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漫谈之庙会趣谈

2018-07-20 02:15徐文龙
投资北京 2018年2期
关键词:马拉松赛商业化马拉松

徐文龙

在生活节奏日益紧凑、精神与肉体消耗倍增的当下,运动,前所未有地被人们重视了起来。在社交软件上你经常可以看到人们把正在健身的照片当作头像,平日里你也一定遇到过向你分发健身房宣传单的人,这些也都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跑步作为一种低成本同时场地适应性极强的运动,顺势在这样的大环境里成为了人们的恩物。理所当然的,北马、上马、广马……各地的马拉松比赛随着全民运动的加强,借由跑步这种形式,也就成为了新兴的“运动时尚”。可除了运动本身,“报名费大涨”、“排除国际招商”等一系列和跑步没什么关系的内容却一次次登上了媒体头条。

那么,马拉松到底是什么?它背后到底是全民健身的体育精神,還是看谁家棋高一着的商业战场?这一期京都漫谈,我们恐于人后,快谈马拉松。

崭露头角的“老将”

北京马拉松(下称“北马”)真正走进大众视野,其实是近五六年的事情。可成名晚不代表出道晚,北马——这个中国田径协会市场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并已经具有国际化性质的单项赛事,其实是个北京体育界“老炮儿”。

在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后第三年的某一天,86名长跑选手齐聚北京天安门广场。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参观,而是为了一条终点线——1981年第一届北京马拉松(彼时这项赛事的名称是“北京国际马拉松赛”)比赛的终点线。

第一届北马随着一声发令枪响就此开始,从天安门广场途径西单、五棵松至古城,最后折返。彼时,瑞典小伙谢尔·埃里克斯塔尔,以2小时15分20秒的成绩第一个冲过终点线,首届北马的冠军诞生了。

虽然外国小伙子拿了冠军,可我们也不生气。因为1981年在天安门广场开跑的86名选手,来自12个国家。这届北马,或者说北马本身,就是秉承着体育精神以及友谊第一的要义举办的“国际化比赛”,这也奠定了北马的国际化基因。

来头不大、野心不小,北马的首次亮相,就带着“成角儿”的气色。然而虽说挂相儿,可谁也没说你挂着成角儿的相儿就真能成角儿,于是乎北马迎来了沉默的30年。这30年里,北马年年举办,可年年动静都不大。

直到2010年,30岁的北马决定不再犹豫不决,他要跑到前面去。先是将“北京国际马拉松赛”正式更名为“北京马拉松”(也就是“北马”的由来),以示其提升品牌价值的决心。紧接着北马为求一鸣惊人、扩大比赛影响,将“三赛”合一(北京马拉松赛、全国马拉松锦标赛以及首都高校马拉松赛)。种种举措,也确实在当年使不少人第一次注意到了在北京已经跑了30年的北马。

综合社会因素(全民体育精神的提倡)及社会事件(“Coloumn”彩色跑等影响力较强的民间娱乐性质体育活动),2012年,砥砺前行、一路坚韧的北马,终于风雨后见彩虹,在京城一炮而红。仅仅用了不到5天的时间,3万个名额全部报满,世界各国的参赛者以及京城百姓齐聚一线侧耳倾听发令枪声,可谓盛事一件。

至于之后的2013年,北马自然不费吹灰之力就延续了昨日胜景,3万个名额19个小时报满,各报名端口一度出现瘫痪状态。

时至今日,37年后的今天再提起北马,“中国田径协会市场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单项赛事,”已然实至名归。

北马的前世今生,约略如此。

马拉松是跑步吗

马拉松是跑步吗?这句话问得好像没什么意义。马拉松的主体当然是跑步了,这毋庸置疑。可设若我问你马拉松只是跑步吗?恐怕答案就没那么肯定了。因为其背后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它赋予了马拉松更多的意义。

据有效统计,2010年至2017年,北京马拉松的赞助商由6家持续增长至18家,赞助商覆盖行业也从传统的运动产业拓展至地产、金融、新能源、餐饮、医疗等众多行业。如果你关注过北马,你一定知道“华夏幸福”这个名字,你也一定听过“华夏幸福北京马拉松”。2017年7月21日,北京马拉松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华夏幸福成为北马新的冠名赞助商,冠名期限为5年(2017-2021年)。这个冠名有多大,无法数额具体化,但它大过全体参赛者报名费的总和。于普通百姓而言,这是个天文数字。

