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军基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农村普通高中的历史课教学,也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而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力。
那么,“为什么历史教学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简言之,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类最具独特性的,也是人类生存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人之于社会的价值。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是人才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环境,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即教师要为学生之父母,要以关爱子女之心引导学生求知;学生要为教师之子女,要以尊敬父母之举听从教师教诲,以此构建和谐、团结的课堂气氛。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每个课堂教学中的第一个10分钟,要采取多种手段,充分表现自己的最佳能力,如播放音乐、看一段影碟或聊聊学生身边发生的事,畅谈新近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等等。通过这样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后,教师就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切忌“满堂灌”,根据思维通常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情况,每一节课巧设一、两个生动活泼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以开拓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路子,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情绪,进而强化讲练结合的教学活动,即把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在教学目标的统帅下有机结合起来,使讲和练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为能迅速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还得指导学生利用其原有知识结构,进行充分的主动实践,使新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同步充分到位。如上“国共的十年对峙”中的“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这一节,我在遵循历史事实的知识上,重点引导学生力口探认识,“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的“东北易帜”史实,以及深入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一节“西安事变”的真相,两者结合创新诱导,致使学生真正弄懂这些历史的内涵。尤其通过巧设这种问题给学生思考讨论:一是日本款助蒋介石反共和日帝炸死张学良之父,张学良为什么还服从蒋介石为国民政府改旗易帜?二是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扣押蒋介石?两个历史事实结合并提,意在诱发学生从研究历史现象的各种矛盾的变化中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因为研究历史就是研究矛盾,分析历史就是分析历史各种矛盾的变化和发展。也就是让学生从分析日本借巨款支持蒋介石反共和日本侵略东北炸死张学良之父,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还服从靠敌反共的蒋介石为国民政府“东北易帜”的多种矛盾,认识到张学良是出于为国家统一,求无外侵,等等。这些矛盾的激化和上升加剧导致“事变”发生,而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斗争,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获得释放,国共之间的内战基本结束。我通过这样诱导学生分析导致事发的种种原因。他们都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放西安事变,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诚意,揭示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它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我这样以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为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个人的健全个性为基本特征所作的思维引导,注重创设更符合历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有利多数学生的全面发展且具主体性、全面性、全体性、发展性的培养,始终让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整个历史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和积极性,并把历史知识,认识技能,创新思维及意识等形成为学生的全面内在的素质。
再次,为什么历史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呢?
这得明白,当前社会主义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历史课教学就要融进知识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并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能力的人才,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创新意识的实践,而创新意识并不是全盘否认过去的做法或成功经验,而是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力求站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需要的高度,审慎过去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寻找到培养创新意识人物的途径和方法。这样,作为历史教育教师思考的就是如何加强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意识,具有历史创新意识加强,才能提高对历史思想方法的领导与理解,并正确灵活地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要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将有关教材内容的原始材料介绍给学生,又要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既能开发学生智力,又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这得要教师先有开拓进取的意识,后要教师设法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索价值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學习历史知识,培养学生求知创新意识。鉴于历史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包罗万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涉及同样内容时,就要突出学科的特色,讲出历史的韵味,即重点对现象的历史内容时,就要突出学科的特色,讲出历史的韵味,即重点对现象的历史思考、历史分析和历史认识。如在讲“中国近代文化”时,以清朝晚期文化为例,让学生理解历史造就了光耀千古的灿烂文化,如课文只提“鸦片战争期间”一句,又无具体内容,我就是通过对鸦片战争根本原因(即英国在工业革命后急需大量的原料和市场,进而要求打开中国大门)和直接原因(中国禁烟运动损害英国在华利益)的讲解与分析,引导学生把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放到当时历史条件下分析,最后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爆发是必然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自然导人兵器制造家龚振麟研制机枢炮架,科学家李善兰撰写阐发微积分的初步理论《方圆阐幽》及选择《重学》两书,詹天侑主导建成京张铁路和主编《京张铁路工程纪略》一书,等等,让学生理解了历史的文化审慎能力,尤其是对科学技术成果的认识。鉴于学生是历史认识的主体,我都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创性,引导他们去活动,让他们自由谈话,自由叙述,同时因势利导,激发他们内驱力,让他们主动地自我建构,方法是以“学”为中心,让学生自己摸索甚至碰钉子,我只提供工具和必要的提示,改变“一言堂”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总之,在教学中,学生对某问题有分歧,我都先不分析回答,而是把分歧点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讨论中认识并最终解决问题。
以上为我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之浅见,也只供众参考,以求同行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