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说欣赏教学的思考

2018-07-24 13:06冯丽媛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课外小说分析

冯丽媛

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却存在诸多问题,令小说教学停留于浅层次的理解和泛化的讲解上。

一、课堂教学空洞乏味

1.盲目追求内容新颖和形式创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以后,很多教师一味追求小说教学内容的“新”。实际上,这个“追新”只是表面上的浅层次追求,而没有在具体实践中真正落实到位。当然,教师追求教学内容的新颖的出发点本身无可非议,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追求新颖,更不能为了“新颖”而“新颖”,忽视甚至违背高中小说本身的教学规律和要求。

2.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

小说有生动曲折的情节、血肉丰满的人物、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背景和意义深刻的主题思想。所以小说教学的课堂应该是集趣味性、文学性为一体的。但如今教学中采用的小说教学模式出现了以下几种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

(1)肢解小说,固定模式。当前的小说教育模式基本上沿着介绍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分析写作手法——归纳中心思想等这一固定的流程来进行逐项讲解的。整个教学过程将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作为教学的主要环节。学生看完课文后,教师逐个提问学生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段落,每段写了什么,然后稍微总结下中心,一篇文章就算上完了。這样做的结果是将整篇小说搞得支离破碎。学生对教师讲授小说的套路摸清之后,沿着这种模式思考、分析问题,形成思维定式,根本不能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物的性格命运、小说的社会内涵,忽略作品当中那些引人入胜的细节。

(2)教师一切以参考书为准。教师在课前往往选取参考书或教师教学用书作为教学依据。按部就班套用参考书的思路和模式。授课者虽然不同,但是教学结构千篇一律,讲授思路大同小异。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按照预先已经设计好的流程进行。教师用已有的结论去分析小说,用已知的主题来解读人物。表面上看,学生对整篇小说的脉络、场景、人物性格命运把握的非常到位,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小说蕴藏的情感。

(3)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在当前的小说教学模式下教师扮演了课堂的主角,执教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师“讲”的过程。整个教学活动以老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中处于“言者”地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的“听者”地位。课上,老师不停地分析、讲解,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记录老师所讲的内容。课下,学生死记硬背课堂上记录的笔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缺少双边和多边的有效互动,约束了学生在小说欣赏过程中的个性发挥,同时使小说欣赏课堂死气沉沉。

二、课堂教学面面俱到,缺乏深度挖掘

如何对小说进行细致、深入但又不枯燥的讲解,是摆在很多教者面前的一大难题。为了单纯地讲解细致,教师往往会对小说的六大要素逐一进行分析和讲授,力求每部分都讲解到位。表面看来,这种教学方式涉及小说的每个要素和细枝末节,实质上,这种平均分配的分析方式犹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同类型的小说具有不同美感,要想达到理想的小说欣赏教学目标,分析方法和侧重点肯定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将整篇小说从外到内的阅读,并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深度,从不同的角度发掘每篇小说的闪光点和不同的意义、价值。要想使得学生能够深层次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的引导和点拔。

三、课堂教学缺少课外小说阅读的基础

文学在广义上即是“人学”。小说的主体是人物,学生通过阅读小说,从而深切感受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和性格,欣赏小说的美学,陶冶个人情操。这些不仅要求学生透彻理解小说,也需要建立在大量的课外小说阅读的基础上。课外小说阅读是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对开阔学生的眼界、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下小说阅读仅仅是就“课文”而“课文”,教师在讲解小说时,只是“走进文本”,却没有“走出文本”。按照小说的六要素分析完之后,稍作总结,一篇小说就算上完了。高中教材选了几篇小说,高中三年学习之后学生知道、了解的就只是这几篇小说而已。撇开课外小说阅读的基础,孤立文本,导致学生无法系统地了解该作者的其他作品,无法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也无法了解同一时代的其他作品。没有从纵向和横向对小说进行比较阅读。学生课业负担沉重,没有多余的时间阅读小说,这些都是造成课堂教学缺少课外小说阅读的关键因素。

总之,小说教学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存在着课堂教学空洞乏味,课堂教学面面俱到,缺少课外小说阅读基础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小说阅读时,摒弃惯性的上课思路和套路,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努力走出一条小说教学的集兴趣、拓展、理解为一体的“康庄大道”。

★作者通联:江西玉山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课外小说分析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分析:是谁要过节
倾斜(小说)
回头潮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取经之路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