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磊
摘 要: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的深入,“老虎”“苍蝇”一起打,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和期待,老百姓对清除“身边的腐败”的呼声也日益强烈。从中央反腐的高压态势来看,彰显了中央反腐零容忍,从严治党不松劲的坚强决心。群众身边查处的“微腐败”问题,其实就是“微权力”的滥用,一些国有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及关键岗位人员,虽然职位不高,但权力未必小,作用更是不可忽视。他们直接担负政策最终的落实、具体事务的运行,也很有发言权和影响力。与那些引起广泛社会关注的反腐大案相比,治理“微腐败”、管住“微權力”,正在成为反腐攻坚战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国有企业;微腐败;微权力;措施
一、专项治理“微腐败”工作背景概述
“微腐败”是一种公权乱用的行为,其典型特点有三:一是小,指乱用公权的行为很小;二是多,这种乱用公权行为比较普遍;三是社会公众对其态度暧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
如何实现以标本兼治为根本目标,坚持多元化组合式治理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主体作用,集中力量和时间综合施治,坚决查处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微腐败”问题,努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实践与思考的问题。
二、“微腐败”整治措施在国有企业的实践路径
基于国有企业的具体情况,在专项治理“微腐败”工作方面需做多途径的尝试及实践,例如:通过开展自查自纠、公开承诺、民主评议、专项检查等手段,找出干部群众重点关注的“微腐败”现象,罗列出了问题、整改、责任、进度“四个清单”,严格执行清单式管理;坚持边查边改、边整边改、不等不拖,紧盯“五个环节”,通过回访问效,完善制度,发布预防腐败建议书等手段,努力形成治理“微腐败”长效机制;期间,“打造氛围”并重视宣贯,利用谈心谈话、清风短信、节前提醒、任前谈话、入司培训等载体,广泛宣传专项治理“微腐败”工作;不断完善国有企业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推动管党治党责任落地、落实、落细。
三、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的一点思考
“微腐败”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工作,要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推动企业内部可持续健康发展,国有企业需持续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加强教育,重视宣贯
企业要聚焦关键环节和关键岗位,综合运用任前谈话、入司培训、廉洁党课、典型示范、警示教育等方法,不断推进“微腐败”治理宣传教育的常态化及制度化,牢固企业员工“底线意识”。还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充分运用当前的文化与科技等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岗位风险防范教育。
(二)坚持厂务公开,强化群众监督
企业要注重对各项决策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确保企业各项决策程序流程规范运行,增加对职工切身利益的文件、规定的公开,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下基层一线宣贯相关政策,定期深入基层一线检查规定落实情况。同时要公开监督、投诉渠道,积极受理来自群众的信箱、电话等与“微腐败”相关信访投诉,讲求实效,措施具体,态度坚决的回复处理,并且将处理结果在规定范围内进行透明公开的同时形成“威慑力”。
(三)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根据国有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需让咬耳朵、扯袖子,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大多数,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成为少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极少数。综合运用批评教育、诫勉谈话、组织调整、党纪处分等各种手段,处理措施逐级递进,发现苗头及时提醒,触犯纪律立即处理,做到宽严相济,治病救人。
(四)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制度约束力
如要从源头上防治“微腐败”的滋生,企业就要夯实治理“微腐败”、约束“微权力”的制度基础。要坚持“内控优先,制度先行”的管理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建设体系,强化和规范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流程和规则,让“微腐败”无处遁形。
(五)持续高压,强化监察体系
企业要建立长效的检查、整改机制。要定期进行部门自查、领导现场抽查、纪检组织监察督查。整合专门机构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各方面的监查资源,切实实施有效监督管理。
毋庸置疑,防范“微腐败”,必须严管“微权力”。既要让员工正确认识“微权力”,遵章守纪,又要让执纪部门公开透明机制,持续强化监督和管理,让微权力无处遁形,没有发挥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