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科学修史

2018-07-23 05:52徐恩丹
检察风云 2018年5期
关键词:炼丹硫黄火药

徐恩丹

单是为了一句“中国古代无科学”,就值得撰写一部《中国科学史》。然而《中国科学史》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要满足阿Q式的虚荣。历史上,帝国主义征服一个民族,从思想匕首先要做的,就是消灭那个民族的历史意识。社会愈是发展,人们愈是想较多地知道自己的历史。

《中国科学史》

作者:李申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虽然有人主张,凡是确切的知识都是科学。但是我们只能说这是属于科学领域的知识,却不能说这是人类科学活动的开始。单是确切的知识,不单早期的人类具有,就是一些高级动物也有,而不仅是本能。然而这些知识,都是动物在谋生过程中,人类在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不自觉地获得的,是谋生,或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副产物。没有这些知识,不仅人类,许多稍微高级一点的动物,也无法生存。这些知识的正确性,是促进人类把探讨知识本身作为重要事业的前提。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无论动物如何聪明,都不可能专门把获取知识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但是当人类意识到知识价值的时候,就会分出一些人来,专门,或主要从事知识的生产。直到今天,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几乎都要谋求在确切知识,也就是科学知识的指导下进行,才觉得放心。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应用状况,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富强与否和文明程度的标志。因此,我们也只把自觉从事的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活动称为科学活动,并且把这个自觉获得知识活动的始点作为科学的始点。

自觉获取知识的活动,在不同领域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在天文学领域,树起一根标杆去测量日影长短变化,甚至在未树标杆之前,注意观测日月星的出没状况并且记录它们,这就是天文学的开始。在医学领域,认真观测疾病的状况,自觉寻求治疗的方法和药物,就是医学的开始。在农业领域,探讨增产的方法,也应该是农业科学的开始。在数学领域,能够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数字并自觉探讨数字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数学的开始。因此,像我国典籍《山海经》中记载日月出入的位置,《夏小正》中记载中星出没的时间,甚至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后稷教民稼穑,都应视为我国先民科学活动的开端。这些开端具体在什么时代,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今天已经很难知晓了'然而我们的先民很早就自觉地从事专门生产知识的活动,则是确定无疑的。这些活动的成果,以不同方式,记载在我们的古籍当中。这些记载,就是我们这部中国科学史的基本资料。

科学是人类自觉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活动,和哲學、宗教都不一样。哲学是一个个独立的思想体系构成的世界,体系之间的界限,要远大于体系之间的联系。宗教的世界里,更是一个个独立的“王国”。愈到后来,“王国”之间就不仅是界限,而且是排斥甚至敌对。科学则不是一个个独立的思想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人类为了更好的生活因而追求更多的知识、并且对知识不断发展和改进的活动。这样的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如果因为某些伟大人物的名字而使科学之间有所区别,那也不是独立的体系,而是科学本身发展的阶段,一个分支。哲学和宗教体系一个个都独立于社会生活之上,人们也根据自己的状况决定对它们的态度:需要,还是不需要?而未必就影响自己的生产和生活。但人们,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不能离开科学,否则就要堕入愚昧和落后。因此,哲学体系在历史上不断变更,宗教体系也不断更替,都有自己的诞生和灭亡。诞生的,将来也要灭亡。但科学,可以说有诞生,从人类自觉追求知识开始;却不会有灭亡。因为人类存在一天,就需要知识,需要知识的更新。

但是对于中国科学来说,却有自己的终点,这就是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中国科学的支流逐渐融入人类科学的主流。具体在什么时候,不易确定。各个领域也不一样。在天文学领域,以清代国家采用汤若望等人所制订的历法为标志,中国古代天文学就走到了尽头,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其他领域,则要到鸦片战争以后,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也有的门类,比如中国医学,仍然在尽着自己的使命。我们之所以说传统医学,也就是中医也有终点,只是说它的理论已经不是在传统的道路上继续发展。进一步发展的道路,是融入近现代的世界医学。

金丹术与中国科学

从秦始皇寻不死药,到唐代皇帝、士大夫们纷纷服用金丹,中国古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经历了近千年的严重争论,唐末至宋初,整个社会的整体,终于认识到,人的身体不可能吸取黄金、还丹所谓“不败朽”的性质,不可能借助这些“外物”来加固自己的生命。相反,倒足以严重伤害健康和生命。然而和人类所犯的一切错误一样,这些活动还是给后人留下了一些有益的东西,也是不幸中的安慰。

