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有才板话》的农民形象

2018-07-23 04:06于静静
世界家苑 2018年6期
关键词:民间

摘 要:赵树理被称为“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他长期生活在群众中,对群众思想的变化非常熟悉,尤其是对“五四”来的新文学与传统的农民文化之间的距离有了深切的理解,他立志做一个“文摊文学家”,想要打通新文学与农村读者的隔阂,将新文学推进到人民大众中,《李有才板话》就是这种努力的结果。虽然这部小说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完成的作品,表现出特定政治环境下的农村生活,但这是用民间的山泉洗过一遍的生活,显现出民间的本色。本文通过对《李有才板话》中农民形象的分析,对赵树理成功塑造农民形象方面展开具体分析。

关键词:李有才;农民形象;民间

《李有才板话》是一部具有中国民族气派,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中篇小说。它描写的是抗战时期,地主阎恒元把持了敌后根据地阎家山的村政权,村干部营私舞弊,欺压群众,却居然骗取了“模范村”荣誉。李有才带领小字辈,以“快板诗”为武器,同他们进行智斗,并取得胜利。作品采用又说有偿唱、夹叙夹议的板话形式,生动活泼。在这部小说里,赵树理主要塑造了三类不同的农民形象。

一、新农民形象

赵树理笔下的新农民以李有才、小顺等为代表。在他们身上,作者倾注了极大地热情,赞颂了在追求自由中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农民。他们除了具有敦厚、善良的美好品质,还敢于与剥削人民的地主作斗争。

李有才虽然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饱经风霜,但他仍然不放弃希望,不向恶势力低头。村西头老槐树底下的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气不死”,这是对他,也是对所有新农民性格特点的概括。他的名字叫“有才”,在小说里他也是一位善于把各种人物、各种现象编成快板的能手,这种歌谣顺口又好记,体现了李有才的机智和聪慧。

还有心直口快的小顺,敢于向老杨(真正的农民干部)说真话,另外还有小元、小保等小字辈的年轻人。他们都是以农民中的战斗者的姿态出现的,敢于揭穿阎恒元父子一次次的阴谋诡计,暴露了腐败干部剥削农民的丑恶嘴脸。

二、旧农民形象

旧农民身上有着中国大地上几千年来被剥削,被压迫,具有落后思想的农民传统,他们秉承“随遇而安”的守则过日子,面对权贵的欺压敢怒不敢言。

代表人物是老秦,他是阎家山里无所作为的“中间人”,胆小怕事,村里要重新选举村长,别人都要把阎恒元拉下台,而他却说道:“不妥不妥,指望咱老槐树底人谁得罪的起老恒元?他说选广聚就选广聚,瞎惹那些气有什麽好处?”但 老秦这人有点古怪,只要年轻人一发脾气,他就不说话了。有一年轻人说道:"你这老汉真见不得事!只怕柿叶掉下来碰破你的头,你不敢得罪人家,也还不是照样替人家支差出款?"老秦一扭头走了。

赵树理以犀利冷峻的目光透视农民的文化心态,把老秦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他既有软弱无能的一面,也有明事理的一面,只要年轻人一发脾气,他就不说话了,这说明他是认同年轻人说的话的。

赵树理以带有理性批判锋芒的口吻为我们描述了阎家山老一辈的旧农民形象。

三、农民中的流氓形象

《李有才板话》中还有一类农民形象就是见风使舵的地痞流氓形象,他们基本上也都是穷人,但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背叛农民大众而当了剥削阶级的走狗,比如张得贵、刘广聚等人,还有《小二黑结婚》中的金旺、兴旺兄弟。他们在“土改”的时候没有认清形势,使得他们在农民头上抖威风。对于这类农民,应对他们进行改造和教育,使他们克服流氓性,老老实实做个新型农民。

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是丰满的,特别是对落后农民的描写,既看到了他们的弱点,又认识到了他们的进步性。

同时,他也没有用现代小说刻画人物的所谓典型化原则,他的小说从不围绕一两个英雄人物转,而是长卷似的平铺展示群体的农民的故事,逼真的写出日常生活细节的过程,仿佛是听一个民间说书人在乡场上讲村里的故事,讲到哪个人物,哪个人物就成为故事的中心,叙述人物的伟大与平凡的统一,这是现实主义的态度。

也许并不存在着一个纯粹的“民间世界”,也没有一个纯粹的民间文化形态,正如“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那样,民间总是以低调的姿态接纳国家意志对它的统治、渗透和改造,同时他又总是从漫长岁月的劳动传统中继承并滋生出抗衡和消解苦难、追求自由自在的理想的文化品格,而且,民间也不是完美的概念,它是一个包容一切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的污秽、苦难、野蛮却又有着顽强生命力的生活空间,有关这个空间的文化形态,又总是能够比较本色的表达出下层人民生活的面貌和情绪世界。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强烈地体现着国家意志和时代共名合流的意识形态,民间文化形态并不是作为这些意识形态的对立面,而只是作为一种艺术补充出现的,只有当两者发生激烈冲突、民间的立场遭到全面否定的时候,它才会被迫以破碎的或隐形的方式曲曲折折地表达自己的声音。

在这个意义上,赵树理的创作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赵树理是“五四”以来新文学传统的异端,他早年曾接受过新文学的影响,但很快就发现新文学的传统的圈子过于狭小,无法真正提供农民所需要的精神食粮。他是属于中国民间传统中比较有政治头脑和政治热情的农村知识分子,他把民间传统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这一方面取决于他来自山西民间社会的家庭背景和浸淫过民间文化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他在战争的时代里看到了农民将会在未来的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通过小说向上传递民间的声音,这是赵树理拥有的一般民间艺人所不可取代的特性。

尽管赵树理创作的人物形象存在些许瑕疵,但小说真真正正的反映了农民的心理、心情和特点,他的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深刻反映了20世纪中国农村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也揭示了农民们迎接新社会,走向新生活的曲折过程,与鲁迅、茅盾等前辈作家笔下的农民形象相比,呈现出了新的精神面貌,这些农民形象的身上也深刻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同时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人物形象的宝库。

参考文献

[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11),125

[2]王万森.中國当代文学50[M].山东: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12(8),44

[3]方欲晓.论<李有才板话>的农民形象[J].北京大学学报,1962(2)

[4]白生国.论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J].教学随笔,2008(4)

作者简介

于静静(1995-),女,聊城大学文学院17级研究生,专业为中国汉语言文学,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民间
“民间互助文档”不该局限于民间
‘private’ parenting goes public
民间遗珍
春·民间
民间遗珍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手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