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兵
在中国的江湖文化中,腰挎酒葫芦,大口吃肉,快意恩仇,常常是大侠的标配:80后、90后熟悉的葫芦娃,则是从葫芦中蹦出一个个娃娃,或喷火或吐水或隐身,个个神通广大。徐孝国既有“葫芦大侠”的纯粹与大气,又有“葫芦娃”的神通本事,将葫芦工艺和文化做到了极致。
艺术家必须有性格,作品才能有生气。徐孝国首先是纯粹的。他本是一位田径运动员,后从事商业,在各项事业里都曾做得风生水起。然而因从小受到家中长辈葫芦工艺的熏陶,始终不能放下对葫芦文化的热爱。于是20多年前,毅然放下待遇优厚的工作,在昆明团结乡隐世8年,专研葫芦工艺。漫长的岁月里,陪伴徐孝国的,唯有葫芦。“那时候家人朋友都说我疯了,可以说是众叛亲離,一贫如洗,8年的时间主要靠面条和土豆过日子,还捡过烟头抽。”徐孝国说。
生活清贫,灵魂却是无比富足。艺术家的纯粹在徐孝国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今徐孝国在原昆明市西山区海口建起了一家葫芦传习馆,平日喝茶、聊天、雕葫芦。有时候工作起来,常常几天不说一句话,或许孤独,或许寂寞,但一个造型别致、感情强烈的作品却诉说着艺术家丰富的内心。
徐孝国还是大气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葫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她是神话中的图腾,是农耕民族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也是许多少数民族的演奏乐器。徐孝国从来不愿意固于葫芦工艺本身,他创办葫芦传习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身份到处讲学、授课、带徒弟,传播葫芦文化。他努力拓展葫芦工艺的外延,创造茶叶葫芦、改良酒葫芦,并结合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用革命性的思想,整体打造包装葫芦丝。徐孝国不仅仅是葫芦工艺艺术家,更是一位葫芦文化的推广者。
本心纯粹,处事大气,这样的人不仅令人乐于亲近,而且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往往都能做出成绩。在葫芦工艺上,徐孝国可谓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雕刻、彩绘、烙印等各种技艺烂熟于心,常常在一件作品上叠加各种手法,因形赋意,立意绝高,令一个个原本普通的葫芦熠熠生辉。《十八罗汉》是徐孝国的得意之作,先宫贴画白描,然后堆漆,漆层一层一层堆上去,整个作品要花费7道工序,3个多月的时间。作品画工细腻,十八罗汉各具特色,衣带飘风,神情生动。随着葫芦转动,在椭圆、曲面之上,我们仿佛看到罗汉活了过来。
作品《百虾图》更是将徐孝国的艺术特点展现的无比透彻。一尊不大的葫芦,活灵活现的虾子长长的触须,充满力量的四足,线条有力,布局合理。开合有度,繁简有序,做到繁而不乱,简而不空,亦繁亦简,变化无穷。在为昆明市西山区创作的一组作品中,徐孝国将“西山龙门” “石龙坝水电站” “聂耳墓” “中国第一家机枪” “中国第一台望远镜”等内容创造性地展现在葫芦上面,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造奇迹,还有历史工业。仅仅几个画面,就讲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西山区,让西山区可以触摸,可以兴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