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

2018-07-23 16:14潘真
检察风云 2018年5期
关键词:官商盛宣怀通商

潘真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先后在中国开设了20多家银行,几乎垄断了全国的国际汇兑业务和国内的金融市场,传统的钱庄、票号业根本无力抗衡,中国的经济命脉被英、法、德、日、俄等国操控着。中国必须兴办自己的银行了。

时任清政府“铁路总办”的盛宣怀,在向外国银行借款造铁路的过程中,醒悟到“铁路之利远而薄,银行之利近而厚,欲银行铁路并举方有把握”。他给清廷写奏折,陈述兴办银行的宗旨是“通華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很快,总理衙门一纸密函批准了了他的申请。

1897年5月27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商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黄浦路挂牌。创办人、大股东是宁波商人叶澄衷、严信厚、朱葆三等。通商银行名为商办,实际上是奉旨设立的官商;规定“权归总董,利归股商”,其实大权由盛宣怀独揽。中国通商银行的一个显著特点,用另一位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的话说,就是“不官不商,亦官亦商;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由于当时上海的外国银行资本多雄厚,通商银行一开始就额定集资500万两白银,终于打破外资银行的垄断,中国近代信贷事业从此开始。

中国通商银行筹办时,没有任何法规条文,盛宣怀制定章程时基本照搬汇丰银行的模式。缺乏经营管理人才怎么办呢?总行和各重要口岸分行只好聘用外国人为总经理,俗称“洋大班”。总行的洋大班美德伦(A.W.Maitland),在汇丰银行工作了20多年。开业后,虽然聘请了沪上钱业领袖陈笙郊为华大班以钳制洋大班,但总行的账册、簿据等全部是用英文记载的。而且,为了在“外滩银行”占一席之地,借以通融中外金融,中国通商银行还加入了外商银行同业公会。发行钞票基本格式也参照汇丰银行在香港发行的钞票,正面上方印有双龙戏珠图及“中国通商银行”篆字的圆章形行徽,面值用中文书写,下方印有“中国通商银行”行名。上海流通的钞票匕印“上海通用银元”或“上海通用银两”,年份为“大清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吉日”;北京流通的钞票上则印“京城京平足银”,年份为“大清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吉日”。反面除行徽外,全是英文,龙珠图下是“THE IMPERIAL BANK OF CHINA”(中华帝国银行),年份印1898年,下面有美德伦的英文签名。

中国通商银行的英文名称为“中华帝国银行”,引起过一场风波。那是辛亥革命成功后,国家设立的银行如大清、交通银行都改组、清理了。通商银行有拨存官款的事实,为避免外界误会,特地登报声明:“本行与清政府无关,纯系商业性质。”谁知广而告之,反而引起质疑:如果完全商办,怎么英文名称上有“imperlal”(帝国的)呢?通商银行赶紧召开董事会,议决将“imperial”改为“commercial”(商业的)。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春,中国通商银行正式改组为“官商合办”银行,即为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所控制,与四明商业储蓄银行、中国实业银行、中国国货银行合称为“小四行”。

从成立到上海解放的52年间,中国通商银行的掌权人,早期是大买办官僚盛宣怀,中期是买办资产阶级傅筱庵,后期是大流氓资产阶级杜月笙;银行本身也经历了封建官僚控制、商办、官商合办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与官府保持着密切联系。

猜你喜欢
官商盛宣怀通商
在个人交谊与国家利益之间:井上馨与盛宣怀围绕汉冶萍问题交涉始末(1897—1915)
刘佳炎:传承通商精神 深耕国际市场
走错了路,起步即是末路
通商达天下 侨心联四海 南通警侨联动打造“海外安全工程”新模式
官商腐败勾结问题的深层原因分析与解决路径
清前期的商业政策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近代萍乡煤炭资源开发中的官商关系
张之洞和盛宣怀在粤汉铁路及铁路借款上的恩怨
罪恶的官商“二人转”
南通世界通商总会举办2014年春季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