较低,需要大量相关治疗方法和产品知识的学术推广。公司需通过举办各种全国、区域和医院学术推广会议以及参加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师协会等各种机构举办的学术会议,才可更有效地展开产品推广。
而通过此经销模式,我武生物给各医药商业公司的价格比各省市药品集中采购的中标价格略有下浮,下浮比例一般为中标价格的5%~7%。而各医药商业公司采购后再销售给医院或药店,医院和药店再以不超过15%的加价率向患者销售。
不过对于此销售模式,有投资者也发出疑问,是否也意味着我武生物的药品对于医院和医生的决策依赖较大,一旦医院决定采用另外的产品,公司营收将受到较大影响。
对于公司几乎全部营收来源于一种药品的情况,有业内人士认为:“产品过于集中,在行业增长快的时候会给公司带来较大利好,不过,一旦行业出现什么波动,将给公司带来很大的打击。”
而对于产品结构较单一这个问题,《投资者报》记者翻阅公司年报,发现我武生物也开始对其他种类产品进行了一定研发,新产品针对北方主要过敏源蒿草花粉,而我武生物北方市场一向较为薄弱。不过,目前新产品还未上市,未来发展空间还需观察。
据资料显示,因不同城市和地区因经济条件、气候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其过敏源亦不相同,总体来说,南方以尘螨过敏为主,北方以蒿草花粉致敏为主要特点。黄花蒿粉滴剂主要用于蒿草花粉过敏引起的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等的脱敏治疗。根据相关数据,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患者中对黄花蒿粉过敏的占比31.8%,据此全国约有920万对蒿属花粉过敏的重症过敏性鼻炎患者需要进行脱敏治疗。
截至7月20日,我武生物的市盈率为63倍,股价43.3元,市值126亿元,相对于医药龙头恒瑞医药80倍的市盈率仍较低。不过我武生物市值较小,有投资者认为,未来过敏药市场空间较大,我武生物有一定发展空间。据资料显示,“粉尘螨滴剂”适用于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市场存量空间为306亿,每年新增100亿,我武生物2017年收入为3.86亿,当前渗透率很低。目前,我国过敏性鼻炎患病率约为11.3%,全国大约有1.58亿过敏性鼻炎患者,且每年新增约5亿以上的市场空间。我武生物2017年“粉尘螨滴剂”实现收入3.78亿,对应当前的市场空间,仅仅1%左右的渗透率。
如此看来,如何提高核心产品的渗透率,应该是我武生物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