首先引起关注的,自然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发明。

据唐代李复言《续玄怪录》,周隋之际有个叫杜子春的人,曾经见到道士的丹房“紫焰穿屋上,大火起四合,屋室俱焚”。(《太平广记》卷16)这应当是一次火药爆炸,而不仅仅是失火。后来的《诸家神品丹法》所引《孙真人丹经》内“伏火硫黄法”,中唐或唐宋之际成书的《真元妙道要略》中也有关于硫黄、雄黄、硝石和蜂蜜合烧会发生剧烈火灾的记载。对于硝石不可与硫黄等一起烧炼,也有警告。这些材料,虽然时代未必确实,但大体可以相信,隋唐时代,炼丹术士们已经知道硝石、硫黄等一起烧炼会发生剧烈燃烧。甚至还可以把术士们对此事的了解再往前推。炼丹使术士们了解到硫黄、硝石等药物的性质,为火药的发明做了准备。

然而在炼丹术士们看来,这是他们的失误。他们对待这种失误的态度,是寻找一种办法,去消除这种失误。所以唐宋时期的丹书,才有许多“伏火法”或者伏制硫黄等易燃药物的方法。如同一个魔术师仅仅知道两种气体混合会发生爆炸,而不能说是氧气、氢气的发现者一样,这些炼丹术士们,更难说是火药的发明者。因此,宋初曾公亮《武经总要》中的“火药法”,应当认为是火药发明的标志性事件。其配方有两种,都有十多味药,可知配方已经相当成熟。其发明的时间,可能要大大早于其公布的时间。其中的“炭末”等配料,未必和炼丹有关。因此,火药的发明和炼丹有多大关系?值得研究。

其二是对金石药的认识。除了终于认识到金石药的毒性,知道它们不可能使人长生不死是最重要的成果之外,为了炼丹药,唐代出现了一些专以认识炼丹药物为目的的著作。梅彪的《石药尔雅》,列出了炼丹用药和药方的隐名、别名,以便人们识别。从认识丹药性质的角度看问题,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丹药虽然不能使人长生不死,但对人体有某种医疗的作用。古代医药书中也常有零星的记载。当代张觉人著《中国炼丹术与丹药》,介绍了140余种丹药及其作用。可算是炼丹术留给后人有用的遗产,

据《黄帝九鼎神丹经》,炼丹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用丹炼成黄金。经过炼丹术士们长期的实践,终于还是炼成外表类似黄金的物质。唐代的炼丹术士们能够清楚地辨别自然黄金和人工炼制的药金,并且发现了鉴别的方法,这就是放在火焰上烧:“若烧火其上,当有五色气。试之果然。”(《旧唐书·孟诜传》)这种方法,被称为火焰鉴别法。孟诜是孙思邈的弟子,《旧唐书》本传说他“少好方术”。因此,他提供的方法,当是方士们常用的方法。

用火焰鑒别金属,是唐代以前很久就知道的方法。《周礼·考工记》:

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

后世所谓“炉火纯青”,就是指炉火完全变为青色,这是冶炼成功的标志。唐代主动用火焰鉴别真金和药金,是火焰鉴别法的进一步发展。

炼丹术士留给后人的重要思想遗产之一,就是提供了物质不灭的范例。

据葛洪《抱朴子内篇》所载的丹方,所用的药物动辄数十甚至上百斤。唐代的丹方,则仅以斤、两,甚至少到分。分量的减少,标志着炼丹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精细的炼丹术使术士们发现,烧炼前后,药物的总量不变。

宋代张载提出“气有聚散而无生灭”,王夫之注解道,一车薪柴烧成灰烬,一部分变成了烟和火焰,并没有消灭。一锅饭菜,如合盖严密,湿热之气就不会跑掉。汞容易挥发,但终究要回归大地。因此,气只有聚散,而没有生灭。

张载曾“出入佛老”,对道教有深刻的研究。王夫之以汞为例,并且以为合盖严密,则湿热之气不会散失,都可以看到炼丹过程为防止汞铅的挥发而严密封固的影子。因此,“气有聚散而无生灭”,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式的物质不灭定律。而为这个定律提供根据的,有炼丹术士的贡献。

鲁迅先生说过,煤的形成,当初用了大量的木头,结果却只有—小块。论及炼丹术与中国科学,更是感到用“木”太多,而成就的“煤”太少。

猜你喜欢
炼丹硫黄火药
神奇的火药
火药的来历
火药的诞生
“火药弟弟”
中药硫黄熏蒸历史研究
基于对硫黄素T诱导的DNA G-四链体抑制作用检测银离子
不溶性硫黄预分散胶母粒及其制备方法
酸气中烃含量对硫黄回收的影响及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