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家洲,陈 霖
进入21世纪,随着电子产业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了以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各种自主编辑和发布信息的公众平台。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以其特有的碎片化语句、裂变式传播速度、草根式信息生产方式,对社会新闻的传播渠道、传播人群及互动方式都产生了颠覆式影响。高校作为思想活跃者的聚集地,一直走在新媒体时代的前列。自媒体的出现,为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提供了相互沟通、诉说、宣泄甚至是抗议的便利渠道和方式。但大学生不成熟的心智、易偏激的性格又容易导致他们在自媒体话语活动中迷失自我,甚至出现过激行为,影响高校和谐与安全。如何在方便广大师生使用各种自媒体公众平台的同时,确保高校和谐与安全,成为自媒体时代高校保卫部门的研究热点。
自媒体(We Media)被美国学者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利斯定义为:“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1]个人在自媒体平台上自主地发布自己所知信息和新闻,具有保罗·莱文森所指的“生产者即消费者”的特征,普通人也可以成为用户主体[2]。每一个主体只需注册一个账号,便可以向特定个人或者不特定大多数传播信息,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每一个主体既是信息的编撰者又是信息的传递者和接受者。目前,自媒体平台包括:QQ、博客、微博、微信、贴吧、论坛、BBS等。自媒体具有平民化个性化、低门槛易操作、交互强、传播快等特点[3]。自媒体使用便捷、体验良好且允许张扬个性,深受高校师生的热捧,人人争当麦克风。根据腾讯2017年第二季度数据显示,微信和 We chat的合并月活用户数达到了9.63亿[4]。以微博为例,截止2016年9月微博用户中18-22岁使用人群占比达30.1%,仅次于 23-30 年龄阶段的 38.7%[5],见图 1。
图1 2016年微博用户年龄分布
根据当前高考招生录取比例以及我国在读大学生的年龄结构推算,可推知使用微博的大学生数量不小。且大学生都具备了基本的上网技能、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大学生群体都已成为自媒体时代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自媒体既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他们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如微信中的支付功能、购物消费、交流互动等。据杜乐调研记载,大学生群体使用微博、微信的目的主要是围观公共事件、快速获取信息等方面[6]。大学生热衷于围观公共事件,在自媒体平台上发表见解,在围观中展示自我、凸显自我,本是青年学生性格使然,但大学生在沉湎于围观事件带来兴奋和乐趣的同时,容易陷入巨大的舆论漩涡,对轰动社会的群体事件往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前,高校环境已经不再是一堵围墙一扇门就可以确保学生安全的时代,自媒体的开放性,使大学生可以快速地融入其中,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是,这个虚拟世界中既缺少自我约束,也缺乏安全保卫机制。大学生在学校教育体系的成长过程中极少接触社会,经验欠缺、阅历不足,虽然在生理上已经接近成年人,但心理承受能力、是非辨别能力依然较弱。一旦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层面出现纰漏,很容易导致问题的发生,严重威胁高校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结合现状,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安全保卫工作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现实问题:第一,网络亚文化侵袭。自媒体平民化个性化的草根性特点,决定了自媒体的发布缺乏必要的监管,众多自媒体为博取“眼球”,不乏有突破底线的做法,甚至游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带,其中还有可能包含了大量亚文化信息,如色情、恐怖、迷信等。在当前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到此类文化侵袭,加之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坚定的立场,极易发生思想混乱。这不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而且增加了校园不稳定因素。第二,多元化价值观影响。自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向外界的大门,在浏览阅读某系列的推文后,大学生有可能逐步接受、认可这类观点。而自媒体中涵盖了各种文化思潮,导致多元化价值观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如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等,这对提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高校产生了负面影响。第三,网络犯罪破坏。自媒体时代用户得到了空前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并非没有代价,很多大学生都忽视了网络规则在发挥限制作用的同时,也提供了保护功能。近年来频频出现的网贷诈骗、电信诈骗、个人信息泄露等,都是建立在缺乏网络安全意识的基础之上的。第四,网络监管的“窘境”。当前高校对网络的监管力度不够,加之大学一直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对发布在自媒体上的言论往往更具有包容性。人们享受自媒体带来便利,却往往忽视了自媒体所带来的危害性,甚至有些高校保卫人员亦认为自媒体是“私媒体”,管得严有侵犯他人隐私之嫌。基于这种认知,高校学生的自媒体基本处于“放养”状态[7],保卫部门往往不介入其中,任其自由发展,管理缺乏主动意识,而是被动应对,“善后”思维在高校的自媒体管理中显得尤为突出。基于以上分析,自媒体的出现给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安全保卫不仅仅是针对大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还包括精神、思想和品德领域。
