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素养与“发现历史问题”类的开放性试题解题
——以2017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历史开放题为例

2018-07-23 09:03湖北广东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8年4期

湖北 广东

2018年“考纲”中强调了四大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在开放性试题的考查中,前三者是前提和基础,最后一点才是重点和核心。换言之,站在学科能力的角度上,历史开放性试题主要是突出对“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考查。它要求考生以所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相关的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在“考纲”要求的四大学科能力中,本文重点考查的是“论证和探讨问题”,而该项能力下面还有三个层级目标:即“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和“独立提出观点”。下表为2010 —2017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开放性试题对“论证和探讨问题”之下的三个层级目标的考查情况。

层级目标 年度 考查内容 解题思路Ⅰ.发现历史问题2017年 围绕中外关联的历史事件,自拟论题并阐述将材料中的时序信息整合为主题信息,从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和对外交往等角度进行中外关联,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并阐释问题2016年 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拟论题并阐述将某种制度与该制度的实践进行关联,可从古希腊、近现代西方和近代中国等角度思考,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并阐释问题2015年 对生产力公式进行探讨既可将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进行关联,从公式中发现其内在联系并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探讨可以是证实、证伪或完善2014年 对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既可以从目录的结构上或目的上发现问题;也可以从目录的整体或微观上发现问题。修改建议可以是增、删、并、调任何一种形式,然后进行说明2013年 提取汉、唐地图信息,并进行比较说明通过比较两幅地图,可从行政制度、行政区划和历史趋势等角度发现问题,然后进行说明Ⅱ.论证历史问题2012年 评析“冲击 —反应”模式 理解该模式内涵,表明观点,可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然后进行评析2011年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利用材料观点,判断该观点的是非对错,然后进行阐释Ⅲ.独立提出观点 2010年 阐述对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的认识紧扣“历史前提”,可从“历史前提”的原因、条件、内容、要素以及差异等角度阐述认识

从上表中可以得出以下两个观点:①开放性试题在三个层级目标间切换考查,但近五年来命题人更为青睐考查“发现历史问题”;②如果说2010 —2012年间是单独考查某一个层级目标的话,而2013 —2017年间则实现了对两个层级目标的综合考查。因为它不仅要求考生发现问题,还要求考生在此基础上独立提出观点并进行说明、探讨或阐述,实际上是对“发现历史问题”和“独立提出观点”这两个层级目标的综合考查。它一方面使得本题的开放性更强,考生自主的空间更大,更易于检测考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另一方面也给命题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一、如何发现历史问题并形成论题

(2017·全国新课标Ⅰ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该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根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1.切脉问诊探病因

(1)所拟论题与材料信息关系不大或完全无关,不符合设问中“从表中提取”的要求,如“西方的殖民扩张与明清的闭关政策”。

(2)所拟论题为材料信息中的孤立历史事件,如“莎士比亚的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特点”,这就背离了题目“中外历史信息”的要求。

(3)所拟论题为材料信息中的中外事件,如“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与中国的茶叶大量输往欧洲”,但两个事件难以进行有效关联。

此三种失误,皆为考生审题不清所致。针对这些审题的失误,教师可指导考生圈划设问部分的关键词,以引起注意。如本题自拟论题时,可圈划四个关键词:“从表中提取”“中外历史事件”“ 相互关联”和“结合所学知识”,如此,所拟论题才能切题。

2.对症下药施妙手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从材料中发现问题,形成观点,之后进行阐述。如何才能“发现问题”呢?其实,对上述表格中的中外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归纳、概括和重组的过程,也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这里有三个步骤:

(1)要指导考生将按时序排列的材料信息梳理、整合为主题信息,并确定好选题的角度,如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生活和中外交往等,从而依据选题角度拟出相应论题的大致的范围和对象。

(2)根据论题“从表中提取中外历史信息”,尤其要注意中外事件的关联性,如从中外的科技事件中可提取“《本草纲目》刊刻”“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和“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从中国与西方的对外关系中可提取“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从中外的文化事件中可提取“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从社会生活角度可提取英属东印度公司和中国茶叶输往西方等。

