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虹
【摘要】目的:探討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采取中医药辩证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对象愿意配合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则接受中医药辩证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比对照组的7000%更高(P<005)。结论:中医药辨证治疗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可以明显改善疗效,值得借鉴。
【关键词】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西药;中医药辩证;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240-01
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属于常见周围血管疾病,尽管对其预防与诊断及治疗有很大进步,但从有关人口流行病学调查中看出,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发病率依旧很高。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容易并发静脉功能不全,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甚至诱发致死性肺栓塞,威胁生命安全[1]。基于此,针对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应积极治疗,常规西药治疗有溶栓、抗凝等,但疗效不显著。中医药辩证治疗本病有着不错的优势,为了探讨其应用价值,我院将收治的60例进行了分组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纳入对象60例,全部是我院收治的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纳入时间015年4月-2018年4月。入组对象临床资料完整,确诊满足下肢深部静脉血栓诊断标准[2],愿意配合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504±43岁(20-75岁);病程12d-4个月,均值349±53d。观察组:男21例、女9例;年龄507±41岁(22-72岁);病程14d-4个月,均值344±56d。两组患者前述资料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入院确诊后要求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便于静脉回血,尽量减轻患肢的肿胀,缓解疼痛,以低脂饮食为主,维持大便通畅,疼痛剧烈则予以止痛处理。选择低分子肝素100U/kg皮注,间隔12h一次;符合溶栓指征者采取尿激酶溶栓治疗,初次剂量4000U/kg,半小时内推注;维持剂量60-120万U/d,持续2-3d,必要情况可持续5-7d。溶栓结束后予以抗凝治疗。
观察组患者接受中医药辨证治疗:①脉络湿热型:采取通络活血方与三妙散加减治疗,药物包括当归尾、茜草、泽兰、牛膝各30g,赤芍、桃仁、王不留行、红花、甘草、黄柏各20g,苍术15g。皮色发红与皮温较高者加用蒲公英30g、金银花40g、紫花地丁30g,肿胀明显者加用车前子20g、泽泻30g,疼痛严重者加用制没药6g、制乳香6g,便秘者加用大黄6g、枳实10g。②脉络湿瘀型:采取身痛逐瘀汤与五皮散加减治疗,药物包括当归、川芎、牛膝各30g,桃仁、红花、茯苓皮各20g,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甘草各15g,地龙25g。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者加用水蛭20g、莪术10g、三棱10g;肿胀严重者加用薏苡仁20g、防己15g。③脾胃湿阻型:采取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药物包括桂枝、水蛭、虻虫各10g,芍药、牡丹皮、茯苓、白术、泽泻各30g,桃仁、苍术各20g,大黄6g、川牛膝15g。肿胀严重,身重畏寒者加用干姜6g、熟附子20g、生黄芪30g等,患肢皮肤暗紫者加用鸡血藤20g、丹参30g及红花20g。前述方药均采取水煎煮服用,武火烧开、文火煎煮半小时,取500ml,每天1剂,分为早晚两次服完。连续治疗3个月为1疗程,1疗程后评价疗效。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比较分析。
14评价标准本研究疗效标准参考如下[3]:①显效:治疗后患者的患肢肿胀完全或基本消失,两下肢周径差不超过1cm,活动后无疼痛或仅有轻微疼痛;②有效:治疗后患者的患肢肿胀有所缓解,两下肢周径差不超过2cm,活动后有疼痛;③无效:治疗后未能满足前述标准。将有效率与显效率计总有效率。
15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应用SPSS200处理,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实施卡方(x2)检验,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比对照组的7000%更高(P<005),见表1。
3讨论
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属于常见疾病,其机制至今无统一定论,大部分学者认为是血流滞缓与静脉壁损伤,以及血液高凝状态等所致[4]。本病病程较长,且并发症多,治愈率不高。中医将其归为“肿胀”、“痹症”等范畴,指出病机在于诸邪至瘀,瘀血内生,以及凝滞经络,导致脉不通,则营血逆行,津水外溢脉道造成。按照这样的机制,建议采取活血化瘀与通络除湿等为主要治疗原则,辨证论治,针对病机用药[5]。在本研究中将收治的60例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西医治疗,观察组采取中医药辩证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医辨证论治,分为脉络湿热、脉络湿瘀及脾胃湿阻三种类型,针对性采取中医药辩证治疗,使得治疗更有针对性,符合患者的需求,使得治疗更人性化与个体化,从而改善了预后效果。综上,中医药辨证治疗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可以明显改善疗效,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朱剑华.手术后下肢浅静脉血栓形成17例临床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3):355-356
[2]张明,陈鸿洁.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骨科手术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学,2013,13(20):154-154
[3]秦有,麦秀钧,陈经宝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证型演变规律[J].陕西中医,2009,30(2):178-180
[4]宋贤林,赵学钧.“椒蛭汤”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32例[J].江苏中医药,2010,42(7):54-54
[5]应海丽,江崇凤,张丽艳等.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在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17,18(8):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