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萌
摘 要:博物馆是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场所,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渐上升,博物馆正是人们获取精神享受和文化享受的重要渠道。在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加舒适的观看体验,陈列艺术至关重要。观众按照博物馆设置的陈列方式了解文化信息,获得文化体验。本文将通过分析博物馆陈列艺术的重要性,探索博物馆陈列艺术与观众欣赏的关系,为博物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艺术;观众欣赏
博物馆是人们获取知识、增广见闻的精神殿堂,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其功能不断完善,除了具有最初的收藏功能之外,还具有陈列、研究和教育等功能,展品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扩增。但是,从现状来看,参观博物馆的人数并不是很多,限制了博物馆文化传播功能的发挥。因此,博物馆应该加强对陈列艺术的重视,在陈列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感受,为观众营造良好的欣赏环境。这就需要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充分了解文物信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观众的需求,并对两者进行有效融合,让观众体会到展品所具有的科学、历史与艺术价值的同时,获得启发性体验。在博物馆陈列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展品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实现展品的充分展示。
1 博物馆陈列艺术的重要性
观众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其获得的审美体验与博物馆的陈列艺术密切相关。注重博物馆的陈列艺术,才能够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为观众营造良好的参观体验。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决定了陈列艺术必须尊重观众、了解观众,创造观众接受的形式,促进博物馆的长远发展。
另一方面,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增强博物馆陈列艺术的先进性,才能够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起到陶冶情操、开阔视野的目的。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博物馆更加重视陈列艺术,创造良好的文化场所。
2 博物馆陈列艺术与观众欣赏分析
2.1 博物馆陈列艺术与观众的感觉
人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不同展品内容呈现出的形状、色彩等都会让观众产生不同的感觉。首先,应该在博物馆陈列中考虑到用光因素。观众对于展品色彩的感受会受到光线角度和明暗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影响观众对于展品的理解。天然采光和人工采光是博物馆采光的两种主要形式,其中人工采光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但是需要在此過程中充分考虑到观众的视觉特点,才能够实现采光、布光的合理性。[1]其次,应该注重色彩的设置,冷色调会让人产生收缩的感觉,暖色调会让人产生扩散的感觉。最后,应该考虑到人的听觉感受。比如在观众观看抗美援朝相关影片时,配上壮烈的音乐,能够在视觉和听觉作用下形成自身审美体验。
2.2 博物馆陈列艺术与观众的知觉
知觉是在神经系统作用下,完整把握审美对象的能力。知觉会帮助观众准确把握博物馆陈列艺术的特征,与感觉中反映某一展品孤立映像不同的是,感知能够形成完整的图式系统。因此,知觉是观众获取艺术体验的关键基础。感觉是知觉的基础,只有在博物馆陈列艺术表象的观看中,才能够形成深层次的知觉活动,提升知觉的丰富性与层次性。比如在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时,要相对一枚纪念章产生知觉,只有通过观看其色彩、纹路、形状和图饰等,才能够获得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博物馆陈列内容的具体特征需要观众通过知觉来把握,通过丰富的内容形象获得艺术体验。对博物馆陈列艺术意义的把握,离不开观众的知觉体验,这需要在感觉基础上实现。
观众知觉的形成是多种分析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实现对博物馆陈列艺术的整体、全面把握。比如在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时,仅仅通过视知觉不能够帮助观众形成完整的审美感知,只有实现听知觉与视知觉的融合,才能够促进完整审美感知的形成。此外,观众的审美经验也是决定观众知觉的重要因素,如果观众缺乏相应的审美经验,就不可能对某一陈列艺术形成全面而深刻的感知。另外,知觉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最终形成的审美体验,只有把重点展品的重点特征进行凸显,才能帮助观众经过识别形成对展品的知觉。
2.3 博物馆陈列艺术与观众的想象
人通过改造记忆表象,会在脑海中创造新的形象,这就是人的想象。人的想象要在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感知后才能形成,客观事物形象作用于人的大脑,人就会形成一定的感知,而当客观事物形象不再作用于人的大脑时,事物的表象也会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在此表象的基础上,人的想象才能够形成。在博物馆陈列艺术与观众欣赏中,想象也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心理。比如观众在观看抗日战争相关影片的过程中,会根据看到的革命先烈的英勇形象,结合自身大脑中的知识储备内容,形成新的革命先烈形象。人具有差异性,所以形成的新的形象也不尽相同。
