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琴吴晓花李国景颜韶兵邹宜静周佳燕
(1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杭州 310020;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3杭州市种子总站,浙江杭州 310020)
瓠瓜是浙江省重要的设施蔬菜,当地已形成一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设施瓠瓜生产基地。为规范瓠瓜生产技术,针对瓠瓜不同栽培方式、不同设施类型的各项栽培措施制定了浙江省瓠瓜生产技术规程。
瓠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重要的瓜类蔬菜之一,深受广大城乡居民的喜爱。瓠瓜作为浙江省重要的设施蔬菜作物,在嘉兴、绍兴、台州等地已形成一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设施瓠瓜生产基地。同时,瓠瓜也是浙江省重要的山地蔬菜,在杭州临安等山区广泛种植。由于实际生产中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控等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造成瓠瓜产量、品质不稳定。为规范瓠瓜生产技术,提高瓠瓜产量与品质,笔者在开展试验研究、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瓠瓜产地选择要求、播种育苗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温光管理、植株调整、农药肥料使用等农业综合措施进行规范,制定出浙江省瓠瓜生产技术规程,该技术规程已由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公示并即将发布。
产地环境应符合NY/T 5010的规定。选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肥沃、酸碱度为中性或微酸性、保水保肥性好、近2~3 a(年)未种过葫芦科作物,或经水旱轮作、短期休耕的地块。
自根苗或嫁接用接穗宜选择抗逆性强、商品性佳、优质、丰产的瓠瓜品种,如浙蒲6号等;嫁接砧木选择与瓠瓜亲和力强、具强大根系的南瓜品种,如全能铁甲等。
3.1 播种育苗
3.1.1 播种期 根据不同茬口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表1)。若嫁接栽培,正常气候条件下采用顶插接法时砧木比接穗提前5~6 d(天)播种,即砧木的第1片真叶展露时为接穗的最适播种期。如遇低温天气,接穗播种期应适当推迟。
3.1.2 育苗基质准备 提倡使用商品育苗基质,或因地制宜自行配制育苗营养土。育苗营养土配比 (质量比):稻田表土或3 a(年)内未种过葫芦科作物的田园土65%~75%、腐熟有机肥25%~35%、三元复合肥(N-P-K为15-15-15)0.1%。配制的营养土可添加有益微生物菌剂(固体菌剂:有效活菌数≥0.2亿cfu·g-1,液体菌剂:有效活菌数≥0.5亿cfu·mL-1)0.1%~0.3%,搅拌混匀,或用5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浇湿,再覆盖透明塑料薄膜堆制30 d(天)以上。要求基质或营养土含水量50%~60%,pH值6.5~7.0,疏松、保肥、保水、营养全面,无病菌、虫卵、杂草种子等。将配制好的营养土或育苗基质装入营养钵或32孔、50孔育苗穴盘。
3.1.3 种子处理 提倡选用经干热消毒处理的种子播种。播前精选种子,并晒种1~2 d(天)。采用温汤浸种或药剂消毒。温汤浸种:将种子置于55~60 ℃温水中浸泡15~30 min(分),自然冷却后再浸种4~6 h(小时),捞出洗净,置于28 ℃恒温箱中催芽,当50%的种子露白时播种。药剂消毒: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30 min(分)。若选用未经干热消毒的种子,可先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 min(分),捞出洗净后再用清水浸种4~6 h(小时)。
表1 浙江瓠瓜不同栽培方式及茬口安排
3.1.4 苗床准备 低温季节大棚育苗,苗床需铺设电热丝加温,每平方米100~120 W;高温季节育苗,应选择配有防虫网和遮阳网的地块。地面苗床每平方米撒施30%辛硫磷颗粒剂5~8 g等防治地下害虫,喷洒35%苯甲·咪鲜胺水乳剂1 500倍液等杀菌剂,再覆盖1层农膜进行密封消毒。如采用营养土育苗,盖土可用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进行灭菌处理,每100 g盖土用药6~8 g混匀。营养钵或穴盘用0.1%~1.0%农用漂白粉浸泡消毒。