故事讲完了吗?当然没有,因为华夏幸福只是1/18,还有17家企业的资本在源源不断地向北马输出着。找到他们的名字也并不难,最简单的是去北马的官网看一看。如果你不想这么做,那么你是否注意过北马的A型挡板?你是否注意过北马的路围?注意过道旗?注意过运动员们喝的水?注意过比赛服装?北京马拉松的每个角落,都有着赞助商的影子。且似乎是受到足球界的大资本风影响,北马的资本厚重程度也不容忽视。

现在你还觉得北马仅仅是在跑步吗?当然不,这是场商业与体育把酒言欢的盛宴,只是参赛者和关注者有些浑然不知,悄然成为了营销篮子里的一份子。

赛事营销无可厚非,但如果天真的认为跑步仅仅是跑步,那就过于轻看了业已37岁的北马。它的商业化程度早已和比赛水平一样,俨然具有国际范儿。曾记否,一款根红苗正的阿迪达斯“北马鞋”,一时间成为了北马参赛者和民间跑步爱好者的标配。

北马37年,在全民体育的大环境下,我们都愿意相信北马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参与

冠名商、赞助商、供应商、运营商、广告中间商……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协作,使北马的商业化程度走上了提速快轨,短短五六年间,北马已经成为了具有影响力的商业化体育赛事,这毋庸置疑。

接踵而至的问题

北马成为了明星赛事,商业化运作也越来越成熟,这二者其实是好事情,但问题却也接踵而至了。

先是赛事本身出现了一些短板,这其中包括现场维护不力——2015、2016年接连出现赛场混乱的状况;组织不力——在人流量陡然增大后,每年的北马都会出现进场极其缓慢,物品领取极为麻烦的情况(由于入口设置少、物品领取方式方法不甚成熟和科学);赛事补给出现问题——2015年、16年接连出现了运动员在补给区翻垃圾桶找水喝的情况;收容车问题——在短短几公里后收容车开始入场,阻碍正常比赛;此外还有如厕难、垃圾太多充斥赛道等等问题。

尔后,赛场之外也出现了一些声音。这其中包括北马中签率过低、黄牛炒名额、报名费虚高等等,都是北马本身衍生出的一些问题。

可即使我们看到了一些依靠财力、物力、人力可以进行解决的细节,这些细节也没有得到解决。增设如厕点喊了五年,选手依然在“尿红墙”;2017年补给问题得到解决,但“有水无杯”,让选手们无从下口;现场垃圾问题依然严重,除了志愿者之外,是否应有一支官方力量,保证赛道的清洁与通畅?

当然,以上种种其实有一些也不仅见于北马,但由于北京马拉松的参赛人数之多、场面之盛、体量之大,问题也就尤其突出。但这些问题却并不像北马的商业化进程一样,随着极速膨胀而得到快速解决。五、六年下来,北马依然如此,很多能够避免的问题仍在出现着,并困扰着参赛选手。2017年北马报名人数的首次回落,也侧面证实了这一点。

这些问题不是不可抗力,但就横亘在北马的赛道上,带着四个大字——此路不通。

不忘初心

北马37年,在全民体育的大环境下,我们都愿意相信北马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参与。

话说回来,马拉松毕竟是跑步,北马的路还很长,关注商业化的同时,有关人员与部门或许更应该关注跑步本身。商业化渗透快的同时如果比赛本身水平跟不上,恐伤了北马参与者们的心。跑步本身是惬意的,而怀揣着“奋斗”、“挑战”、“关爱”等更多体育与精神核心的北马,既然为这一份京城百姓心中的惬意谋得了更好的去处,就希望它也随着京城百姓的精神与健康一同来一场不会结束的马拉松,不忘初心,一同跑向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马拉松赛商业化马拉松
冰上马拉松
男子蹭跑广马被终身禁赛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浅析基于微信平台的商业盈利模式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一起来跑马拉松