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出时间认真研究往年的试题……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琢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当你真正把格式搞透了,就如同己出。”正如刘芃教授所言,处在高三的备考阶段,教师应认真琢磨往年高考真题,力图发现往年高考真题中蕴含的启示。
选择题由材料、设问项和备选项三部分组成。高考选择题中的材料是命题专家从史料中精挑细选出的,具有典型的——能真正体现出“考试大纲”所要求的新情景、新材料。而命题专家对设问的拿捏更是无可挑剔,对选项的设计也令人赏心悦目。
命题人在设计选项时会让选项承载着不同的考查功能,如知识体系、逻辑推理、史学功能(心态史学、社会史学、计量史学、观念史学、史学范式等)、素养能力、语言设计等。正如刘芃教授所言,“社会上流传的复习题往往粗制滥造,不得要领,不分良莠地抓着就做,最容易产生误导。”因此,对高考选择题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本文试以2015—2017年新课标卷及海南卷的选项设计——语言设计的“程度性” 干扰表述为例进行分析,以期对高考备考有一定启示。
表1 2015 —2017年新课标卷及海南卷高考真题在选项中 “程度性”设计统计表
续表
从上述统计数据来看,高考选择题在设计选项时,“程度性”语言的设计是其考查的一个重要手段。上述的八类“程度”性表述中,“一、二、三、四、五、七”属于“绝对化”的表述错误类型;“六、八”属于“时间节点上‘度’”的表述错误类型。下面就表格中的四种错误类型各举一例加以分析说明。
“开始”,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中分为两种情况:①作为动词时解释为“从头起、从某一点起”和“动手做、动手进行”;②作为名词时解释为“开始的阶段”。在历史学科的语境下,“开始”具有“一个新的起点”的意思,应该对它有一个严格的界定,比如“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始)”。
“已经”,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中作为副词,表示“动作、变化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这个“完成程度”应该有明确的标准,如“任务已经完成”。
下面以2017年海南卷第9题为例分析说明对“开始”“已经”的程度设计。
例1.(2017·海南卷·11) 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 C )
A.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此题在选项的设计上,其语言设计功能体现无遗。A项的“决定”太绝对化;B项的“已经”是一个“时间节点上‘度’”的错误,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是以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为标志的。对这个‘度’应有严格的界定,而材料主题是在第一次合作期间的国民党与共产党因工作重心不同而可能会出现将革命引向畸形的危险,并没有体现出对上述的“度”的界定;而D项的“开始”本身是没有“度”的事件,因而错误。
“导致”,在现代汉语中解释为“引起”,常用于不好的结果。比如由一些小矛盾导致双方关系破裂。下面以2017年新课标Ⅰ卷第26题为例加以分析。
例2.(2017·新课标Ⅰ卷·26)
表2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C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此题的D选项错误原因在于:①材料里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z中提到“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②D选项表述本身的逻辑性有误,战役失败有很多因素。李世民患病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而不是因其患病导致战役的失败,这样的表述太“绝对”。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导致”后的内容和材料主题是否一致、“导致”所带来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
“决定”,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解释,①作为动词时表示“对如何行动做出主张”;对“某事物成为另一事物的先决条件起主导作用”;②作为名词时表示“决定的事项”。从高考试题选项的设计来看,“决定”一词基本上是以动词形态出现的。下面以2017年新课标Ⅱ卷第24题为例加以分析。
例3.(2017·新课标Ⅱ卷·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图5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此题C选项答案错在“决定”二字。“交通条件”的表述是符合材料信息的,“河流、湖泊”以及“城市”之间的联系需要“交通”来连接;“经济发展”也符合传承信息,“经商成为巨富”。而当两者用“决定”二字连接成一个陈述句时,就会因为程度表述“过度”而错误。
“都”,在现代汉语中与“全部”同义,表示“全部包括在内”。下面以2017年新课标Ⅲ卷第27题为例加以分析。
例4.(2017·新课标Ⅲ卷·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B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此题A选项错在“都”的程度表述。排除A选项需要知道两个概念: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历史事实是指曾经发生过的真实存在,具有客观性;历史叙述是指叙述以往发生过的历史,具有主观性。按照这样的概念定义,因为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所以历史事实未必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的,只能说可以通过历史叙述最大可能地去还原历史事实。
“消除”,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中作为动词,表示“使不存在、除去(不利的事物)”,如消除隐患。下面以2017年新课标Ⅲ卷第34题为例加以分析。
例5.(2017·新课标Ⅲ卷·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此题C选项错在“消除”二字,根据“消除”的含义可推知,在1953年,苏联城乡之间的差别不可能被消除。2017年新课标Ⅰ卷第33题也考查了英国在工业革命期间的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一相似考点。
基于上述的四种程度设计陷阱,教师在复习时,对一些“历史的界定”一定要谨慎,在表述中做到“适度”和“有的放矢”。教师在选题时,可有意识地去筛选选项程度设计类型的试题;在讲评练习题时,要加强对选项“程度性”表述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地去分析选项中出现的各种“程度性”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