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尧 刘子源
孟尧:2016年和2017年的abC艺术书展(art Book in China),书名号titlepark.com都参与了组织工作。你们为什么会参与这个展览?
刘子源:那个时候我想做一件事,就是通过众筹的方式帮助自出版这个群体,想去做这么一个网站。我们想怎么去找到和集结全国这样一批人。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你想把大家凑到一起,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平台或者活动,我们就想去做一个书展这种形式。恰巧到杭州调研一个小团体叫“梦厂”,接触后知道他们当时在中国美院做过一次小型的书展,也是集合了一些全国的做自出版的人群。然后我说我们是不是可以合作一下,到一个更大的平台上做一个全国性的活动。当时他们在杭州,我在无锡,互相交流后,觉得可能在上海做这件事比较合适,双方就去找资源。当时的分工是,梦厂团队负责联系场地和参展方,书名号主要负责找一些赞助,找一些活动经费。后来这个展览就落在了上海21世纪民生美术馆。
孟尧:当时参与做这个展览的时候,你个人对这个圈子熟悉吗?
刘子源:我当时不在这个圈子里,我是一名平面设计师。之前知道一些做得比较好的独立出版的书店和机构,比如像“假杂志”“香蕉鱼”,也了解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有一些做类似事情的人。但是真正全面接触还是那一次。这个生态圈很小,以前都散落在各地,那次展览算是第一次比较集中地把大家凑在一起了。
孟尧:感觉这类书展更像是创意集市,整体的氛围很轻松。
刘子源:就像一个聚会一样,大家摆摆摊、聊聊天,我们也不想搞得很严肃。而且本身这一群人都很年轻,这样的方式也更适合他们。
我觉得这种展示方式还有一个魅力,就是你可以见到作者本人、艺术家本人,可以面对面地直接交流。作者可以跟你解释他为什么这样创作,解读书里面的内容。我觉得这样的交流让这种纸质媒介的内容变得特别的立体、特别人性化,这种读者跟内容产出者的关系和以往传统的读者跟作者的关系不同。这是一种更加良性的互动。
孟尧:从你接触的情况,他们大部分是什么年龄段的人?又有哪些共性?
刘子源:都是可爱的年轻人,我觉得其中大多数人可能年纪在18岁到30岁之间吧。他们普遍有海外留学的背景,很多人学的是艺术和设计类的专业,比如版画、平面设计、摄影等。而且我觉得这个年龄段的人对创作非常地有热情,甚至可以说热血。他们非常单纯地做自己想做、想表达的自出版项目,很少考虑钱的因素和商业上的问题,所以创作状态和作品都相对“独立”。我更喜欢用“独立出版”去描述这种创作状态,而不是仅仅狭义地说创作内容。
孟尧:就你的观察,对这些年轻的创作者感兴趣的受众群体又是怎么样的?
刘子源:我们通常不会把买书的人叫做客户,我觉得叫支持者比较好,我们网站上就是这么称呼的。买了我的作品就是支持了我,价值更多体现在一种认同感。
买书的人群和做书的人群年龄相仿,大家都是生活中很像的人,对文化有特别的认知和特别的选择。所以一办书展你可能会感觉城市里打扮最出众、仙气最足的那些人都会来到书展。做书的人和买书的人通过书展这个平台,通过自出版的作品产生的互动,链接了彼此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一种文化产生的社交圈的核心凝聚力。
abC艺术书展2017:书名号特别单元征集-东张西望
孟尧:你参与协办的这两届abC书展的现场销售情况如何?
刘子源:还不错,第一天和最后一天销量最好。第一天是大家天南海北聚到一起开始支摊,摆出东西来了,大家也会相互买,算是互相鼓劲和捧场吧。到了最后一天彼此也会有一些交换。参展的人可能一天好的能卖个两三千块钱,这类书定价都不低,一天如果能卖十几本,已经是不错的销量了。但是如果算上他们自己来回的路费和三天参展吃喝住宿的成本,其实到底赚不赚到钱是算得出来的。所以,大家其实都不是真的奔着卖货挣钱来的。这样的展览更像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的一个“嘉年华”。
孟尧:你觉得国内艺术书展这几年有什么变化?
刘子源:我觉得变化不大。一方面这个圈子相对比较小,来来往往大多还是那些人;另一方面,我觉得大家在创作方向上有越来越同质化的趋势。还有一个问题,打个比方来说,大家英语好像越讲越流利,不大爱说中国话了。这个主要是和创作者的年龄结构有关系,他们也还需要积累、需要转换。其实我觉得这类书展如果再发展下去,大家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更多的人和不在这个小圈子里的人能够参与进来,找到更多的认同感。在场地上,或者是在场合上,是不是以后可以变化一下会更好?比如把展览放在一个大型的购物中心里,在一个综合性的艺术活动中。毕竟文化的价值还是在传播的广度嘛。
孟尧:作为一个出版众筹平台,书名号titlepark.com为什么持续关注艺术自出版的群体?
