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寒
近年来,江苏省以能源供给侧改革为契机,大力实施“绿色能源替代”,推动能源生产消费向绿色低碳发展。发展“绿色能源替代”是推进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对于缓解全省能源供求矛盾、减少碳排放与环境污染,推进生态环境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江苏省发展“绿色能源替代”在制度、技术、市场、用户等方面还面临不少问题。
制度“不协调”。江苏不是我国绿色能源的主要生产地区和消费地区,与绿色能源替代相关的资金支持、财政补贴、产业扶持等方面的政策也相对较少。目前,江苏省清洁能源装机容量为2353万千瓦,占全省装机容量的20%,但由于投资主体分散,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财政贡献率有限,给政府带来的经济拉动远不如化石能源,因为不能“立竿见影”,往往“吃力不讨好”,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发展绿色能源不感兴趣甚至有所抵触。此外,属于绿色能源的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天然气等涉及多方利益,运营和管理多头,执行标准不一,对于绿色能源替代的理念、思路、诉求和做法也各不相同,从而缺少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和统一行动。
技术“不过关”。在生产、储存、运输、消纳等环节,江苏省在绿色能源的品质控制和保障体系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如核心装备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使用成本有待降低,设备推广受应用成本、支持力度、运营模式等瓶颈制约,还需从用户侧、电网侧、电源侧多层面进行创新;绿色能源发电具有随机性、间歇性、弱支撑性、低抗扰性等短板,高比例接入将加大电网运行风险,容易出现能源供应不稳定、不连续的问题;受网源规划不协调,就地消纳空间有限,跨区输送通道和调峰能力不足等因素制约,部分可再生能源高渗透率地区消纳存在较大难度,未来几年可能出现弃风、弃光问题。另外,电力、热力、燃气等不同供能系统集成互补、梯级利用程度不高,影响了能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市场“不成熟”。江苏省绿色能源替代市场主要采用传统的商业模式,在业务范围、业务水平、经营模式、融资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局限,在创新能力、体制机制等方面还有诸多不足,无法完全适应市场化发展的要求。绿色能源规模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高比例清洁能源发展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平衡和消纳,开放、公平、合理的能源电力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价格制度不完善,科学灵活的价格调节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还不能适应当前能源转型和再电气化的新要求;高比例清洁能源消纳需要配套大量调峰、调压、备用等辅助设备和服务,而江苏省工业用电峰谷电价价差大,峰时电价1.1元/千瓦时,谷时电价0.3元/千瓦时,峰谷差高达70%,亟须建立对应的辅助服务补偿机制和市场体系。
用户“不买账”。传统化石能源的稳定性、可靠性、便捷性深入人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高示范性,在同等条件下,用户优先选择使用传统化石能源的情况更加普遍。绿色能源还没有足够打动人心的“爆点”,尚未真正从“华而不实”的外衣中实现“蜕变”,推广绿色能源替代的用户端诉求尚不够有力。
坚持系统谋划、问题导向,在制度、技术、市场、用户各个层面,分别做出针对性、操作性、前瞻性、指导性强的安排,并强化过程控制和效果引导,真正将“绿色能源替代”由口号变为具体行动。
让制度“立”起来。一是制定江苏“绿色能源替代”成套方案。从推进绿色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做好化石能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和供应保障、推动能源绿色消费三个维度出发,建立系统完备的江苏绿色能源替代制度体系。二是推动建立以电能为中心的绿色能源替代规划体系。突出电能替代的核心地位,统筹考虑绿色能源布局、结构、时序和配置方式,出台绿色能源替代总体规划和行动方案,特别是强化与煤炭、燃气等供暖领域的统筹规划布局,提高供热系统全寿命周期的效率和效益,避免热源品种间的低效竞争。