3.1.5 播种 每667 m2大田用种量:立架栽培(自根苗和嫁接苗)150~200 g;爬地栽培嫁接接穗100~120 g、砧木50~75 g。将露白的砧木种子及培育自根苗的瓠瓜种子直接播于浇足底水的营养钵或穴盘中,每钵(穴)1粒;接穗种子在露白后撒播于浇足底水的育苗盘或育苗床中,播种密度以种子不相互重叠为宜,再覆盖0.8~1.0 cm厚的营养土(营养钵育苗)或基质与蛭石按1∶1混合的盖籽基质。播种后覆盖新的透明地膜,低温季节加盖小拱棚保温,高温季节覆盖3层遮阳网降温。
3.1.6 自根苗苗床管理 播种后苗床温度控制在25~30 ℃。幼苗顶土后立即除去贴近地面的薄膜。低温季节育苗,50%~70%的幼苗出土后白天应撤去所有覆盖物;高温季节育苗,幼苗顶土后撤去全部苗床覆盖物。幼苗出土后,子叶带帽的应于清晨人工辅助脱壳。苗期白天最适宜温度控制在22~30 ℃,夜间14~20 ℃。棚内相对湿度宜保持在70%~80%,注意加强通风换气。苗期适当控制浇水,见干见湿。低温季节宜在晴天上午10:00后浇水,高温季节宜在早晨浇水。根据幼苗长势,后期可结合浇水进行追肥,每50 kg水加尿素80 g。定植前7~10 d(天)进行炼苗;定植前一天浇1次透水。
3.1.7 嫁接和嫁接苗管理 嫁接:宜采用顶插接法。砧木的嫁接适期为一叶一心,接穗的嫁接适期为幼苗出土后1~2 d(天)。为预防砧木和接穗蔓枯病的发生,嫁接前一天可用25%咪鲜胺乳油1 000倍液喷雾,嫁接工具和操作人员的双手也要消毒。
温湿度管理:完成嫁接后立即将嫁接苗移至温度为25~28 ℃、相对湿度90%以上的愈合室内愈合3 d(天),再在育苗床内继续愈合管理。没有愈合室的,嫁接后3 d(天)内依次覆盖塑料薄膜、草帘(或遮阳网)进行保湿、保温(或降温),白天温度宜保持25~28 ℃,夜间18 ℃以上,最低不低于15 ℃,棚内相对湿度90%~95%;第4~8天适当通风,以梯度降低湿度至70%。
光照调控:嫁接后第2天早、晚撤去草帘等覆盖物,分别见散射光1 h(小时);第3~4天视情况逐渐增加见光时间;第5~8天只需中午遮光。9~10 d(天)后接穗在中午不再萎蔫时恢复正常管理。嫁接苗移栽前要抹除砧木子叶部位发生的不定芽,抹芽时避免损伤子叶。
3.2 壮苗指标 低温季节育苗,幼苗两叶一心,子叶完整,无病虫害,嫁接苗嫁接伤口愈合完整;高温季节育苗,自根苗一叶一心,子叶完整,无病虫害。低温季节嫁接苗共生期控制在25~30 d(天),高温季节共生期控制在18~20 d(天)。
3.3 定植前准备
3.3.1 整地做畦 定植前15~20 d(天)深翻土壤。立架栽培,8 m宽大棚做4条畦,畦宽140 cm,沟宽40 cm,沟深20~25 cm;山地或平原露地立架栽培,畦宽110~120 cm,沟宽30~40 cm,沟深20~25 cm。拱形架栽培,6 m宽大棚做4条畦,两边畦宽(连外沟)70~100 cm,中间两畦畦宽(连内沟)180 cm,沟深20~25 cm。爬地栽培,6 m宽大棚做2条畦,畦宽(连沟)280 cm,畦沟深20 cm;8 m宽大棚做3条畦,畦宽(连沟)250 cm,畦沟深20 cm。定植穴附近铺设滴灌带,畦面覆盖地膜待定植。爬地栽培和春提早棚架栽培的做畦后盖好中棚,畦面覆盖地膜保温保湿。
3.3.2 施基肥 冬春季栽培,结合整地每667 m2施优质腐熟农家肥2 000~3 000 kg或商品有机肥500~800 kg、45%三元复合肥(N-P-K为15-15-15,下同)30~50 kg和钙镁磷肥50 kg;夏秋季栽培,每667 m2施25%氮磷钾有机无机专用肥(N-P-K为10-7-8)100 kg或腐熟纯鸭粪800~1 200 kg、45%三元复合肥30~50 kg和钙镁磷肥50 kg。
3.4 定植 低温季节选择晴暖天定植,高温季节宜在阴天或晴天傍晚定植。不同栽培方式的定植期见表1。幼苗带土带药移栽。立架栽培,宽110~140 cm的畦定植2行,株距40~60 cm,每667 m2栽1 100~2 000株;拱形架栽培,每畦定植1行,株距45~55 cm,每667 m2栽800~900株;爬地栽培,宽250~280 cm的畦定植1行,株距35~45 cm,每667 m2栽600~800株。栽后浇定根水,盖棚膜或遮阳网等控温控湿。
3.5 田间管理
3.5.1 温光管理 缓苗前白天适温为28~30 ℃,夜间保持15~18 ℃;缓苗后白天温度控制在25~28 ℃,夜温不低于15 ℃,适当通风增加光照;开花结果期白天适温为27~30 ℃,夜间以19~20℃为宜。采用通风、覆盖薄膜或其他保护措施调节温度。
3.5.2 搭架 在植株伸蔓前搭“人”字形架、直立架或拱形架,早春栽培需前期保温也可适当延迟搭架。保护地搭架(“人”字形架、直立架)架高1.5~2.0 m,露地“人”字形架架高2.0~2.5 m;拱形架架材宜使用长4.2 m、直径5 mm的钢筋,两端插入土壤成拱形。
3.5.3 促生雌花 5~6片真叶期,80%的植株(其余植株不处理,提供花粉)可用100(高温季节)~150 mg·kg-1(低温季节)的40%乙烯利喷施植株生长点,5~7 d(天)后喷第2次,促进主蔓发生雌花。宜采用洁净的河水或池塘水稀释乙烯利,不宜用自来水或井水稀释。
3.5.4 整枝摘叶 整枝摘叶宜选择晴天进行。生长前期原则上摘心不摘叶;中期摘病叶不摘功能叶;后期重点摘老叶、黄叶、病叶,去除弱小枝蔓。摘心、整枝、摘叶后,可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药剂喷雾,预防病害发生。