在传播媒介日益增多、言论环境相对自由的今天,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并不满足于当前高校普遍采用的“师讲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他们积极开拓信息获取渠道,自媒体恰恰满足了学生的这一需求,提供了一个符合其兴趣爱好、能够充分展示自我、进行好友互动交流的平台。面对开放平台中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学生的自我甄别能力还显稚嫩,往往容易被黄色、暴力、欺诈等负能量信息误导甚至蒙骗。但是,以高校保卫部门目前对网上信息的管控能力来看,显然难以实现有效管控。
大学生在开放平台中尽情展示自我的同时,常常容易迷失自我,逐渐地丧失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8]。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宁可选择相信自媒体这种虚拟世界中所谓的“朋友”,也不找老师同学倾诉;对学校新规定不甚理解时,部分学生不是自我调整适应,而是在网络平台上大肆评论甚至谩骂。面对这一新情况新变化,让原有章可循的保卫人员工作难度加大,自媒体环境对保卫人员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自媒体大环境影响下,一个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场正在形成。一个微小的事件处置不当,极有可能经过网络的传播、发酵,引来众多网友“围观”,成为影响力和破坏力极大的舆论事件,甚至有可能导致群体性事件。高校大学生“猎奇”心较重,情绪易冲动,在善与恶、真与假交织的众多信息中,筛检出令其信服的“真相”本属不易,事实真相尚未公布,在网络“大V”的舆论助推下,他们便基于网络上的“蛛丝马迹”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一个网络事件最终可能引发成学生参与的群体事件,对高校保卫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当前,高校开通了各种官方自媒体平台。此类平台的作用常常局限于发布新闻和信息,沦为缩小版的校园主页,缺乏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激励机制。高校的各类自媒体平台不应只发布学校的各种新闻信息,而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以某高校微博为例,该高校拥有学校、学校团委以及学生会3个微博账号,相对于学校几万学生来说,3个微博的粉丝数却分别只有9 005、4 159、8 677,评论数量更是少之又少。高校应主动宣传学校微博等互动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平台互动。对社会、学校的热点话题更应该及时聘请专家主动发声,发表看法,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形成良性互动,逐渐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聆听学生心声,疏导学生情绪。
高校应大力加强网络安全的保卫工作,切实维护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
1.基于高校拥有充足的人才优势和智力资源,适时开发出基于网络敏感词汇筛查的网络监控体系。实行校内网站与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按照IP地址管理办法,建立IP地址使用信息数据库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安全防护、信息过滤、信息适时监测与跟踪、路由路径控制等系统。
2.实行线上与线下的配合联动机制。严格对高校校园网BBS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加强对校园网BBS的规范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删除各类有害信息。在BBS上发现隐患苗头,保卫部门应及时在网上进行舆论疏导,同时,线下进行沟通辅导,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如某高校组织开展校园周边群租房专项整治活动,少数学生对此项整治活动颇为不解,在校园BBS上发布“学校干涉学生自由”等言论,学校保卫处采取线上疏导、线下交流等方式,逐步讲清在外租房的危害性以及整治工作的重要性,通过耐心的疏导,缓解了学生的对立情绪,阻止了激动情绪的蔓延。
3.高校应当积极争取充足的资金完善网络防护的相关硬件设备,以提高网络的监管效率。
1.高校应组建技能多样化、结构扁平化的保卫队伍。其中既要有熟练运用网络安保技术的人员,也需要熟练掌握网上沟通技巧的专家,同时还需要安排合适人员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网络隐患。对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人员组织针对性的岗前培训,以便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
2.适应时代需求,建立智能化的安保网络。以某高校为例,目前,该校建立了一个以校园监控报警中心为枢纽、1 400多个监控摄像和红外报警为支点、门岗巡防为辅助的立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安保体系,较大提升了学院的安保水平,有效降低了校园发案率。
当前,高校已普遍建立了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体系。在制定应急处置预案时,保卫部门应严格按照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的要求,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保卫部门还要在全校范围内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有针对性地组织全校师生学习对火情、地震、群体事件等突发情况应急处置的步骤、方法,不断提高师生的应急能力。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要制度化、科学化、经常化,要不断查找问题、总结经验、完善措施,全面提高高校应急处理突发事件能力。
在自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保卫工作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和困难,高校保卫部门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善于运用新技术,掌握新方法,将“人防、技防、物防”三者合理统筹、科学谋划、逐步完善。紧紧围绕“突出教学中心、服务学校大局、校园整体有序”的工作基调,积极有效地保障师生的学习生活,构建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