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乾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教学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6—0111—01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的不同,以形象、具体的情境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并使学生心理技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如何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升学生参与、关注活动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呢?
一、问题情境
高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问题情境。
如,教學“比例尺”一课时,教师出示同一个学生不同比例大小的照片,学生看到长、宽扩大或缩小的倍数不等的照片就开怀大笑。既渲染了课堂气氛,又引起了学生思考。教师顺势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学生回答是因为照片的长与宽之间扩大或缩小的倍数不相等造成的。在这里教师并没有一上来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生活实景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
二、生活化情境
“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这是新教材的意图之一。安排有关内容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并自己解决问题,不仅可以使学习更具有挑战性,而且还可以把情境的创设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六年级下册综合应用课“自行车里的数学”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得出自行车蹬一圈所走的路程等于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获得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能力、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实验型情境
数学较之其他学科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让学生运用实物、学具或实验等,通过摆、量、折、剪、画等活动,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实验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时,肯定能借助倒水(或沙子)的实验,亲身感受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3倍关系,但是他们不易发现隐藏在实验中的“等底等高”这一条件,这是实验过程中的一个盲点。为凸现这一条件,可借助体积关系不是3倍的实验器材,引导学生经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层层逼近的过程,对深度信息进行加工,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动画类情境
把新教材的情境图制作成动画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形、声、色、动等功能,使静态的画面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渲染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根据圆面积剪、拼转化成长方形的思路,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形体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课件动态演示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拼起来,就近似于一个长方体。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与拼成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柱体通过切、拼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相等,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