立架栽培,经乙烯利处理的植株应及时去除基部侧蔓,第7~8节以上侧蔓留1~2片叶摘心,主蔓长至1.8~2.2 m时摘心,同时分层绑蔓。未经乙烯利处理的植株一般采用单蔓整枝。夏秋季栽培可采用双蔓整枝,即当主蔓5~6叶时摘心,留主蔓上部2条健壮的一级侧蔓,并将基部二级侧蔓及时摘去,第7~8节以上的二级侧蔓留1~2片叶摘心,同时分层绑蔓。根瓜采收后及时剪去基部老叶、黄叶和不结瓜的侧蔓。
爬地栽培,主蔓5~6叶时摘心;单株留2~3条侧蔓,待一级侧蔓6~7叶时及时摘心;二级侧蔓留3~5条,并保留2~4片叶摘心;三、四级侧蔓摘心时掌握“见空隙多留轻摘、见封行少留重摘”的原则,无效侧蔓应及时剪除。
3.5.5 保花保果 低温或高温季节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保花保果。雌花开放当天的傍晚或次日早晨,用40%氯吡脲稀释液浸子房或用小型手提喷雾器均匀喷施整个子房;植株生长环境最高气温<15℃时,9 mL氯吡脲加水0.5 kg;最高气温15~25℃时,9 mL氯吡脲加水1.0 kg;最高气温≥25 ℃时,9 mL氯吡脲加水1.5~2.0 kg。花粉发育良好时,可在傍晚植株开花时或清晨闭花前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或自然授粉。
3.5.6 疏花疏果 单蔓整枝和双蔓整枝的单株同时留果数分别为2~3个和4~6个,及时疏去多余果。
3.5.7 水肥管理 生长期间保持土壤湿润,避免积水。施肥原则应符合NY/T 496的要求。爬地栽培植株一级侧蔓具2~4片叶、立架栽培植株开始爬架时,每667 m2追施尿素5 kg,或高氮复合肥(N-P-K为20-10-15或20-10-13)10 kg;第1批瓜快速膨大期,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每667 m2追施1次45%高钾低氮复合肥(N-P-K为15-10-20,下同)8~10 kg;始收后每采收2~3次瓜追施1次45%高钾低氮复合肥,每667 m2追施8~10 kg。中后期视植株长势及时追肥。夏秋季和山地栽培,施肥掌握“重前期、促中期、保后期”的原则。
4.1 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农药使用按GB/T 8321和NY/T 1276的规定执行。
4.2 主要病虫害 瓠瓜主要病害有白粉病、病毒病、枯萎病、疫病、炭疽病和蔓枯病等;主要虫害有蚜虫、烟粉虱、瓜绢螟和斜纹夜蛾等。
4.3 防治方法
4.3.1 农业防治 选用抗(耐)病的优良品种和无病种苗。提倡轮作,尤其是水旱轮作。及时清理残枝败叶、病株和杂草等,并带出田外集中无害化处理,保持田间清洁,减少病原菌传播,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性。深翻晒垡,深沟高畦,严防积水。合理密植,科学排灌、施肥。采用地膜、滴灌、无滴消雾膜降低大棚内湿度。
4.3.2 物理防治 采用防虫网隔离,银灰色反光膜避虫,灯光、色板、性诱剂等诱捕害虫,人工捕杀害虫,以减少农药用量和用药次数。夏季采用高温闷棚等方法土壤消毒15~20 d(天)防治土传病害。应用晒种、温汤浸种等方法处理种子,减轻种传病虫害的发生。
4.3.3 化学防治 白粉病可用250 g·L-1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或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3 000倍液喷雾防治;病毒病可用20%盐酸吗啉胍·铜(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氨基寡糖素水剂600倍液喷雾防治;枯萎病可用40%络氨铜·锌(抗枯宁)800倍液或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灌根防治;疫病可用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64%噁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炭疽病、蔓枯病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5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或21%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喷雾防治;烟粉虱可用20%啶虫脒可溶性水剂2 000倍液或10%噻嗪酮(扑虱灵)可溶性水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瓜绢螟和斜纹夜蛾可用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2 000倍液或20%虫酰肼悬浮剂1 0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以上药剂具体防治间隔天数和防治次数按照各农药的使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