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林
摘 要:闻一多曾在多种场合下说,他的最大理想,是做个教授中国文学的教师,他几乎一生从事的都是教书育人的高等教育事业。闻一多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学校执教,他教学相长,刻苦研究,从作家到学者,为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闻一多 教师生涯 述略
闻一多(1899-1946),伟大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闻一多几乎一生从事教书育人的教育事业,先后在北京艺专、中央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学校执教,本文对闻一多教师生涯述略于后。
一、中央大学教师
1927年秋闻一多到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名中央大学)外文系任主任,教授英美詩、戏剧、散文等课。闻一多在中央大学任教期间,对篆刻兴趣非常浓厚,作书籍封面设计最多,他为徐志摩散文集《巴黎鳞爪》设计书封,为潘光旦《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创作插图《对镜》,为梁实秋小品文集《骂人的艺术》书封设计,为“世界 室主人”张君励《苏俄评论》设计封面,为梁实秋论文集《浪漫的与古典的》设计书封。为自己的第二部诗集《死水》设计书封,为梁实秋《文学的纪律》设计书封,在教学、篆刻之余,设计了多部图书的封面,其勤奋若此一如在清华读书期间。[1]
二、武汉大学教师
1928年8月闻一多到武汉大学工作,他参与了国立武汉大学的筹建、规划以及珞珈山新校址的选定。他提出将新校址的罗家山(又名落驾山)改名为珞珈山,充分体现了他的诗人气质和高超智慧。
在武汉大学任教期间,闻一多开始了从诗人向学者的转变,除讲授”英诗初步”、”西洋美术史”等课程外,他还制订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科研计划,先从整理文化典籍和考证作家作品入手,独立地开始了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系统研究,逐渐从杜甫深入到古代神话、《诗经》、《楚辞》、《周易》、《管子》、《庄子》、乐府、古文字学(甲骨文和钟鼎文)、古音韵学等诸多领域,并且都形成了自己独特而深切的见解,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成为举世公认的著名学者。
三、青岛大学教师
1930年9月,闻一多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闻一多第一年开设的课程有“中国文学史”、“唐诗”、“名著选读”三门。这些课程虽然是闻一多所熟悉的,但为了讲好课,必须进行进一步研究,这些研究对闻一多的治学起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
在青岛大学,闻一多的唐诗研究有了很大进步。梁实秋在《谈闻一多》中说:“一多在武汉时即已对杜诗下了一番功夫,到青岛以后便开始扩大研究的计划,他说要理解杜诗需要理解整个的唐诗,要理解唐诗需先了然于唐代诗人的生平,于是他开始草写唐代诗人列传,积稿不少,但未完成。他的主旨是想借对于作者群之生活状态去揣摩作品的涵义”。据梁实秋的回忆,说明闻一多的唐代诗人列传始草于青岛大学,其成果可能就是手稿中的《全唐诗人小传》。该稿共9册,约60余万字,收集了唐代406位诗人的材料,其中部分编成传记,其余多为分门别类摘录的原始资料。在闻一多的唐诗研究手稿中,还有《全唐诗校勘记》、《全唐诗补编》、《全唐诗人小传订补》、《全唐诗人生卒年考》、《唐人遗书目录标注》、《唐人九种名著叙论》、《唐文别裁集》、《唐诗要略》、《唐诗校读举例》、《全唐诗辨证》、《唐风楼捃录》等。仅从这些篇名来看,就足以说明他的勤奋和深入。
四、清华大学教师
1932年8月闻一多到清华大学任教,教授先秦文学。当时,闻一多的住所在清华大学校园的最南端,距离其授课的教室足有三四里远。为了方便,许多教师都选择骑自行车在住所与教室之间往来,而闻一多却总是选择步行。清晨,只见闻一多戴着老旧的大阔边眼镜,一头纷乱的长发上顶着破旧的呢帽,身上穿着一件老蓝布的大褂,脚上是一双粗布鞋,他行走在清华校园里,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年轻教师们上课,大多带着大皮包,用来盛放一些书籍资料、讲义等。闻一多从不用“奢华”的大皮包,他用的是老蓝布做的包袱—将书籍资料包裹好,“土气”地夹在腋下便出门上课去了。[2]
闻一多在清华大学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闻一多到校后,立即“进入角色”,第一学期就开出“王维及其同派诗人”、“先秦汉魏六朝诗”和“大一国文”三门课程,以后每学期都有相关专业课程开出,并先后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兼课。他所开设的课程内容涉及古代神话、《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诗,他的传世的学术成果,大多与此时的教学内容直接相关。[3]
