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宏伊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前纵隔病变的CT特征性表现特点。方法:收治前纵隔病变患者42例。分别对其进行病理与CT扫描诊断,依据病理检查结果对CT扫描的准确性、特异性与敏感性进行评估。结果:CT扫描诊断准确率92.86%,特异性97.30%,敏感度60.00%),误诊率7.14%,漏诊率0。结论:以病例监测为标准依据,使用CT扫描诊断能够有效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特异性与敏感度。
关键词 前纵隔病变;CT扫描;CT特征性表现特点
纵隔包括多种不同的组织器官,因此当其发生病变时将会产生较为复杂的特点。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往的临床影像学,如X线等无法准确、清晰地显示出病变的部位与具体情况,因而无法为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使得临床医生无法有效开展治疗工作。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目前临床中医生多使用CT进行诊断,试图加强对诊断工作的干预,以此来获得良好的依据,为治疗提供可靠保障。本文将重點探讨不同前纵隔病变的CT特征性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
2015年5月-2017年7月收治前纵隔病变患者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29~57岁,平均(43.1±5.2)岁;病程l~2年,平均病程(1.5±0.2)年。其中患者为胸闷症状12例,气促症状8例,胸痛症状4例,咯血症状9例,咳嗽症状3例,吞咽困难症状6例。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此次研究的目的与方法,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此实验经伦理委员会同意。将患者的一般资料录入至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处理,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前纵隔病变的临床诊断标准;②未患有精神疾病,具有清醒意识;③未患有其他严重的心、肝、肾等疾病。
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严重的合并症或者恶性肿瘤疾病;②患者家属不同意此次研究目的与方法;③患者患有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④患者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
方法:患者人院后,分别对患者进行相关的病理检查与CT扫描诊断。①病理检查:医生制定严格的病理学检测方案,并按照《病理标本的检查及取材规范》的相关标准与步骤对患者进行病理检查。②CT扫描诊断:进行扫描诊断前,对患者进行药敏试验,以此来确保检测图像的质量;选用Emotion 16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的胸部进行常规扫描诊断,使患者采取仰卧体位,充分暴露胸部。将CT扫描的电压设定为120 kV,电流设定为150mA,螺距比设定为1.5,层厚设定为5.0mm,扫描的范围包括胸廓至肺底;对部分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首先为患者注射100mL的碘海醇注射液,以3mL/s的速度进行注射。扫描结束后告知患者多饮水,以此将造影剂排出最后由换专业医生对扫描图像进行评估。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与CT扫描诊断特点。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及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与CT扫描诊断特点:依据相应的病理检查结果可知,被确定为良性病变37例,其中胸腺瘤21例,畸胎瘤10例,纵隔淋巴瘤6例;5例患者被诊断为恶性病变,其中胸腺瘤3例,畸胎瘤1例,纵隔淋巴瘤1例。依据CT扫描检查结果可知,共有3例患者正确诊断为恶性病变,良性病变36例,假阴性2例,未出现假阳性患者,诊断准确率92.86%(39/42),特异性97.30%(36/37),敏感度为60.OO%(3/5),误诊率7.14%(3/42),漏诊率O,见表1。
CT扫描影像学特征分析,如图1~3。
讨论
前纵隔的位置处于胸骨后方的狭长三角区,其包括诸多组织器官,例如淋巴管、内乳动脉、静脉、胸腺与脂肪等,具有较为复杂的解剖关系,因此一旦该区域出现某种病变,诊断难度较大,加之由于以往的影像诊断并未具有先进技术,使得扫描诊断存在较大闲难,进而无法为医生的进一步治疗提供可靠保障。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临床中多使用螺旋CT扫描对前纵隔进行扫描,依据本研究所选取的42例不同前纵隔病变患者可知,使用螺旋CT扫描仪进行扫描诊断后,出现误诊3例,假阴性2例,其扫描诊断的准确性高达92.86%。通过上述数据足可看出,在患者的发病早期阶段使用螺旋CT扫描仪进行扫描诊断,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筛查的效率,同时对CT扫描所呈现出的阳性患者进行病理检测,能够更进一步地确诊患者的疾病,进而为医生的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治愈率,缓解患者的痛苦,最终提升其预后质量。
相关的临床研究发现,在前纵隔病变中胸腺瘤是常见类型,其中又以良性胸腺瘤病变为主,约有65%的患者被诊断为良性胸腺瘤症状;通过CT扫描得知,约35%的胸腺瘤患者并无显著的临床表现特点,其影像学特点主要表现为包膜完整且轮廓光滑清晰,恶性胸腺瘤的扫描诊断特点主要为包膜呈现非完整性,轮廓较为模糊,并伴有小结节状凸起,与良性胸腺瘤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可进行有效的鉴别。对于良性胸腺瘤,医生治疗所使用的主要依据为CT扫描图像中的瘤体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结构;然而对于恶性胸腺瘤,医生治疗所使用的主要依据为肿瘤外形、分叶情况、有无低密度区域或钙化灶等。除胸腺瘤外,前纵隔病变中另一常见类型为畸胎瘤,其主要的特异性特征为脂一液平面、钙化、骨化等,通过CT扫描诊断可知,该疾病主要可被划分为囊性、实性以及囊实混合性等3种形态。对于其中的囊性形态,通过CT扫描诊断可知,患者的囊壁完整并且光滑,囊内密度呈现出均匀状态。除上述两种典型类型外,纵隔淋巴瘤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前纵隔病变,通过CT扫描诊断,患者的病灶边缘光滑且呈水样密度,同时病灶轮廓清晰可见。
临床中有部分学者对CT扫描与MRI扫描进行了效果比较,对于患有不同前纵隔病变的患者,使用螺旋CT扫描仪进行扫描诊断,无需消耗过长时间,并且在检测过程中患者无需憋气,使得检测可更加顺利地完成,同时相比于MRI扫描,使用CT扫描将无需对患者造成过大的经济负担,完全在患者的家庭可承受范围内.因而被诸多患者及其家属所接受。除此之外,使用螺旋CT扫描仪进行扫描,能够有效消除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确保了扫描图像的质量,并提升了扫描效率,为医生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在较大程度上避免了误诊现象的发生。依据蔡会卿的研究结果可知,CT正确诊断恶性病变4例,良性病变32例,其中假阴性2例,假阳性0,诊断准确性92.3%(36/39),特异性97.O%(32/33),敏感性66.70%(4/6),漏诊率0(0/39),误诊率7.7%(3/39),两组研究结果相近,主要原因在于联合病例监测与CT扫描,使得检测结果更加准确,有力排除了干扰因素的存在,进而为医生提供了准确的图像特征。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不同前纵隔病变的CT特征性表现具有不同特点,使用CT扫描,不仅可有效诊断患者的患病部位,同时能够使医生获得明确的影像学信息,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可靠保障,若想更进一步缩短诊疗时间,则需要以病理检查为标准。由于本次样本容量有限,因而关于使用CT扫描不同前纵隔病变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需要进一步观察。除此之外,临床医生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检测能力,如此才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检测服务,才能进一步确诊患者的疾病类型,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