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曲解的美:浅析助推中国女性整容的社会因素

2018-07-21 20:02邵亚琪
青年时代 2018年11期
关键词:容貌整容

邵亚琪

摘 要:“女性整容”自出现以来便引来无数争议,但是依旧抵挡不住每年数以万计的女性去尝试。伴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放,人们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中国女性对整容的兴趣度和狂热度也在逐年增加,并且渐渐的形成一条产业链,梦寐以求的年轻面容和漂亮脸蛋开始像商品一样可以被无限制购买。整容产业在中国蓬勃发展的背后,我们需要思考女性除了自身追求美之外,这个社会在无形中有没有对女性群体施压而导致她们不得不去借助外力来改变容貌。

关键词:整容因素;女性

我国的整容行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初只是以女性的基础护肤为主,但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这个行业不论是具备的技术还是经营理念都有了质的飞跃。各方面的环境都趋于成熟状态,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开始痴迷于整容,而在这个群体当中分布着各个年龄段的女性,她们的加入也使得我国的美容产业走向高峰。据资料显示,中国女性对整容的需求量每年递增30%,中国整形美容协会预测,中国将成整容第三大国,预计2019年整容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9000亿。在这些数据背后,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女性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来改变容貌除了自身想要变美之类的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即社会因素会不会才是驱使她们整容的首要原因。

一、整容—女权主义者辨析

在女权主义的众多流派中,自由主义女权派和激进主义女权派对于女性整容的争论最为激烈。关于整容“整容”,激进主义女权派给出的观点由以下几点构成:女性对于整容的需要源于根深蒂固的父系制度和男女有别的观念,这种制度和观念使得她们对自己的身体产生自我厌弃感,因此,不得不选用技术的手段来改变;女性整容多数是由于原本的容貌与男性的审美标准不符;女性痴迷于整容,换一个角度来讲是精神上的问题,因为一旦她们接触到整容,她们会永不止境的去改变身体形象直到没有可以再改变的地方。澳大利亚激进派女权主义者希拉·杰弗里斯把女性整容和女性性工作者做过比较,并且表示二者之间并没有太大区别,因为都是以获得男性的注视和取悦男性为目的。激进派女权主义者对“整容”的批判源于很多女性是迫于男性制度的压迫才不得不去选择改变自己的身体形象。不同于激进派,自由主义女权派认为女性整容是经过了大量的调查,权衡,和家人协商后才做出的决定,并且每个人都有对自己身体的决定权和绝对控制权。而且,女性整容反倒是对男性权威的挑战,因为当代的女性对自己的一切有绝对主导权,“整容”就是她们宣示对身体有主权的具体形式。当然还有其他学派的女权主义者表示,整容的出现是一种新的消费者文化的发展,它无关男权也无关女性对自我形象的消极

意想。

二、助推女性整容的因素

(一)就业

我们国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在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实施扩招的教育改革政策后,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开始增多,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很多,比如每年都在逐步递增的高校毕业生率导致了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大和就业难等问题。当前我国女性就业难存在两类问题:第一种是和男性的竞争,另一种是同等条件下(以学历、简历等为基准)女性应聘者间的竞争。就业市场中,男性和女性由于生理构造的不同也导致了就业市场上出现男性工作和女性工作,对于女性就业者的刻板印象是她们可能更适合做一些文职类工作。例如,当女性和男性在共同竞争销售等这类工作时隐形歧视就较为明显了,面试者可能会说“我们这个工作需要长期驻外、出差和频繁的应酬,因此这个工作可能不太适合你”,面试官的委婉回绝看似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实则认为是女性的生理条件和天性决定了她们无法胜任这份工作。

男性和女性在就业中的不平等很早就有大量相关的研究,而女性应聘者间的竞争虽不如异性间的明显但也是暗潮涌动。不得不说和与男性竞争相比,女性求职者群体间的竞争似乎更苛刻一些。早在1994年,美国的两位经济学家就对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家庭做过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被贴上“丑女”标签的职业女性获得的收入比平均收入低5%,而“美女”的收入比平均收入高4%。九十年代末,香港中文大学和澳大利亚国民大学的两位教授来上海做了相同的调研,发现在上海35%相貌好的职业女性比长相一般或差的女性收入要高10%[1]。不难看出容貌好坏与女性的收入是相关联的,女性群体在就业市场被边缘化导致了她们就业困难,和男性相比,她们处于生理上的弱势,在和拥有同等学历或是工作能力等相同条件下的女性求职者竞争时,容貌也就被列入考虑范围。因此,就业难的问题迫使了很多女性在取得高学历的情况下不得不去创造更多的优势来让自己更具有竞争力,接受“整容”无疑是让女性求职者变的更有优势的选择

