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军
事先打好招呼,精心设计脚本;安排窗口单位,屏蔽问题角落,费尽心思打造政绩盆景;精挑细选群众,一些人甚至成了座谈会专业户……近年来,基层调研中的一些怪相折射出作风建设的顽疾,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
基层调研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实际情况、倾听群眾呼声、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与针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作风建设成效显著,但不可否认,在有些地方,调研中的不正之风换上了“新马甲”、有了新表现,上级领导到基层调研“被安排”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的基层调研变成“搭台唱戏”走过场,折腾了基层干部与群众,助长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不良风气。“走秀式”调研实在要不得!
八项规定,第一条就是改进调查研究,要求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中央三令五申,但为何一些地方置若罔闻、我行我素?这其中,除了“四风”问题所具有的隐蔽性、顽固性、易反弹等共性原因以外,最重要的在于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祟。一方面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些领导干部讲排场、好大喜功,出门前呼后拥,调研则蜻蜓点水,把调研当作应付式任务,这样一来,调研“被安排”成为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导干部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另一方面,基层干部为了虚假的政绩层层欺骗,公然忽悠,成绩经验一大堆,问题则不痛不痒,丢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最终把调研现场变成欺上瞒下的“秀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破除“走秀式”调研,最关键的是领导干部以上率下,带头抵制“被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以实际行动给广大党员干部作出了榜样。他到基层考察调研51次、累计152天;调研河北阜平,在村民老陶家脱鞋盘腿话家常;考察湖南湘西,在少数民族村和特困户家商量脱贫之策。而之所以在考察中见群众、听真话、摸实情,绝不允许弄虚作假,为的就是与群众走得更近一点。
“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消除基层调研中的不正之风、挤压调查报告中的虚假水分,既需要在制度设计上精准发力,划出调查研究的红线底线,也需要在改进调研方法、转变调研风气上下功夫。从文山会海中走出来是第一步,带着问题意识、关注实际难题、走进群众中间,才能真正在基层调研中识别“被安排的套路”、掌握真情况、发现真问题。(责编:陈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