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容安亭》《修身历》蕴含的思想

2018-07-23 04:06刘颖
世界家苑 2018年6期
关键词:思想

刘颖

摘 要:《东坡志林》记录了苏轼从元丰到元符二十年中之杂谈,其文内容广博、篇幅短小、意蕴深刻、引人深思,为研究苏轼生平留下了宝贵的材料,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苏轼的思想,以《修身历》《名容安亭》为例。

关键词:《东坡志林》;《修身历》;《名容安亭》;思想

一、《东坡志林》

《东坡志林》,苏轼著。此书所载为作者从元丰至元符年间二十年中之杂说史论。

按照学界大多数人的分类方法,可以将全书分为四大类:小说故事类、历史轶事类、考据辩证类、杂录随笔类。其中小说故事类共计32篇,如《修身历》,历史轶事类共计59篇,如《武帝踞厕见卫青》,考据辩证类共计19篇,如《八阵图》,杂录随笔类共计92篇,如《名容安亭》。

其文内容广泛,无所不谈。长短不拘,或千言或数语,以短小为多。皆信笔写来,挥洒自如,体现了作者行云流水涉笔成趣的文学风格。

文章虽篇幅短小,但是意蕴深刻,从中可以分析出苏轼或在儒家、或在道家、佛家影响下形成的忧国忧民、幽默风趣、旷达乐观以及有时消极避世的的思想。

二、《修身历》蕴含的思想

《修身历》原文:子由言:“有一人死而复生,问冥官如何修身,可以免罪?”答曰:“子且置一卷历,昼日之所为,莫夜必记之,但不记者,是不可言不可作也。无事静坐,便觉一日似两日,若能处置此生常似今日,得至七十,便是百四十岁。人世间何药可能有此效!既无反恶,又省药钱。此方人人收得,但苦无好汤,使多咽不下。”晁无咎言:“司马温公有言: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予亦记前辈有诗曰:“怕人知事莫萌心。”皆至言,可终身守之。

上面已经论述过,《修身历》属于小说故事类。苏轼的弟弟苏辙问了苏轼一个关于如何修身,获得长寿的问题,从苏轼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分析其蕴含的思想。

(1)所蕴含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任其性命之情”“齐一万物”“自然和谐”“道法自然”“无为”等。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而这篇文章中苏轼回答关于如何修身、长寿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即不过分的追求外物,不受外物的束缚,追求自然、无为的人生。不做亏心事,敢于把自己的所做所想记录下来,这样的处世态度就是获得长寿的灵丹妙药,而这种灵丹妙药既不花钱,又不痛苦,只是苦于没有“好汤”,使人难以下咽,这里的“好汤”可以理解为自己宁静、闲适、超脱物外的内心。人只要具备这种思想,便可不受外物的束缚,随心所欲,也就得到了修身的目的。苏轼在这篇文章中对如何修身的回答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通过丹药等外物的手段,而是归结于自己心灵的净化,归结于自然的处世态度。

(2)所蕴含的佛家思想

佛家思想的核心是“四大皆空”“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佛教教人要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等。

“无事静坐,便觉一日似两日,若能处置此生常似今日,得至七十,便是百四十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的佛家思想。苏轼所在的宋朝,佛学大兴,他的思想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如他崇尚“无事静坐”,强调自身修养,彻底地放空自己,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让自己不受俗世琐事的困扰,这样便可以达到一种真正超脱于物外的境界。

“平生所言,未尝有不可不对人言也”,自己平生所说之话没有什么不可以对别人说的。“怕人之事莫萌心”,害怕别人知道的事情千万不要在心里面萌生念头。这都可以证明苏轼的旷达、宽广的心胸。这是佛教思想中正知正见,度己度人的体现。

《东坡志林》写于元丰至元符年间二十年,基本上是他宦海沉浮的时期,30年坎坷曲折的仕途经历,使苏轼深刻体会到人情险恶,所以他主动向禅宗靠拢,去追求禅宗的思想,即“外物无芥蒂于心”精神上的宁静。

苏轼的人生哲学可概括为他自己所说的“静而达”,“静”指的是一种生活心态,“达”指的是对人生的理解以及处世态度、行为方式,这里面提到的“静”不仅是修身、长寿的手段和方式,更能体现他的人生态度。

(3)所蕴含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等。

晁无咎的话和前辈的诗都可以证明苏轼旷达、宽广的心胸。苏轼所追求的人生即是“义”的体现,如论自己受到什么样的挫折,受到什么样的冤屈,他都不会把这种痛苦强加到别人身上,依旧不会做有失“道义”的事,这可以说是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地方。

三、《名容安亭》蕴含的思想

《名容安亭》原文:陶靖节云:“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故常欲作小轩,以容安名之。

这篇文章非常短小,讲述了苏轼想给自己的小轩取一个“容安”之名的故事。

(1)所蕴含道家思想

从这则小记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在人生态度上受到陶潛的影响。“容安”两字其实是苏轼告诉自己要知足常乐、随遇而安,这是因为此时的他处于人生低谷期,他的苦闷必须有所寄托,于是他借用陶潜的话,一方面是在宽慰自己,另一方面是在勉励自己,遇到挫折时,他不会向任何势力妥协,有自己成熟的主张,这是他道家思想的体现。

苏轼晚年喜爱陶渊明,并把他作为“南行二友”之一。“斜川追渊明”“我欲作九原,独与渊明归。”这一方面可以看出苏轼赞同并追求陶渊明的“归隐”,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苏轼深受老庄思想中“乐知天命”的影响。

(2)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这则小记里,苏轼并没有这样一个小屋子来需要他命名,他只是“常预作小轩”,他一直幻想着自己能有这样一个小轩,就像陶潜一样,靠在南窗上,看看外面自己种的菊花、自己种的菜,他只需要一个容身之地,不需要多么大、多么华丽,只要可以容身、安定即可。上面我们提到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则小记写于他被贬时期,这个时候的他只是期望自己能有这样一个小轩,此时的他可以说是“穷”,所以他只能“独善其身”,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小轩就是苏轼此时的心理寄托,即他心里始终有这样一个小轩,这是他化解自己与现实之间矛盾的一个途径,是给命途多舛的自己留下的安身之所。但是我们都知道,苏轼无论被贬到哪里,他始终乐观、旷达地对待自己的人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其蕴含的儒家思想,即用儒家思想,使自己勇敢的面对人生。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苏轼的思想同时包含道家、儒家、佛家,在他初入仕途,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但是被贬黄州之后,由原来以儒家思想为主到以佛老思想为主、儒家思想为辅,这种主导思想的转换主要与其个人经历有关,这三种思想在他人生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引领他克服困难,使他能够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苏轼.苏轼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张瑞芳.从“和陶诗”看苏轼思想[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9)

[3]李庆皋.苏轼思想“大杂烩”论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7(3)

[4]刘石.苏轼思想与佛教三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3)

[5]苏轼.东坡志林[M].山东:青岛出版社,2010.

[6]孙兰廷.《东坡志林》初探[J].内蒙古师大学报,1984(2)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思想
最有思想的句子
谈数学思想在一次函数中的应用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数学思想
集合中的数学思想
有过程才会有思想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在解中考题中的应用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