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秀童
摘 要:本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相关概念进行了简要阐释,并围绕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研究主题,分析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校目标设定、高校课程设计、高校培养途径及师资、社会实践活动等几方面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相关概念阐释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一词源于英文“employability”,国际劳工组织对其解释为,通过教育和培训,个体所获得的保持体面劳动或各种职务晋升以及能应对外部条件变化的能力和资格,就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来说,则在此基础上限定对象人群。陶爱祥(2005)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并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自己从而胜任工作、保持工作并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1]。薛荣生(2011)综合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及国内学者的研究,首先从概念内涵释义,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本质是就业竞争力,就业竞争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以及将个体所受高等教育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能力;其次从概念外延阐释,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职业认知能力、基本职业能力、求职能力、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等不同层次的能力;最后就意义而言,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概念,更是一个富含经济和社会意义的人才衡量标准[2]。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
目前,理论界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概念没有统一界定。梁淑兰(2008)分析了就业者内外部环境与自我精神特质,認为就业能力开发是指就业个体、就业单位及社会三者对就业个体的识别组织内外就业机会、获得就业并保持就业、在就业中自我发展,以及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不断学习的心理特征的培养[3]。Yorke(2007)从能力定义的视角进行解析,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能使大学毕业生更容易获得职业和在其所选择的职业中获得成功发展的一系列技能、知识和人格特征[4]。薛荣生(2008)从培养主体的角度出发,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定义为:高校通过系统化培养模式,使大学生获得的有关择业和职业发展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同时指出高校系统化培养途径主要包括:高校通过开发目标设置、开发环节实施以及开发结果的评估。
二、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就业能力作为客观的事物,一直处在不断变化的动态发展中。根据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因素的不同性质,一般可分为自身先天因素和外部后天因素。个体自身条件中的先天因素由基因遗传决定,是指个体出生时机体结构所具有的一切特质,不在本文的研究之列。本文主要探讨外部后天因素,包括:高校培养目标设定、高校课程设计、高校培养途径及师资、社会实践活动等几方面因素。
(一)高校培养目标设定
什么是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等问题一直是学界所探讨的课题。大学建立之初,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专业人才,如牧师、律师等,同时也对知识创造给予一定的重视。但早期的大学仍然是一座象牙塔,其教育宗旨是精英教育,目的是培养少数精英团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对高校关于大学生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经济社会需要大量各类企业专业人才,高校必须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与产业界的需求相结合,培养的人才应该符合产业界的需求。各国政府也开始对高等教育提出要求,指示高校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中国也提出要通过高等教育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才,促进中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与大学生就业取向有重大关联。培养目标决定着高校将采取何种方式来教育学生,关乎高校想要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也关乎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最终直接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高校课程设计
英国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实践中表明,就业能力开发植入课程,即将就业能力培养的相关目标嵌入课程体系设计是实践育人的一项有益举措。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来源于高校的课程,如英国斯坦福郡大学等高校以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需要到达的目标为导向,对专业课程结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评价方式等进行界定,并将上述相关规定通过学校的专职部门对全校教师员工进行展示。同时为了便于教师对大学就业能力开发体系,英国很多专业课老师和就业指导教师为同一人[5]。国内高校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同样会有一整套相对独特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通识课程。一般而言,高校在贯彻培养目标最直接的做法是将其融于课程体系设计,根据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各个专业的不同就业情况,有选择地进行专业课的设置,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的技能。
(三)高校培养方式及师资
目前,国内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侧重于两方面,一是理论课的学习,一是实践学习。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大学生能够树立起对所学的专业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然而,理论最终要回归到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的学习能够让大学生提高技能,并学会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之中。只有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途径,才有利提高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在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中,教师要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为此,高校师资队伍的水平高低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高校教师具有丰富的经验,自身的专业素质过硬,就能够以上率下,以点示面,引导与帮助大学生培养就业的技能,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中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四)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影响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自身的高度综合性,使得我们需要深入去探讨究竟何种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首先,社会实践活动能否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取决于活动本身与大学生当前所具备的就业能力的相差度。换言之,大学生自身能力是否与实践活动相匹配。对大学生而言,高于大学生现有能力水平同时又能顺利进行的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就业能力的发展。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难度过大或过小的教学要求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状态下的教学难以开发学生的潜力。其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的影响程度,与活动本身的组织结构状况与重复程度相关。实践活动的目标应当足够明确,步骤清晰,过程合乎逻辑,参与方式手段具体,大学生就容易从结构上把握活动。这样的把握将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并且能够促进大学生内在思维逻辑的形成。此外,要进一步实现大学生就业能力“由外向内”的转化,还需要强调活动的重复性。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只有通过一定次数的重复,才能形成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技巧。
三、结束语
在基本明晰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后,要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中遇到的高校开发观念落后、就业指导的层次水平较低、就业教育范围狭窄、缺乏时效性等问题,积极提出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开发的策略,如:政府加强引导和支持、以能力开发为目标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创新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评估制度等,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参考文献:
[1]陶爱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 商业时代,2005(5).
[2]薛荣生,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 教育探索,2011(9).
[3]梁淑兰. 企业内部的员工就业能力开发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08.
[4] York & Knight, Evidence-informed pedagog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student employability [J].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007(2).
[5]刘桂华. 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启示[J]. 教育与职业,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