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桥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土壤肥性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较为明显,而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则是一种能够改善土壤性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使用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时,一般都需要同时对土地进行保护性耕作,以确保土壤性能良好。应用玉米秸秆还田技术主要作用在于改善土壤的保墒能力和活性,使其肥力提升。在应用秸秆还田技术时,要同时做好一系列的秸秆粉碎、整地、播种、施肥等工作。
本文在分析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时,主要借助了相关的工程案例,对豫西山区洛宁县小麦种植过程中使用的玉米秸秆还田技术进行分析,深入的探讨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对农作物产量的作用机理。洛宁县的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已经较为成熟,在2016年其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利用率占整体农业用地的76.5%,大大的提升了洛宁县的小麦产量。
对于农作物生长而言,需要各种营养元素,包括氮、磷、钾、钙、镁等,之所以应用玉米秸秆进行还田培土,主要是由于玉米秸秆中的营养成分的含量基本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玉米秸秆的有机质含量较高,能够显著的改善土壤性能。将玉米秸秆埋到土壤之中,使土壤的孔隙度变大,且随着时间的推进,会在土壤中生成化学反应,产生腐植酸,腐殖酸会与土壤中含有的钙、镁相结合,从而形成农作物生产所需的腐植酸钙及腐植酸镁,且能够在土壤中形成大团粒结构。
根据洛宁县的实际水文地质情况可知,其自身境内含有河流,但是相对洛河高度而言,耕作田的高度无法与其衔接,不利于河流水源的利用,整体农作物区的灌溉条件欠佳。在这种灌溉条件较差的耕作区,需要依靠降雨来维持耕作区的含水量,而此时,土壤必须具有较高的底墒和透水性,否则无法存蓄水分。而在干旱区利用玉米秸秆还田技术,能够在耕作区地面形成覆盖,从而有效的减缓地表风速,此时对耕作区实行免耕法,则能够增强土壤的底墒和透水性。
土壤中是含有一定量的微生物的,这样才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而玉米秸秆自身也是具有相应的微生物和有机质的,将其覆盖在土层之中,能够改善土壤活性,促使土壤细菌及真菌含量的提升,由此可以使土壤拥有满足农作物生长的有机环境,提高土壤纤维分解、硝化作用的效率。
在使用玉米秸秆进行还田之前,要做好秸秆的粉碎工作,秸秆的粉碎工作的要求是不能使粉碎后的秸秆过长或者是出现成堆现象。一般情况下,工作人员要对秸秆进行两遍粉碎操作,粉碎强度适宜,使粉碎后的秸秆长度在5-10 cm左右的范围内。在秸秆粉碎完成之后,要在田间均匀的覆盖秸秆,并且要撒施玉米秸秆腐熟剂,撒施量的标准是每亩撒施1-2 kg,撒施完成之后,要对土壤进行深翻,深翻深度要>28 cm,确保玉米秸秆完全进入土层。
要想提高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利用效率,必须在应用过程中,对土地进行精耕。常用的精耕设备有深耕深松机或者旋耕机,要确保土层深部的松动,且深耕的深度要>25 cm,只有这样,才能为玉米秸秆深入土层提供支持。若没有达到理想的精耕状态,可进一步的对土层进行旋耕,旋耕要配合土壤的镇压操作,以保证土壤墒值。
现在的农作物播种一般为机播,要将种子用包衣包裹起来,并保持合理的播深,一般为 3-5 cm,在完成播种之后,要对土层进行镇压,播种量可适当增加,并在合理的播种期内进行播种。
在小麦出苗后,要观察出苗的稀疏情况,并进行疏密度的调整。对稀疏的部位要补种。要检测土壤墒情,并做好灌溉,促进秸秆微生物的分解,并为小麦发芽提供水分。
在应用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时,要及时的补充氮肥,确保土壤中的氮含量充足。氮元素的存在能够帮助秸秆的进一步分解,同时能够满足小麦生长对营养元素的需求。若氮元素含量不足,则会引发秸秆微生物和麦苗争氮问题。一般情况下尿素的撒施量为每亩8-10 kg。在氮元素补充充足的基础上,要对氮素比进行观察,确保氮素比合理。
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要关注其可能出现的病虫害。玉米秸秆还田技术作为一种关键的技术,在应用时,必须要确保选择恰当的方式,要保证掩埋深度,不能为虫卵存活提供机会。因此,在使用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时,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首先要做好玉米秸秆自身的病虫害处理,尽量清除秸秆自带的原菌及虫卵。其次,在应用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时,要了解常见的小麦病虫害,并贯彻落实“一喷三防”策略,及时、全面的喷洒农药,避免小麦出现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红蜘蛛、麦蚜等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