刘子源:首先,我们聚焦特别明确,就是小批量的艺术类的图书,就是这一类的东西,所以说这个就跟这群创作团体和内容生产者特别契合。然后,我们也是觉得这一群体特别需要找到新的生产、销售、传播的良性可持续的运作模式。我认为众筹是一个新兴的、最适合的方式,兼顾了创作及运作的自主性,又能解决传统模式里不太好克服的很多困难,比如资金的筹措、销售的各种问题等等。我也觉得自出版和主流的出版之间存在很好的转换的可能性。
孟尧:去年4月,书名号和南艺美术馆共同主办了“艺本”艺术书展,这次书展上,你们也策划了一些讲座和活动,比如,“艺术家书及手作书”“自觉的出版”等等。这些活动,和你以往在abC艺术书展上策划的活动,有什么差别或者联系?
刘子源:有一些差别。第二届abC书展的时候,我做了一个特别单元叫“东张西望”, 聊到文化的自省的问题。因为大部分创作群体普遍受过西方美术现代教育,然后回到中国来。所以“东张希望”,你可以可以望文生义,就是希望大家往东看也要往西看,往人家看,也往自己身上看,要有更开放和包容的视角。顺着这个思路,做“艺本”的时候,我大致定了两个方向。第一,是要找跟我们的母体、跟我们自己的文化有关的。第二,我想找一些和南京当地有关的自出版内容。比如在艺本展览上,我们选了《魑魅魍魉》这本书,它是一位留学插画专业的女生创作的。题材内容主要围绕“中元节”,但是呈现的作品非常现代。这种有碰撞的作品,我觉得是我们所处语境里需要的。在策划的活动上,比如“自觉的出版”,我是邀请了几位优秀的书籍设计师与做自出版的创作者进行对谈,在一起交流怎样真的做好一本书。
孟尧:实际上是通过组织活动去制造不同角色和身份的从业者做深入的交流和沟通。
刘子源:对,我们尝试着让他们产生对话,我们想作这种努力,我们想让他们互相影响。我希望主流的出版人做的东西更轻松,更关注小的点、有趣的内容,不用特别地严肃和厚实;同时我也希望自出版人,也能更了解传统出版的专业流程和编辑逻辑。让他们双方靠近,彼此交流,我觉得做书这个事情才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好玩。我们如果有一些好的内容适合往更传统的出版形式去做一个转换的话,我们会积极地帮助作者去做这样的事,而且我们也是希望可以帮助出版社找到更好、更符合现代年轻人想要的内容,这个是双赢的。因为出版社也需要符合时代特征和好的内容,而且出版社也是一个企业,它是一个市场化的运作。像众筹的这种形式就是很好的试水,如果在众筹阶段能够卖到五百、一千册,现在的体量印到三千、五千册,加上传统的渠道,那样可行性更强。它都不需要开一个像出版社内部的项目论证和选题论证,它已经被论证过了,而且它已经成书了。所以对于出版社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新的内容的来源。另外,除了和出版社合作,我们也希望未来能跟艺术机构和美术馆去合作。因为现在的很多展览和艺术项目,本身就是优质的内容,完全有可能通过书的形式,让它们有更多的好的可能性。
孟尧:你如何看待艺术自出版的未来和前景?
《ART SU4》 2018App艺术家贴纸合作款(“艺术衍生品+”书名号出版物众筹项目)
刘子源:通过做书名号titlepark.com这个平台,不仅参与了几届艺术书展,也让我有机会更近距离地了解这个群体。同时也让我可以站在比较中立的位置去看问题,能够比较公正和客观地描述这个新兴的小生态圈的情况。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想做一座桥,连接和沟通桥两边的人群。我们既要照顾东边的,也要照顾西边的,这样才能让他们互通有无。我们联结和沟通的是主流出版圈和小出版圈,我们更愿意搭建一座立交桥,通过多条线路去联结不同的文化圈层,让这些未曾交际的受众和内容生产者走到一起,让不同的受众之间、不同的内容生产者之间彼此增进了解,互相交流,这是我们更愿意看到的事情。
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纸质的内容载体依旧具有独特的魅力,是不可替代的表达媒介。我也相信这个群落的生态会越来越健康,越来越精彩纷呈。
《魑魅魍魉》 Lisa
《超级工作室1966-1978》 泼先生(书名号出版物众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