一个故事发生在闻一多在清华大学任教时,他的浪漫可见一斑。1932年秋天,为了让自己的课堂诗意浪漫,他特意要求学校将下午的课换到晚上亮灯的时
间,他对学校说,明亮的下午是不适合读诗的,读诗要在朦胧的夜晚。晚上,校园里灯光婆娑,教室里烛光摇曳,闻一多身穿一袭长衫,抱着一摞讲义飘然进门。闻一多落座,但是并不马上开讲。他慢慢地从衣兜里地掏出纸烟匣,打开,然后对学生和蔼一笑说:哪位吸?学生们哗然而笑。自然谁也不会真正去接老师客气谦让的纸烟的。闻一多不说话,默默地自己点燃一支纸烟,深深地吸一口,然后长长地吐出一口打着螺旋的烟雾之后,然后开讲了:“痛饮酒,熟读离骚,方为真名士。”[4]
闻一多为中文系开设了《唐诗》、《名著选读》等课程,为外文系开设了《英诗入门》。他给学生上《唐诗》课,主要讲杜甫、孟郊等诗人;在《英诗入门》中,他讲了英国六大浪漫诗人。在学生的眼里,闻一多身材瘦削,叼大烟斗,穿普通长衫、布鞋,戴黑边眼镜,头发凌乱,一身诗人气质和学者风度。
闻一多上课是什么场景呢?中国海洋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杨洪勋在《闻一多在青岛的两年》中是这样说的:“诗人出身的闻一多讲课也充满激情。他在教《英诗入门》时,当讲到雪莱的《云雀》一课时,随着云雀越飞越高,朗读的声音也越来越强,音节也越拉越长。诗人的想象在缓慢而低沉的吟诵中飞扬起来,把自己也把学生带到另一个世界去。他诗人的气质很浓郁,讲起课来,时常间顿地拖着‘呵呵的声音,听课的学生都陶醉了,这种讲课方式逐渐成为他后来授课的一大特色。”[5]
五、西南联大教师
闻一多曾在多种场合下说,他的最大理想,是做个教授中国文学的教师,
他几乎一生从事的都是教书育人的高等教育事业。1937年7月,抗战爆发,闻一多随校迁往昆明,任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继续他的教师生涯。
在西南联大,闻一多勤奋上课,1944—1945年度课时为每周13节,1945—1946年度课時为每周12节,所开课程有《古代神话》、《历代诗选》、《周易》、《乐府诗》、《庄子》、《诗经》、《楚辞》、<<尔雅》、《国文壹C(读本)》、《国文壹D(读本)》、《国文壹E(读本)》、《中国文史问题研究》等。
在西南联大,闻一多如何讲课呢?据刘烜的《闻一多评传》记载,闻一多讲《楚辞》开始报选修的只有2人,后来听课的人越来越多了。汪曾祺是作家,他曾经用生花之笔描写了先生讲课的特点。[6]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也许还可加上几句:“成礼兮会鼓,传葩兮代舞,春兰兮秋菊,长毋绝兮终古。”
闻一多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一多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
西南联大学生李凌回忆,闻一多讲《楚辞》有一个特点,他往往等天黑下来的黄昏,在教室之外,点个香炉,拿个烟斗,然后开始念《楚辞》中的名句。《楚辞》很复杂,但句子很优雅,每逢讲一些悲痛的词句,学过戏剧的闻一多总能朗诵得特别感人。而且因为闻一多每次讲课都有新的内容,所以很多人赶来旁听。[7]
在昆明闻一多住在小西门一条巷子里,离上课的教室(大西门外昆华农校),要步行一小时左右,他准时到校。当学生进入教室时,他已经坐在讲台上,用炯炯而和霭的目光注视着学生,对迟到的学生,他没有批评,只是用目光迎接他进来,又目送他坐好。这种目光就是无声的批评,使迟到的学生感到内疚。学生因事缺席,他可以.让学生看他的讲稿,在假期他把大半的尚未出版的手稿借给学生,这是许多教授做不到的。
闻一多非常忙碌,除上《诗经》外,还准备下学期要开的《楚辞》和《尔雅》等课。他一向是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反对一本讲义用几年,他讲授的同一门课,每年都增加新内容新见解。
参考文献
[1](画家学者红烛颂 《东南大学报》第1243期 南京)
[2]民国“布鞋学者”闻一多 2014年9月21日 西安 西安晚报
[3]闻一多“转型”于“清华6年”2013年08月09日 新华每日电讯
[4]闻一多因驴叫闻名清华 在青岛时以二家为傲 2017-01-20 青岛 城市信报
[5]闻一多因驴叫闻名清华 在青岛时以二家为傲 2017-01-20 青岛 城市信报
[6]《南方周末》,广州,1997年5月30日。汪曾祺:《闻一多先生上课》。刘烜选编:《闻一多教育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
[7]《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刘宜庆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37页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