三是加强绿色能源替代管理、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以核电、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化石能源清洁化、能源系统智能化等为重点,积极参与绿色能源替代相关设备制造、建设、检测、运营等方面的标准建设,完善电能替代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健全准入制度,促进江苏省电能替代规范有序发展。四是建立完备的保障激励机制。将绿色能源替代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和领导干部工作考核,加大对燃煤锅炉改造、分散电采暖等领域的补贴力度,对符合条件的电能替代项目给予奖补支持,如对电能配套设施改造实行一次性补贴等。加强政府对传统能源使用的监督和管控,确保其能够符合节能减排标准,以促进电能生产的绿色和清洁。
让技术“硬”起来。一是打造“五高一尖”高端电网。着眼于满足江苏未来30—50年的发展需求,修订电网规划技术原则,明确电网发展“结构、装备、技术、管理、质量”五个高端和“智能尖端”的高端电网建设“五高一尖”战略重点,确保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十三五”期间的1700亿元投资落到实处。二是开展能源接入关键技术攻关。研发应用大容量储能、柔性输电、虚拟同步机等先进技术,推动“源网荷储”协调发展和互动兼容,确保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大范围应用,更好地满足绿色能源大规模、高比例接入的需求。三是完善绿色能源科技创新体系。明确能源科技创新战略方向和重点,组建跨领域和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加强绿色能源替代产品的研究和对比,通过强化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等措施,集中攻关分散式电采暖、电锅炉、电窑炉、家庭电气化、热泵、电蓄冷空调、港口岸电、机场桥载设备替代APU等关键技术,提高替代效率,推动替代装备改造升级。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绿色能源替代技术研发、业态和运营创新等。四是建设绿色能源数据中心。依托现有公共机构或新成立公共机构,加强水、电、气、冷、热等能源生产、传输、销售的全过程研究分析和数据采集处理,建设绿色能源数据中心,支撑数据共享和开发利用。
让市场“活”起来。一是逐步扩大绿色能源替代服务市场份额。加大政府引导推动力度,给予必要政策支持,打破不同能源之间的市场壁垒和政策性限制,打通能源市场“最后一公里”,制定一系列科学灵活的市场运行机制和价格调节机制,实施一批“理念先进、前景广阔、效益良好”的示范项目,让不同的绿色能源高效流动起来。针对绿色能源替代过程中产生的辅助服务,建立辅助服务补偿机制和市场体系,引导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绿色能源运营。二是推动构建现代能源综合服务体系。提升能源企业多能源服务能力,打造综合能源服务“大市场”,以能源互联网、智慧能源和多能互补为发展方向,创新发展能源综合服务新型业务,以智能电网、大云物移、互动服务为支撑手段,构建以电能为中心、智慧应用的新型能源消费市场,为客户提供多元化、个性化能源综合服务。三是完善政府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发挥政府带头作用,推行政府优先使用绿色能源,扩大政府采购节能产品范围,以实际行动培育支持绿色能源市场,形成优先使用绿色能源的鲜明导向。四是加强绿色能源替代服务市场的正向引导。结合市场发展需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鼓励企业灵活采用合同能源管理、设备租赁、建设经营移交、工程总包等模式开展商业运营。通过媒体、营业厅、展示厅等渠道加强宣传,树立绿色能源替代市场的正面形象;加强绿色能源替代市场业务培训和人才培养,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为绿色能源市场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让用户“用”起来。一是大力推进“再电气化”。实施电能替代战略,在交通、工业、商业、居民生活等领域广泛推进电能替代,推动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智能电气设备开发和应用,拓展全社会用电范围,大幅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2020年争取达到30%。二是提升用户友好感知。着力提高绿色能源的稳定性、可靠性,进一步提升性价比,同时以用户为中心,推进用户端业务的深度融合,减少中间交易环节,让用户感受到方便快捷。三是培养用户使用习惯。鼓励电能替代企业与风电等各类发电企业开展双边协商或集中竞价的直接交易。普及环保意识和电能替代知识,引导绿色能源替代产业。推介电能替代新技术、新设备,实施绿色能源替代奖励、传统化石能源节能奖励,增强全社会对电能替代的认同感,引导居民有效改变消费习惯并主动选择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