联想是想象的初级阶段,观众通过观看博物馆陈列内容,能够对相关生活经验或者情感体验进行回忆,这也是获取审美感受的一种重要形式。[2]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和类比联想等是联想的几种主要形式。接近联想主要针对空间和时间上接近的事物,当观看到其中一件事物时,对于另一件事物的情感体验被唤起。类比联想指的主要是性质相似的事物,如观众在观看《清川江畔围歼战》全景画时,通过视觉观看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行为,观众能联想到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是想象的高级阶段。陈列设计者的设计思路会影响观众再造性想象的范围和性质,这是在观看真实事物时产生的心理活动。比如在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时,其中英雄的画像特征与照片等都会成为人们想象邱少云、黄继光等先烈时的依据。而创造性想象则需要体现在艺术创作中,是对表象的再创造过程。
2.4 博物馆陈列艺术与观众的情感
审美主体对于客体审美对象的态度和体验都体现在审美主体的情感中。当观众看到博物馆陈列艺术时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观众的情感,与感觉和知觉不同的是,前者反映了观众和陈列艺术之间的关系,而后者是观众单向的认知,当然观众的情感活动以对陈列艺术的感觉和知觉为前提。[3]如在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的陈列艺术中,观众只有结合相关文字、图片和视频等获得感觉和知觉体验,深入体会艺术家的审美情感,才能够获得更深层次的艺术体验。
由于主客体之间存在差异性,会导致情感体验也有所不同。比如观众在观看抗美援朝纪念馆陈列艺术和观看抗日战争纪念馆陈列艺术中,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在博物馆陈列设计中,应该考虑到观众情感的层次性与丰富性,不同观众的愿望、需求和立场以及态度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同时代的观众对于陈列艺术引起的情感体验也会有所差异。此外,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情感态度差异性极大,比如对于抗美援朝纪念馆陈列艺术的欣赏,20世纪50年代的人与20世纪60年代的人就会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也具有不同的情感态度;而参加过战争的战士与普通观众的情感态度会存在更大的差异性。
2.5 博物馆陈列艺术与观众的理解和再评价
在观众观赏展品经历了上述阶段之后,对于审美对象的领悟要落在理解和再评价过程中。因此,在博物馆陈列过程中,应该考虑到观众对于展品的理解和再评价,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艺术享受。感觉和知觉能够帮助观众了解艺术形象,但是只有理解和再评价才能够帮助观众深入形象的内在实质。博物馆陈列艺术应该反映生活,通过形象探索本质。在观众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应该能够对博物馆陈列艺术的完整过程进行了解,比如展品、文物等展现的生活规律和本质,有助于观众通过展品、文物中的外在形象,分析展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思维纵向与横向的拓展。对于同一件展品而言,由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能力,在参观的过程中得到的收获也有所差异,只有通过博物馆陈列艺术深入形象的本质,才能够获得更多的艺术体验。[4]
陈列设计者会评价展品反映的生活,从而体现博物馆额定陈列艺术。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会根据自身审美经验对其进行再评价,这个过程也是观众获取领悟的重要阶段。再评价的过程与陈列设计者的评价互无关系,也可以接受陈列设计者的观点,也可以不接受陈列设计者的观点。再评价的过程主要反映在陈列艺术反映生活的真实性评价与陈列艺术反映生活的正确性评价中。只有将陈列艺术反映的生活与现实生活进行对照,才能够判断其真实性,但是在此过程中应该考虑到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因此,在博物馆陈列的过程中,陈列设计者应该从现实生活角度出发,源于生活、忠于生活。
在当前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陈列艺术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与观众的感觉、知觉、想象、情感、理解和再评价密不可分。观众在欣赏博物馆陈列艺术的过程中,离不开上述过程的推进,这是帮助观众形成最终审美体验的重要环节。因此,重视博物馆陈列艺术与观众欣赏之间的关系,能够为人们营造良好的审美环境,帮助人们获得精神的愉悦。
参考文献:
[1] 朱进.浅谈博物馆陈列艺术与观众欣赏[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05).
[2] 吴昊,郑中华.认知心理学在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中的作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06).
[3] 罗怀日.对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的探索[J].大众文艺,2011(23).
[4] 吳秋华.博物馆的陈列艺术与观众审美之我见[A].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