之一。

(二)婚姻

现如今很多網友们都戏称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关于“看脸”其实我们在很多领域都能察觉到有该事实存在,如上述的就业,以及接下来要探析的婚姻和择偶都存在对女性容貌的考虑。中国有个词叫“男才女貌”,这个择偶标准不论是在以前还是在现如今都在婚姻市场中起导向作用,同时这个词语也印证了择偶当中的“资源交换”和“同类匹配”理论[2],男性在择偶时更青睐于容貌好、善持家务、品性好的女性。和男性相反,女性在择偶时则更看重男方的能力、工作、才学和社会地位等。中国青年报在2015年的时,对当时的应届毕业生做了调查,研究这些即将步入社会的新人秉持着什么样的婚恋观。调查显示,68.3%的男性认为女方的相貌、身材是他们首先要看的,而90.7%的女性则更注重男性的个人能力。对于这种差异,是由于两性不仅在择偶标准上有差异,而是在生理上和社会地位上都存在差异。女性要求男性的个人能力是出于对“安全感”的考虑,男性的学识、地位和能力决定了他们在婚后能否为女性及整个家庭创造好的物质条件。而男性在挑选女性时将容貌列为首选,换种角度而言更像是把女性当做男性旁边的饰品,能够证明男性身份和地位的物件。尽管这两个调查相隔超过十年,可是我们发现这期间中国男性的择偶标准并不存在太大的改变。

女性整容为求择一良人也就对应了“资源交换”和“同类匹配”的婚姻理论,当女性想拥有一个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基础的婚姻时或是能够给予她们足够安全感的伴侣时,她们需要同等的资源或是比同类更大的优势去获得男性的青睐。加之,现在婚姻市场里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的男性比女性多出3千多万人,很多媒体也强调会有越来越多的男性被迫单身,可是换种角度来看,他们的稀缺反而会使他们具有更多的选择权。

(三)媒体

自人类进入新媒体时代后,我们不得不重视媒体传播内容对我们受众群体的影响。有很多学术研究表明,现今媒体传播的很多关于女性类的内容会导致女性受众者对自己的身体产生消极的想法,并付诸实践去改變。2007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法学系教授威廉姆·科贝特曾经做过对比试验,试验邀请了42位女性并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持续的给她们观看关于女性整容、女性美容和女性时尚的相关杂志、电视和网络信息,第二组与第一组试验内容相同,只是降低了频繁程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接受到高强度、高频率关于“美丽”类的媒体信息的试验组会对自己的身材和容貌产生更多的不满,而且出现了试图去改变的想法。

以前,对于我们中国女性美的标准就是柳叶眉、丹凤眼和略微丰腴的身材,但是由于现在媒体上展示出现来的美丽女性形象和过去是完全不同的,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在这种影响下改变自己的相貌。媒体中展现关于“美”的内容会使现实中的女性产生比较心理,比如现在大多数女性“以瘦为美”,而且在媒体上也是这样展现的,现在电视、网络和杂志上的女明星绝大部分都是过于消瘦的且面容姣好,因此当女性在接触到这些信息后她会下意识的去对比,然后开始挑剔自己的身材或是相貌。现今,网络中还出现了一种“网红脸”,即女性以瘦尖脸型、欧式大双眼皮为主要特征,虽然该词语为贬义词,可是近几年削骨、隆鼻和割双眼皮在女性群体中成为趋势,特别是双眼皮手术已经属于整容的基础项目。由于在媒体上女明星的容貌和身材相较于男明星会受到更严格的审视,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新闻中出现的关于“魔鬼身材”和“冻龄美人”等之类形容女性的词,当这一类信息出现时其实就已经误导了女性观众对‘美的的理解,在女性观众接收这类信息时她们就会不自觉的去比较,而在和媒体上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后,她们意识到自己和媒体中的女明星形象是有较大差异的,因此出现了自卑感和自我厌弃等消极情绪。

三、 结语

在中国女性整容已然成为一种趋势,虽然其中的原因也包含很多,但本文只对其中几个较为关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选择开始选择整容,是因为渴望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能够有更多机会去选择优质配偶;再加上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媒体信息特别是网络信息对女性审美观念的改变。从另一种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认为女性能够撑起整容市场的原因也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整容这件事上也变得越来越开明。以前我们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改变身体的原貌是对父母的不敬,可是随着整体对于整容的接受度提高,很多父母对于自己孩子整容是支持的或并不表示反对意见。以上这些原因在中国女性整容的道路上或多或少;或轻或重都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韦淇宁 我国就业中的容貌歧视研究[J] 南方论刊,2008:63-64。

[2]徐安琪.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J] .社会学研究,2000: 18-30。

猜你喜欢
容貌整容
年轻人:别让“颜值打分”徒增容貌焦虑
画与理
整容之前先“整心”
整容之前先“整心”
以“微更新”实现城市治理的“微整容”
那些年悄悄整容的“二次元网红”
感恩节
老叔整容了
容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