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场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一直以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4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中显示,75.2%的受访者身边的初中学校有“实验班”“尖子班”等变相重点班。在前不久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里,在保障学生平等权益方面明确规定要实行均衡编班,不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但现实中,以实验班和普通班、尖子班和基础班等方式变相设立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情况依然存在。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也不是一纸文件或一个政策就可以解决得了的,可以说,要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合力才能完成,并且还要因地制宜。
“不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可谓老生常谈,上级部门三令五申但实际效果却乏善可陈,“实验班”“尖子班”等变相重点班屡禁不止。据了解,一些学校为提高升学率,千方百计追逐优质生源,除了接收片区学生外,还专门留出名额给通过“秘考”选拔的优等生,专门设立“火箭班”“南山班”“实验班”“创新班”等变相重点班。“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些学生家长“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千方百计让孩子进个好学校好班级,助推了重点班的开设。通常,重点班都配备最好的教师和资源,美其名曰“教师资源优化配置”,这也是最容易出成绩的地方。需要注意的是,重点班已经顺利运转多年,相关观念已是根深蒂固,落实“去重点”不大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优质教育资源始终稀缺,人们对优质教育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止,关键在于怎样进行更为合理的分配。教育资源均衡不是“平均”,而是基于个性特点使每个人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换言之,所谓教育均衡,并非质量绝对一致,而是基于差异基础上的和谐发展。据报道,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先后通过增加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间的竞争等模式,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取得一定成效。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仅要重视质量,更应重视在均衡基础上的特色发展。换言之,均衡发展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鼓励不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为禀赋各异的人的茁壮成长创造条件,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均衡。
一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处在一个动态调整的阶段,学校之间存在差异,孩子之间也有差异,但不能就此划定三六九等,而是应该給予所有孩子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事实上,按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来分班,而不以成绩判定一切,更有利于因材施教。要知道,很多成绩暂时不理想的学生都具有潜力,如果过早地划分了重点班与普通班,被划分到后者的学生很有可能形成心理阴影,不利于其健康发展。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和教训也许更值得关注。20世纪末,日本平等教育出现危机,加上私立学校在升学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导致公立学校在教育质量方面的信誉下降,学生不愿上公立学校,公立学校产生了生存危机。经过努力,在坚持教育均衡的基础上,日本教育界提出在公立中小学实行学校选择制度,即以追求每个个体的独特个性或每一种文化自身的发展权利为特征的“多元尺度”的公平,以激发学校教育活力,解决各种严重的学校问题。实践证明,只要相关部门能下决心推进教育资源均衡,现有的问题并非不治之症。
在义务教育阶段,政府有责任提供无差别的均衡服务,尊重每一个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实现优质教育均衡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要真正实现教育的“去应试化”,推动教育从“应试本位”走向“人的发展本位”,把人的发展真正作为最高原则。从这个角度说,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而不是完全可以量化的冷冰冰的考试分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假使让学生的发展束缚在分数评价的框框里,让学生的大好时光耗费在人为的区分上,如何让少年的创造力竞相迸发,又如何让“祖国的未来”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