(3)依据所拟论题的范围和对象,确定一个论点,即论题的具体化。如中国印刷术和西方印刷机的发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等。该论点中,不仅有中外事件,而且可用后者对前者的借鉴将两者关联起来。最后,结合表格中相互关联的史实和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

算下来,这一年里,他到全球各主要产区考察参观,单是中国酒庄就跑了七八十家;他在全国各地举办葡萄酒课程,至于具体多少场,他说自己都数不清了。平均下来,每个月他只有一周时间可以待在家里,对于一个新手爸爸来说,这是一种折磨。

具体答案如下:

论题:中国印刷术和西方印刷机的发明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内容:明清时期,利用隋唐出现的雕版印刷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得以先后刊刻发行,它为文化的保存、传播和文明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后来朱子学东传日本成为显学也与此有很大的关系。14—15世纪德国人古登堡借鉴中国宋代的活字印刷术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它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结论:善于借鉴并吸收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二、如何论证或阐释历史问题

1.沉舟侧畔析病理

教师只有帮助考生分析其论证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才能有效地避免考生重蹈覆辙。笔者这里借鉴“SOLO分类评价法”,归纳了考生容易出现的四个方面的失误:

(1)前结构层次作答。其表现为考生基本上无法理解和解决问题,只提供了一些没有论据支撑的、逻辑混乱的答案。

(2)单点结构层次作答。其表现为考生阐释了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作用或者是西方印刷机的发明及其作用。这两者都说明考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一个角度,但都不足以解决问题。站在学科素养角度来看,这两类考生试图进行史料实证,但孤证不立,未能对论题进行有效的、多角度的历史阐释。

(3)多点结构层次作答。其表现为考生在论证的过程中,一方面对古登堡发明的印刷机进行了介绍和阐释;另一方面也介绍并阐释了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作用。这种作答说明考生找到了两个解决问题的角度,但两个角度彼此孤立,未能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关联。站在学科素养角度来看,该考生进行了史料实证,也尝试着进行历史解释,但对时空关系的理解,即对时间上的先后,空间上中国印刷术对古登堡印刷机的影响不清楚。

(4)关联结构层次作答。其表现为考生在论证的过程中不仅介绍并阐释了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作用;而且也论证了古登堡借鉴中国宋代的活字印刷术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进步。这种作答说明了考生不仅能够多角度阐释问题,而且还能够建立起角度与角度之间的关联。从学科素养角度来看,该考生时空关系明确,也进行了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但这种解释尚未能上升到唯物史观的高度,作答过程中也未体现出作答者的价值情怀。

2.病树前头万木春

鉴于考生往往会存在着上述的一些问题,教师如果加以针对性的指导,考生也就能迅速地步入正确的轨道。在论证的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原则:

(1)论证应该多角度(两个或两个以上)展开。如中西对比;古今对比;政治、经济、文化;原因、过程、结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阶段等,这些都是多角度的表现形式。上文的示例即是从中(印刷术)、外(印刷机)两个角度展开。

(2)论证必须史论结合,论证中不仅要有史实,还需阐释该史实的原因、作用或影响,同时也要言简意赅。

(3)角度与角度之间应有机关联,如上文的示例中,既将中国的雕版印刷术与朱子学东传日本成为显学相关联;也将中国的活字印刷术与古登堡印刷机相关联。如此才能符合中外关联的要求,体现出考生思维的清晰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但仅仅如此还不够,考生还需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拓展(小结或升华)。

三、如何进行小结并升华主题

升华主题,一般可以从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两个方向进行思考,即对论题进行抽象拓展。针对具体的论题,二者取其一即可。

(1)唯物史观(包括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其基本原理有:人类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其方法论有:辨证观;继承发展观;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分析方法;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针对不同的论题,教师可以选择其一进行小结或升华。上述示例中,古登堡发明印刷机,其实也是对中国活字印刷术的某种继承与发展,即上述示例也可以从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角度进行小结或升华。

(2)家国情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表现为: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感;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健康的审美情趣、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开放的世界意识等。上述示例正是从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角度进行小结和升华的。

总而言之,小结也就是在论证的基础上,从唯物史观或家国情怀这两个角度抽象出更为本质或规律性的内容,从而升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