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保
在当前素质教育大环境下,语文科目的教学目标也应由成绩导向适时的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内在核心素养和道德品质。但通过实情分析,当前许多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侧重点仍着眼于议论文和现代文上,在教学过程中未有效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可以这样说,语文科目的教学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石拓展教学工作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找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对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素材多加以运用,不断培养学生的内在语文核心素养。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我国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价值内涵。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向我们传导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并在其中蕴含着许多优秀、深刻的价值理念。传统文化的作用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具有鲜明的思想特征,这些思想中蕴含的核心价值观放眼于今天也是同样适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今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不可避免。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立足传统文化,放眼于未来,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和改造,实现为学生提供丰富、完整、先进的教学素材。
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契合意义
在高中教学过程中,许多知识点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进行呈现,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不少诗歌、古文教学素材。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如果仅进行知识点讲解,就会造成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按部就班,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知识点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使学生在对文章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历史、感悟作者的生平故事。在融合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语文课堂的“润滑剂”和“填充物”,保证了学生掌握相应语文知识点,还实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先进价值理念融合至学生价值体系中,还实现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三、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契合的现状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中,知识点多、学时较为紧张,导致学习进度、学习节奏都比较快。在诗词歌赋、古文鉴赏等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知识点教授过程中,教師通常要求学生对文章中存在的字、词、句熟悉并能够背诵,要求学生对文章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未能有效提高。此外,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要求学生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和内在思想,只是在课上教授学生如何取得高分,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提高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文学审美、写作技能、道德理念等方面的,导致当前素质教育目标有所背离。
四、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师在利用传统文化进行课堂填充时,需要考虑到两者之间存在的互补性和拓展性,找准两者间的契合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促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能够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实现自身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的补充和拓展。与此同时,教师自身也需对传统文化具备深度认知和全面掌握,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单凭教师对历史故事的讲述时常会造成课堂教学的枯燥无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学体验。例如在《鸿门宴》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备课阶段就可以截取相应纪录片,在课上向学生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穿插讲解知识点,并向学生讲述高祖刘邦的创业经历。促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具备“久战不胜”却又百折不挠的精神,实现了以传统文化为教学素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3.借助传统文化成功构建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成功构建教学情境,然后通过引导教育或小组合作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情境进行学习。例如在《雷雨》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然后要求各小组收集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故事、作者生平等资料,然后就进行不限题材的文章创作,在创作过程中需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在第二天的课上要求各小组依次上台进行演讲。这样的教学方式实现了学生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有力补充,还养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在当前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在运用过程中,教师需秉持适时原则,并通过相应创新性教学手段的运用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的内在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熏陶下健康成长。
★作者通联:长沙市天心区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